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去世前,對阿斗說了14個字,至今被很多人視為座右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
先後率軍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謙等。
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
劉備早年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投靠過多個諸侯。
赤壁之戰時,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
而後進取益州。
於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
《三國志》評劉備的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
劉備也稱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公元223年,在白帝城,劉備病危,就召來了幼主劉禪和諸葛亮等人。
古話說得好:「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在這悲痛的時刻,作為一代梟雄劉備,他從一無所有舉步維艱創下帝業,一生可謂波瀾壯闊,世上事幾乎經歷個遍。
那麼這樣一個人物在臨死之際會說些什麼呢?尤其對著自己的兒子,一個還年少的孩子,要把一個國家交給他。
劉備內心可謂百感交集。
「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
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
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汝父德薄,勿效之。
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
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
劉備又把兒子叫到身邊,讓他以後一定要對丞相諸葛亮言聽計從,並用盡最後一口氣對阿斗說了14個字:「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隨後,劉備就去世了。
劉備告誡阿斗的這14個字,堪稱為人處世的經典法則,至今仍被許多人視作座右銘,以此來鞭策自己。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僅僅以力服人,不能叫人心服,才幹高強的人也不見得可以服人。
能服人的,是賢、是德。
在遺書里,劉備向他的兒子阿斗坦白承認自己的一生作為,認為自己不配當兒子的模範,便寫下了七個字「汝父德薄,勿效之。
」
並且劉備還讓阿斗與其他兩個兒子劉永、劉理拜諸葛亮為師,並且還要以諸葛亮為父。
隨後,劉備在臨終斷氣前,跟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
可惜的是,劉備雖然讓諸葛亮等人扶持阿斗,但因為在位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更是投降大魏,成為了蜀國後主。
蜀漢滅亡後,阿斗於洛陽去世,享年64歲。
蜀魏吳三國,劉備何德何能撐起一國?
說起劉備,我們都會對他非常熟悉,三國爭霸時期,他一個人獨自撐起了一國,加上在三國演義的編著之中,劉備這個名字當然讓更多人都對它在熟悉不過,他在東漢末年生於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