大詩人蘇東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蘇軾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6](1037年1月8日)出生於眉州眉山,[7]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後。

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

蘇洵發奮雖晚,但是很用功。

[8]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9]慶曆八年(1048年),蘇洵因父喪居家,閉戶讀書,把自己以學識品行教授給蘇軾與幼子蘇轍。

[10]

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

好交友、[11]好美食,[12]創造許多飲食精品,[13]好品茗,[14]亦雅好游山林。

[15]

進京應試

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

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於嘉祐二年(1057年)進京應試。

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

二人正銳意於詩文革新,蘇軾清新洒脫的文風,一下子把他們震動了。

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蘇軾在文中寫道:「皋陶為士,將殺人。

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

」歐、梅二公既嘆賞其文,卻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

及蘇軾謁謝,即以此問軾,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歐陽修聽後,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敢於創新極為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16]

名動京師

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讚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

他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

當父子名動京師、正要大展身手時,突然傳來蘇軾蘇轍的母親病故的噩耗。

二兄弟隨父回鄉奔喪。

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喪期滿回京。

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17]四年後還朝,任判登聞鼓院。

治平二年(1065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

三年之後,蘇軾還朝。

此時,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

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

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18]

自請出京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

王安石頗感憤怒,於是讓御史謝景在神宗面前陳說蘇軾的過失。

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蘇軾北宋書法家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

    詩人蘇軾的生平

    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於嘉祐二年(1057年)進京應試。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 歐陽修,...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名動京城三蘇之一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是張鵬翮撰蘇姓宗祠用聯,千古文章四大家,指的是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蘇軾,父子三詞客指蘇軾一家眉山三蘇祠,三蘇即蘇洵、蘇軾、蘇轍(蘇軾為兄)。從中足以得知蘇軾的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