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在一個班裡,而你的孩子成績就是比別人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很多家長,包括親戚朋友都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 孩子們明明在同一個班級,同樣的老師上課,學習的知識也一樣,為什麼我的孩子成績就這麼差?」
「是老師特意關照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還是他們的智商比較高學習起來比較輕鬆?」
我的答案是:「否」。
智商問題不談。
因為真正的問題出在孩子的學習習慣上。
如果孩子沒有提問的習慣,很可能只能夠滿足被動的知識積累;如果孩子沒有總結思考的習慣,很可能撿起這個知識點,丟了那個知識點……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所以,對於家長來講,一定要先給孩子抓好習慣,再談成績。
△
通過對比同一個班的學生我們可以發現,成績優秀的孩子往往都有以下8個好習慣~
(1)自學預習的習慣
自學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
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教師只是引路人,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習中的大量問題,主要靠自己去解決。
養成自學預習的習慣, 是培養自學能力、提高聽課效率的重要途徑。
提前預習教材,自主查找資料,研究新知識的要點、重點,發現疑難問題,從而可以在課堂內重點解決,掌握聽課的主動權,使聽課具有針對性。
(2)專心上課的習慣
教與學應該同步進行,因此學生在課堂上要集中精神,專心的老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
就算自己已經超前學過了也要認真聽課,儘量把老師講課的思路與自己的思路進行比較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3)積極思考的習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分析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問題,解析問題的疑難點,得出正確的答案和方法。
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可以讓學生受益無窮。
(4)善於提問的習慣
「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 」。
如果孩子遇到不懂的問題而不去問老師同學,最終只會害了自己。
家長要鼓勵孩子學會提問,這樣還可以增強孩子的學習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5)獨立作業的習慣
很多孩子的態度都不怎麼端正,自己掌握了知識就認為做作業是一種煩惱。
所以做作業的時候都是心不在焉,敷衍了事。
而有的孩子做作業目的不明確,做作業時懶懶散散,能抄就抄,不能抄就不做。
這些不良習慣都嚴重的影響了學習效果。
父母要鼓勵孩子養成獨立作業的習慣。
因為做作業的主要目的是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獨立作業,百利而無一害。
(6)仔細審題的習慣
很多時候,孩子在考試時原本掌握的知識點因為大意馬虎而丟了分。
孩子平時養成仔細審題的習慣,可以在考試里準確把握關鍵詞、問題的關鍵點、快而準確的思考出解決方法。
(7)複習歸納的問題
複習其實就是消化知識,孩子在課堂上聽懂了老師講的內容,在課後只要通過複習就可以加深理解和印象,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而且複習還可以讓零碎的知識點和記憶串聯,通過時間的積累,達到 「點—線—面」 的演變。
(8)整理錯題集的習慣
在學習里有個方法叫「記錯不記對」,孩子在學習時所遇到的疑問和做錯的題目用本子記下來。
去思考為什麼會做錯、怎麼解決,以後遇到類似的題目時就不會重複犯錯了。
△
除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淘迪老師還總結了2016年高考狀元成功的5個原因,給家長孩子做個參考。
◆ 他們熱衷的不是學習,是思考。
安徽狀元說:「享受學習才是最高境界」。
理科狀元們往往熱衷邏輯和推理;文科狀元則愛好讀,善表達,和不同的人聊天也能成為他們的愛好之一。
這種善於思考、渴望知識的習慣則源於父母在幼時的啟發。
如安徽狀元孫萌的媽媽說:「如果是一個場景,我們就儘可能帶孩子去體驗,讓孩子「有感而發」,而不是胡亂編造」
◆ 懂得勞逸結合
在枯燥的學習生活里,他們煩了就去畫畫,累了就去唱歌,壓力大就去跑步...因為他們知道,只有通過勞逸結合,學習才會成為發自內心的享受。
◆ 及時調整心態
北京狀元梁思琪說:她看到過很多學習成績很好的學生,因為考試考不好就很沮喪,很長一段時間沒心思學習。
但這種情況卻不會在她這裡發生,因為她知道,誰都避免不了考砸和犯錯,無論成績多好的學生都一樣。
所以放鬆自己,平常心對待學習才是正確的。
◆ 父母懂得言傳身教
安徽狀元董吉羊說:「偶爾我也會厭學不想讀書,爸媽看到後也不說什麼,把電視關了就坐下來看書,我看到他們都在看書,我也不好意思不去學習了。
」(言傳身教,最簡單的方法,最有效的方法。
)
◆ 父母懂得因材施教
徽狀廣東狀元張恆說自己從小就是個好強自信的孩子,有時候還會膨脹自滿。
但當他取得一點成績時他父親雖然偶爾給予肯定和鼓勵,但更多的還是潑冷水驚醒他。
這種「批評試」教育,確實有用。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採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是成為尖子生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