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與管理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劉備的用人之道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一個人的事業成敗一定與他的所作所為有關係,所以今天我們要講這個事情,就是要從這個方面做一些科學的分析。
很多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一部管理學的經典大書,究竟怎麼來借鑑它,我們今天要談這個話題,實際上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先談劉備的用人之道。
在《三國演義》里劉、關、張為什麼被歌頌呢?實際上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劉、關、張這些人,他反映了老百姓的一個思想願望,因為在中國古代這樣一個農業社會裡,只有讀書人有一條路,就是走科舉之路成為國家的管理者,成為達官貴人,享榮華富貴。
對於農民和市民來說,他們是草根,他們是非常無助的人。
怎麼才能使自己有力量呢?中國古代人很早就找到了一個辦法,就是拜結義弟兄,而劉、關、張就是通過結義這種方式成就了他們的事業。
這三個人的出身,劉備和張飛是一個地方的人,就是現在北京城旁邊的涿州。
劉備當時被稱之為「織席販屨之徒」,也就是一個編蓆子、賣草鞋的人。
張飛是一個殺豬的。
關羽是山西人,一個殺人的在逃犯,從山西跑到了河北,正當天下大亂的時候,也就是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天下間要大亂的時候,這三個人走到了一塊,在張飛家的後院桃園裡結拜成了弟兄,然後干成了這麼一份事業。
而在這個過程中,劉備相對於一般社會底層的人來說他是比較成功的,因此人們非常嚮往,常常歌頌到他。
就是這樣一個情況。
劉備的成功之道
從一個普通的社會底層的人,能夠最後自己當了一個蜀國的皇帝,不能不說他也有他的成功之道。
我們先說劉備的成功之道。
最大的成功之道就是桃園結義。
桃園結義讓他們有了這樣一個行動綱領和遠大目標,我們看《三國演義》都知道,劉、關、張在桃園結義的時候是這麼講的,我們三個雖然不是一個姓氏,但是從今結拜以後,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有違此心天人共辱,發了一個狠誓。
然後又說了兩句很好聽的話,我估計是後人加上去的,「上報國家、下安黎民」,也就是他們希望能為國家出力這麼一個理想。
這種結義的方式,使他們三個人從此以後幾乎變成了一個人,形成了一個非常強的核心凝聚力。
這是劉備最大的一個成功之處。
第二個成功之道是待人以誠、重視情誼。
現在講就是講誠信、講誠意。
這一條非常重要,它是增強內部凝聚力、增強內部團結,也是吸引人才的一個法寶。
我們知道在他們三個結義之後,整個一個前進的過程中發生過很多事情。
比如說有一次張飛因為酗酒讓對方敵人把劉備的兩個妻子都給虜走了,但是劉備在這個時候根本不責備張飛,而是勸他說,「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補,手足斷不可塑」,這麼來勸慰朋友。
後來我們看到在很多時候,他這個人,這是他非常大的一個優點,他能夠吸引到像趙雲這樣的人,因為趙雲本來是河北的一個軍閥,叫公孫瓚的部下,他就是因為劉備有這樣的品質,一定要跟著劉備走,後來在古城會的時候終於找到了劉備,一輩子為劉備效忠,所以吸引人才。
一個人講情誼、講誠信,這是事業成功的一個重要前提。
第三個成功之道是以退為進,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贏得人心。
看《三國演義》我們知道陶謙是徐州太守,但是在東漢末年的時候他的部下犯了一個錯誤,有一次把曹操的父親曹嵩錯殺掉了,所以曹操要為父親報仇,要血洗徐州。
但是陶謙這時已是老邁無力,眼看徐州不保的時候,他幾個兒子又非常平庸,怎麼保徐州城呢?這個時候他看重了劉備,希望劉備來接替他的職務,但是劉備沒有出身,一般人是不符合的,怎麼辦呢?呂布也想爭這個位置,在這個時候劉備就三讓徐州,不接這個位置。
他因為不接,倒贏得了人心,得到了這個位置,這個事情《道德經》上講的很明白,所有的東西都要以退為進,凡事不可直取,如果一定要直接拿來反倒拿不來,這是管理學上非常值得思考的事情。
這件事情我們不再具體講了,因為今天下午的時間太少了。
第四個成功之道是禮賢下士。
劉備這個人禮賢下士的故事在《三國演義》里主要有兩個表現,實際上我們看他這個人,是不是人才的一個人,所以在前期他一直像喪家狗一樣到處奔波沒有自己的地盤,就是因為沒有人才,只有關、張為他打仗,沒有謀士、沒有幕僚,當時只有一個孫乾、一個糜芳這麼兩個書生,所以不行。
後來到了他躍馬檀溪,走到水鏡先生那個地方,水鏡先生才告訴他,你現在之所以站不住腳步,是因為你缺乏人才。
他還在狡辯,他說我有人才啊,武有關張、文有孫乾糜芳,我怎麼沒有人才呢?水鏡先生就笑了,孫乾、糜芳根本算不上人才,單能記帳而已。
然後給他推薦,天下有兩個人,得其一便可以安天下,這也就是伏龍鳳雛。
我們後來知道所謂伏龍就是諸葛亮,鳳雛就是龐統。
但是這個時候劉備根本不知道這兩個人是誰,再問,水鏡先生一笑不告訴他,他就出來開始找。
偶然碰見了徐庶,就把徐庶當做伏龍鳳雛來對待,而徐庶還是有一些本事的,也替他打了幾個好仗,然後被曹操騙走了。
但是在書中寫了一個非常動人的情景,就是劉備在送徐庶去許昌的時候,送一程又送一程,依依不捨,為什麼這樣呢?他覺得這是一個人才,但是徐庶因為他的母親被曹操扣在曹營里不能不離開,送君千里終有一別,最後送到一個山頭上,徐庶說你不要再送了,打馬回鞭一路往許昌而去,這時候在劉備的眼前有一片樹林擋住了他的視線,他命令士兵把這片樹全部砍掉,我一定要目送徐庶走到看不見為止,現在講叫破壞環境。
那麼後來我們看到的,他到新野,從新野到南洋臥龍崗三請諸葛亮,這就是中國古代最動人的故事,實際上表演的是劉備禮賢下士這樣一個故事。
第五個成功之道是對待部下坦誠相待、用人不疑。
這樣可以形成一個很好的團隊精神。
確實,一部《三國演義》從頭到尾我們看到的劉備在這個方面是始終如一的,比如說長坂坡那一次,曹操把劉備的人馬打的七零八落,劉備已經到了峽口,但是張飛和趙雲在哪裡呢?都不知道。
因為趙雲那時是剛剛歸附劉備不久,別人就告訴劉備說趙雲這一回一定是跑了,不回來了。
劉備說他不會,相信趙雲不是這樣一個人,後來表演的長坂坡隻身救主,帶著他的孩子滿身是血回來的時候,劉備又摔孩子表示,這叫什麼呢?買部下心的一個行為,但是實際上這一點上,表現了一個高層管理者、領導人對手下的坦誠和信任,對於形成一個團隊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第六個成功之道是同甘共苦、生死與共,能夠增強號召力。
同甘共苦、生死與共是《三國演義》讀者,今天我們後世的人讀《三國演義》,之所以要歌頌劉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因為我們過去講結義也好,做事情也好,人往往是見利忘義,一有利益的時候馬上就開始爭利益,這是古代經常發生的事情。
但是只有劉、關、張這三個弟兄,不管是關羽的過五關斬六將也好,他其實是為了去找他大哥,不背信棄義的行為,還是劉備後來為了給關羽報仇發兵攻打東吳,都是因為這一個字,要做到同甘共苦、生死與共,所以這一點深深打動了後世無數的讀者。
那麼從管理學上來講,這樣做事情是最有感召力的。
我們說劉備,他之所以能夠從一個社會下層的貧困老百姓,最後做成他自己這樣一番事業,他的成功之處,我歸納大體就是上面這一些。
劉備的重大失誤
在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蜀是最小的一國,因為只有四川這一部分。
小到什麼程度呢?今天我們都沒有概念了,我們是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在三國時期就是這三個國家,都成立了之後,也就是說魏、蜀、吳都有皇帝之後,你知道當時中國的人口是多少嗎?不到一千萬人口。
曹操的手下有四百多萬人口,東吳有二百二十萬人口,蜀國只有九十二萬人,就小到這個程度,而蜀國又是最早滅亡的。
這是什麼原因呢?最後我們要找,實際上還是因為劉備在用人問題上存在有重大失誤。
桃園結義的負面效應
什麼失誤呢?桃園結義,它就是一個雙刃劍,在形成核心凝聚力的同時有一個負面效應,我講幾件事。
一個是赤壁之戰。
劉備、諸葛亮和東吳聯合打敗曹操之後,曹操落荒而逃,走到華容道,是諸葛亮派關羽去捉住曹操,我們現在講曹操就是當時最大的政治軍事上的敵人,但是關羽把這個最大的敵人給放走了,為什麼要放呢?當年在下邳,關羽被曹操捉到了之後押解到許昌,曹操希望他能留下來為自己效力,給了他很多好處,政治上給他封了一個侯,叫漢壽亭侯,經濟上給他「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然後又送他了一大堆的美女,讓他享受,你說這個待遇有多高呢?但是關羽堅決不投降曹操,也就是不為曹操效力,為什麼呢?記住一條,桃園結義的時候我和劉備大哥發過一個誓,所以我不能背信棄義,堅決要走。
關羽走之前,他說曹操對他有恩,已經報了一個恩了,什麼恩呢?在跟袁紹打仗的時候斬顏良誅文丑襲斬車胄,這三次大戰都是為報曹操的恩而打的。
那麼到了華容道這個時候,曹操又犯在關羽手下,提及當年我在許昌待你這麼好,你今天忍心殺我嗎?並且講了《春秋》上的一個故事,所以關羽就把曹操放走了。
我們現在要討論的是,在這樣一個重大的問題上,關羽放走曹操該當何罪?實際上諸葛亮作為軍事上的最高指揮官,那當然要以軍法從事,除去關羽。
就在這個時候劉備過來了,劉備告訴諸葛亮你不能殺他,因為我們桃園結義的時候曾經發過一個誓,雖然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如果你現在要殺了他,我也活不成。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軍法無效,關羽也就免於處置了,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失誤。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知道此後的關羽實際上是一個諸葛亮管不了的人,那麼管理的無效後來造成很多問題,這是我們今天做管理者的都知道的。
第二,彝陵之戰。
也是桃園結義的負面效應。
我們知道在《三國演義》里諸葛亮在出茅廬之前跟劉備曾經講過這個問題,天下大事必須是聯吳抗曹,不能跟東吳打仗,但是在荊州這個地方,由於呂蒙偷襲荊州,關羽夜走麥城,被東吳殺掉了。
這個時候,劉備就因為結義的原因,一定要為關羽報仇,當時諸葛亮、趙雲這些人都勸他不能打,張飛卻一定要讓他打,我們當時是發過誓的,要死一塊死,所以此仗必須要打。
我們知道彝陵之戰的結果是什麼呢?是蜀國的75萬大軍,其實是一個虛數,剛才我講了,蜀國整個才92萬人,葬身火海,實際上因此蜀國也基本上走向滅亡了。
這都是桃園結義的負面效應,張飛之死也是因為急於替關羽報仇,被他部下一個叫張達、一個叫范疆,在夜裡把他腦袋割了提到東吳,可見桃園結義的負面效應有多嚴重。
用人畫圈是劉備用人的一個最大障礙
劉備用人的一個最大障礙,就在於用人畫圈這個事情。
在這個政治集團非常奇怪,用人畫圈是我們讀《三國演義》,只要讀上幾遍就會發現一個非常重要的大問題,也就是說在劉備這個政治集團,最核心的這一圈是劉、關、張他們弟兄三個,到了關鍵時候趙雲、諸葛亮說話都不算帳,剛才我們講了華容道曹操這件事,要處置關羽在這個時候諸葛亮的話都是不管用的。
後來彝陵之戰也是,他要發兵,這些人要勸也不管用。
所以只有結義弟兄才是最核心的利益集團,那言外之意諸葛亮、趙雲這些人是給我打工的,這如何了得啊?所以我們在《三國演義》中經常看到趙雲也被封為五虎上將,關羽經常告訴他,你雖然沒有結義也是兄弟,一定要帶個「也」字。
我們看這些人實際上對於劉備是忠心耿耿的,但是在影響到三個人利益之時,這些人都不起作用了。
我們再往下看,諸葛亮、趙雲算是蜀漢集團第二圈人物,黃忠、馬超是第三圈人物,再往後還有第四圈,就是劉璋那些部下,更是圈外的人了。
到最後像是魏延等,就是隨時可以殺的人。
這麼管理,能不出問題嗎?能做成大事業嗎?我看是不行的。
我們講最後劉備的事業之所以能做到那個程度,與劉備用人有問題,另外與諸葛亮也有重要的關係。
諸葛亮一生有成功之處,但是也有重大的失誤,我們放在後面講。
劉備若不偏執,能聽孔明的策略,也許歷史將重寫
作者:歷史有看點劉備在與關羽、張飛桃園結義以後,東征西討,雖然也有不少功績,但卻始終寄人籬下,沒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劉備百思不得其解,終於碰到一位高人指點,此人便是水鏡先生司馬徽,他向劉備指出,他...
張飛被殺後,劉備吐四個字,趙雲聽了心寒,諸葛亮聽了想回臥龍崗
張飛被殺後,劉備吐出四個字,趙雲聽了心寒,諸葛亮聽了想回臥龍崗眾所周知,我們很多人對中國歷史上三國這段亂世的了解,大都是通過羅貫中老師那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吧,似乎只有這種來源於史實,又高於史...
如果關羽代表是武將的義,張飛代表武將的猛,那趙雲那?
看過三國的都知道劉備手下最主要的三個武將就是,關羽,張飛,趙雲,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拜成兄弟,但是在趙雲也是不差的,在劉備封五虎大將的時候,關羽都說,張飛吾弟,趙雲久隨吾兄亦吾弟也,劉備四處奔...
如果你穿越到三國,下面名將五選一,你會選擇哪位輔助你為王?
眾所周知,東漢末年,天下三分,諸方勢力互相鬥爭,只為能得天下一統的主權,一場又一場的戰爭接連不斷打響。那麼,小編不禁想到這樣一個假設,如果你生活在三國,會選誰作為主將呢?下面要介紹的五人各有特點...
劉備曾經想殺一個人,可惜沒有殺掉,後來這個人成了蜀國大患
我們都知道劉備能和孫權和曹操平分天下,肯定也是有過人的本領的,如果他自己沒有什麼本事的話,光靠諸葛亮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就像劉備的兒子劉嬋一樣。而且劉備如果沒有一點本事,那麼曹操也是不可能那麼沒忌憚他。
劉備因為做錯了一個決定,導致最終大敗,他也因此而病逝了
劉關張三兄弟是大家都熟悉的,他們一開始桃園結義,隨後又經歷了一場場戰爭,最終卻是敗亡的結果,但是這敗亡的原因,全是因為劉備這個衝動的決定。
張飛被殺後,劉備吐出四個字,諸葛亮聽了想回臥龍坡
歷史的天空來回變換,可是不變的一直是變化,王朝興衰,政權更迭,這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如同河流不復西歸。然而,後人看前人,總能從其中有所借鑑。為什麼一個朝代總是由盛及衰?為什麼王朝末年總是那麼黑...
劉備一生最畏忌的人,馬超是他的手下敗將,諸葛亮也拿他沒轍
三國期間英雄人物可謂是多如牛毛,黃臉的典韋、黑臉的張飛、紅臉的關公、白臉的曹操。今天我們來說一下劉備。此人字玄德,自稱中山王之後。在三國期間一手建立了蜀國,宣揚仁政、愛民如子。即便後面有敵軍追擊...
劉備、諸葛亮以知人善任聞名,可在留誰守荊州的問題上卻犯了大錯
《三國演義》中,劉備、諸葛亮都以知人善任聞名,而在用誰留守荊州的問題上,卻都犯了任人唯親的大錯誤。當劉備以龐統為軍師去奪西川時,特意留下劉備寸步不離的軍師諸葛亮守荊州,可見劉備也認識到了荊州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