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漢高祖劉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邦(公元前256~前195年),字季,沛縣(今江蘇沛縣東)人。

《史記》中漢高祖劉邦以謀略勝,得天下,那麼他的形象則不可能用「糾糾武夫」表現。

司馬遷這樣為他畫像: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

帶著神秘色彩的渲染尚且置於一邊,僅「仁而愛人,喜施」六個字就刻畫出了寬厚暢達、以仁交人的劉邦形象。

當我們考察劉邦的全部歷史,發現他武德人格風範則是他贏得勝利和事業成功的重要力量源泉之一。

(一)有自知之明,能知人善任,從諫如流

公元前200年,劉邦即皇帝位,為了總結楚漢戰爭的經驗,一天在洛陽南宮舉行的慶功宴會上,他比較了自己和項羽的得失:「……高祖曰:『列候諸將無敢隱聯,畢言事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仁而愛人,項羽慢而侮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新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

項羽嫉妒賢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利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之所以取天下者也。

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面對群臣連說三個「吾不如」,公開承認自己在謀略、管理和打仗三方面不如張良、蕭何和韓信,正確認識自己的弱點是其正確用人的前提條件。

韓信原在項羽麾下,因得不到信任和重用而改投劉邦。

起初,又因得不到劉邦重用而企圖離漢。

但劉邦善納蕭何建議,不但不嫌棄韓信出身寒微和追究其逃亡之罪,反而倍加重用,並拜之為大將軍,對其言聽計從。

劉邦東征取三秦、拉開「楚漢戰爭」的序幕,其策就出自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妙計也來自韓信。

正如宋司馬光所評:「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二)能愛民恤民,忍性制欲,師出有名

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率大軍進至霸上(今陝西西安市東),秦王子嬰向其投降。

進入咸陽後,劉邦雖也為秦宮殿宇、奇貨財寶和纖纖美女動過心,但他能強忍心性、控制慾望,接受樊噲、張良「逆耳忠言」的勸告,封存秦的府庫財寶,嚴明軍紀,不擾百姓,還軍霸上,並下令廢除秦的酷刑苛法,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按楚懷王事先約定,劉邦先入咸陽,是理所當然的漢中王。

但鴻門宴後,項羽卻以最高統帥自居,封劉邦為漢王,建都南鄭(今陝西南鄭)。

劉邦審時度勢,強忍不忍之氣,率軍入南鄭,招賢納士,爭取民心,以待機還定「三秦」,統一天下。

劉邦這種品格,在其稱帝後仍進一步得到張揚。

他頒布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令,深得人心。

在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中,劉邦始終沒有放棄以有道伐無道的旗幟。

劉邦「吾寧鬥智,不能鬥力」、師出有名的鬥智策略主要表現在:其一,打出行義的旗幟號令天下,共討項羽;其二,揭露項羽背信棄義的罪行,最終擊敗了項羽,使其自刎於烏江。

歷史的結論再一次揭示了劉邦武德人格的力量。

二、 豁達與無賴的個性形象

《史記•高祖本紀》云:劉邦「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這種個性特徵自劉邦步入仕途之後就初露端倪。

身為泗水亭長的劉邦,喝酒不付帳,迫使對方年終「折券棄責」。

在沛令為呂公舉行的宴會上,眾豪傑官吏紛紛持錢相賀,劉邦卻因「素易諸吏」,只身前往,不持一錢,並欺人說「賀萬錢」,宴會上又「狎侮諸客」,故蕭何說「劉季因多大言,少成事」。

其潑皮無賴的形象為眾所矚目。

起兵殺沛令後,眾人都「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盡讓劉季」。

劉邦卻不管這些,寧願先幹了再說,被推為沛公。

當雍齒背叛他而屬魏後,他一面忌怨雍齒背叛了他,一面又轉而投靠東陽寧君。

「欲請兵攻豐」,大敗秦軍後,隊伍擴大五六千人時,他就「引兵攻豐」。

這一階段,劉邦更多地表現了他無賴的個性形象。

早在劉邦發跡之初,酈食其「視沛公大人長者」,要勸說劉邦,時「沛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根本不把酈生放在眼中,酈生長揖而不拜,只說了「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一句話,劉邦便「起,攝衣謝之,延上坐。

」鴻門宴上,劉邦又低三下四地「見謝項羽」,得間逃歸。

在他被項羽封為漢王后,「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

」可見劉邦在政治場合能屈能伸,充分表現了其豁達的心態。

當漢軍諸多將士逃亡之後,蕭何追趕已逃亡的大將韓信,歸來見劉邦時,「上且怒且喜,罵曰:『若亡,何也?』」蕭何回答說追韓信,「上復罵曰」云云。

這時的劉邦完全恢復了在沛地潑皮無賴的形象。

他想任命韓信為大將,但又如蕭何所言,「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他不得不用嚴肅的儀式任命韓信為大將。

劉邦收斂了他的無賴作法,韓信才留下來為其馳騁疆場。

漢四年,韓信破齊自立為王,派使者通報劉邦,劉邦大怒罵韓信,「陳平躡漢王,漢王亦悟。

乃厚遇齊使。

」並派張良操印綬立韓信為齊王。

這一次劉邦又因賢臣的勸阻而未使無賴的脾氣發作。

甚至在項羽以烹其父要挾他時,他居然說:「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若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為表示決意與項羽對抗到底,竟置自己的父母於不顧,還怕什麼項羽的軍事威脅呢。

劉邦的無賴個性還表現在危難之際甚至不惜以犧牲子女作代價保全自己。

楚漢戰爭初期,劉邦大敗彭城,逃跑途中,「見孝惠、魯元,載之。

漢王急,馬疲,虜在後,常蹶兩兒,欲棄之。

」夏候嬰堅持要帶兩兒,「漢王怒,行欲斬嬰者十餘,卒得脫,而致孝惠、魯元於豐。

」為了逃生,居然可以拋棄兒女。

他還常常以與敵對勢力結為姻親來籠絡之。

鴻門宴前,為了籠絡給項伯通風報信的張良,他許願張良:「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見項伯後,又「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漢七年被匈奴困於平城之後,與匈奴「乃遂結和親」。

可以說這是劉邦無賴行為在政治上的又一表現。

正是因為劉邦既具有良好的武德人格修養,又不乏豁達與無賴交融的個性特點,所以他在攻秦滅楚的政治鬥爭中能夠縱橫捭闔、遊刃有餘。

司馬遷在塑造劉邦這一複雜的形象時,或洋洋洒洒,或寥寥數筆,使得劉邦這一生動的形象頓時躍然紙上。

他之所以最終登上皇帝的寶座,是由於他依靠其武德人格力量和獨特個性徵服了人性中共有的弱點(有時可以置親情於不顧),在當時紛繁複雜、波瀾壯闊的政治軍事鬥爭中施展了權謀,亦或一些流氓、無賴手段。

而陳勝、吳廣、項羽則由於其歷史、人格、個性等局限性,他們最終未能問鼎皇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邦手下分為那些派系,各自有什麼特點?

劉邦的手下成分比較複雜,有出身貧苦為人料理喪事的周勃,有市井屠狗的樊噲,有商販灌嬰,有強盜彭越,有監獄小吏蕭何曹參,有起義領袖英布,有亡國貴族張良,也有少年壯志轉投過來的韓信陳平。

揭秘蕭何殺韓信的原因是什麼

韓信在死前,曾說過這麼一句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根據他這種話,我們就會有幾個問題?韓信的崛起跟蕭何有何關係,以及韓信的死跟蕭何又有何關係,甚至是蕭何為什麼要殺韓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