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孫權殺了孫策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論軍事才華,孫策略勝一籌。

孫策挑起父親的重任,當時年齡才十七歲,用玉璽換了袁術的幾千兵馬。

僅用了幾年時間,便開拓出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江、廬陵六郡,招攬了大批人才,為日後東吳開國奠定了根基。

小說中更寫道:孫策曰:「吾今到此,你如何不降?」劉繇背後一人挺槍出馬,乃部將於糜也,與策戰不三合,被策生擒過去,撥馬回陣。

繇將樊能,見捉了於糜。

挺槍來趕。

那槍剛搠到策後心,策陣上軍士大叫:「背後有人暗算!」策回頭,忽見樊能馬到,乃大喝一聲,聲如巨雷。

樊能驚駭,倒翻身撞下馬來,破頭而死。

策到門旗下,將於糜丟下,已被挾死。

一霎時挾死一將,喝死一將:自此人皆呼孫策為「小霸王」。

論政治才幹,孫權更勝一籌。

孫權善於用人,當時周瑜推薦魯肅,魯肅推薦諸葛瑾,權拜之為上賓。

瑾勸權勿通袁紹,且順曹操,然後乘便圖之。

權依言,乃遣陳震回,以書絕袁紹。

卻說曹操聞孫策已死,欲起兵下江南。

侍御史張紘諫曰:「乘人之喪而伐之,既非義舉;若其不克,棄好成仇:不如因而善遇之。

」操然其說,乃即奏封孫權為將軍,兼領會稽太守;即令張紘為會稽都尉,齎印往江東。

孫權大喜,又得張紘回吳,即命與張昭同理政事。

張紘又薦一人於孫權:此人姓顧,名雍,字元嘆,乃中郎蔡邕之徒;其為人少言語,不飲酒,嚴厲正大。

權以為丞,行太守事。

自是孫權威震江東,深得民心。

論個人魅力,孫策勝於孫權。

孫權這個人和勾踐類似,容貌醜陋,他的方臉大嘴、綠眼睛紅鬍子的形象算不得英俊,往好了說是「儀表不俗」,至多算個相貌奇特。

而孫策是與周瑜齊名的江東著名美男子,還「好笑語」,就是說話幽默有趣。

孫策善攻、孫權善守,兩人一攻一守,才是令孫家能霸占東吳的原因。

兄弟兩人深知彼此的特性。

後來孫權登基後,第一時間將孫堅封為先帝,而對於自己兄長孫策卻僅是封了一個長沙桓王。

之所以這樣,其中一部分原因還是由於孫策兒子孫紹。

孫紹長大後有7個兒子,要是孫權封孫策為先帝的話,那麼孫權在後來介紹孫紹時就會非常尷尬,應該這些人等於和他有同樣的地位了。

而這時還是亂世,擁有這樣地位的孫紹一族,就等同於有了同樣爭奪皇位繼承權的資格,這是孫權絕對不允許見到的。

另外在歷史上,孫權其實也算不上一個好人,至少相比孫策,他要差了不少。

在孫策死後,他就冷落了周瑜。

而為了能有更多錢財投入戰場,孫權在後期,更是瘋狂的造幣,出了「大泉五百」「大泉二千」「大泉五千」這樣面值特別大的錢,導致錢不像錢,虛高的貨幣令窮苦百姓沒購買力,最終導致東吳經濟崩潰,百姓民不聊生。

大體上,孫權是個權力至上的人,為了能達到目的,犧牲多少人對他來說都沒區別,像這樣的人,又怎麼會讓自己的同族,有機會危及到自己的地位呢。

那麼,問題來了,孫策明明自己有兒子,為什麼要把東吳主公的位子傳給孫權呢?

首先,根據陳壽《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對於孫策來說,擁有孫紹這一個兒子。

公元200年,在孫策去世的時候,孫紹不過是一個孩童,年齡在10歲左右。

與此相對應的是,公元182年出生的孫權,當時的年齡在18歲左右。

從年齡上來說,孫權更適合繼承江東主公的位置。

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孫策去世之際,處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的歷史階段。

就江東孫氏來說,在外部要面對曹操、劉表、劉備、袁紹等強勁的諸侯勢力。

其次,就內部來說,孫策雖然平定了江東,但是,就士族林立的江東,孫策還沒有擁有比較穩定的根基。

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孫策最後還是被忠誠於許貢的三個門客謀害,究其原因,在於孫策想要率領士兵北上中原,這嚴重損害了江東世家大族的利益,所以有了刺殺的結果。

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孫策如果執意讓孫紹即位,很可能成為江東世家大族的傀儡。

對此,想必智勇雙全的孫策應該非常清楚。

所以,權衡利弊之下,孫紹顯然不是繼承自己事業的最優人選。

與此相對應的是,孫權雖然也不過18歲,但是他為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崇尚俠義,喜歡蓄養賢才,因此漸與父兄齊名。

他常跟隨在孫策左右,其才能令孫策都自嘆不如。

建安元年(196年),在孫策收得丹陽、吳、會稽三郡之後,十五歲的孫權被任命為為陽羨(今江蘇宜興)縣令。

對於當時的孫權,已經在江東將領中積累了一定的威望。

在孫策臨終前,把孫權叫到了身邊,親自給他配上印綬,說:「率領江東兵眾,決戰兩陣之間,,橫行爭衡天下,你不如我;但舉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用以保守江東,我不如你。

孫策當時還有四個弟弟,除了孫權之外,還有孫翊、孫匡、孫朗,孫策死時,孫權已經18歲,孫匡和孫朗年紀尚小,而孫翊已有16歲,在當時,16歲已屬成年,那麼孫策為何不考慮孫翊呢?

據記載,孫翊「性似策」,張昭等一眾謀臣甚至認為孫策一定會將東吳的兵士交給孫翊掌管,然而事實上卻令人大跌眼鏡,孫策傳位給孫權,這與之前孫策的表現不同。

那麼孫策為何會改變主意呢?原因在於孫翊性情太像孫策,郭嘉曾一針見血的指出:孫策輕而無眾,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於中原也,這種特點恰恰成為了孫策的軟肋,孫策在江東殺伐果決,但由於殺戮過多,樹敵太多,最終導致了其26歲即遭到仇人的報復,導致英年早逝。

想必孫策在受重傷後,仔細思考了東吳下一步該怎麼走,並且仔細對比了幾位繼承人的特點,對自己先前的不足有著太深的了解,孫翊的性情與自己太像,孫策不願自己的悲劇在三弟身上重新上演,最終,孫策選擇了將東吳的基業全部傳給了「性度弘朗、親閒貴士、仁而多斷、善於任使」的孫權。

222年孫權為吳王時,孫紹奉命和張昭、滕胤、鄧禮等人,根據周朝和漢朝制定帝王臨朝的典禮。

相比較孫權的另一個侄子孫桓,孫紹一直沒有領軍打仗過,也沒有做什麼文職。

可能是孫權一直不放心孫紹。

229年,孫權稱帝,孫紹歷封吳侯、上虞侯,死後由其子孫奉沿襲爵位。

孫權稱帝後,雖然追封孫策為長沙桓王,但是孫紹並沒有得以承襲王爵。

孫奉沿襲上虞侯爵位。

吳末帝建衡二年(270年),吳末帝孫皓因左夫人王氏之死過度悲傷幾個月閉門不出。

民間傳聞皇帝早已死去並被外戚何氏掉包,說孫權第五子孫奮或者孫奉其中一個會奪回皇位,太守張俊因此還替孫奮的母親仲姬掃墓。

二人後來一同被誅,謠言才停止。

然而民間仍然覺得皇帝身份可疑。

孫皓得知後,勃然大怒,殺了孫紹全家,孫策絕嗣。

無情最是帝王家,一點也沒說錯。

再說說孫權另外一個讓人瞧不起的事情就是逼死了名將陸遜。

這個其實是有很深的政治原因的,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陸遜娶了孫策的女兒,也就是說陸遜是孫策的女婿,孫紹的姐夫,這個身份比較敏感;第二,陸遜還是江東大族陸氏的領軍人物: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孫策平定江東和孫權統治江東其實也是一個孫氏和江東大族不斷鬥爭和妥協的過程,孫策平定江東時免不了鐵血手段,孫權對江東大族是又打又拉,他對陸遜是既重用又提防;第三,很不幸,陸遜捲入了晚年孫權冊立太子之爭,這引起了孫權的極大不滿,他連續不斷的數次派人責問陸遜,陸遜就這樣在孫權一次次的責問中憂懼而亡,相當於是被孫權逼死的。

孫權如此對待這樣一位立下汗馬功勞的名將,引起了後人對他的非議,加上他薄情寡義對待孫策之子孫紹,這是孫權最讓人瞧不起的兩件事。

孫策是被許貢的門客刺殺所傷,這裡有很大的疑點。

作為一方諸侯,孫策的安保措施就那麼差?武功很好的孫策,是區區兩三個門客就能刺殺的了?再者,這些刺客怎麼會知曉孫策的行蹤?

作為一代雄主的孫權,手段是狠辣的。

對於大將周瑜,孫權也是不信任,數次想要其上交兵權;對於殺了關羽引禍江東的大都督呂蒙,孫權二話不說就將其賜死。

孫權會不會謀害自己的親哥哥呢?孫策死時才二十六歲,如果孫策不出意外,江東大業不可能落在孫權手上,於是孫策就莫名其妙的被刺殺死掉了。

當然,這只是猜測。

孫策的死到底和孫權有沒有關係,那段早已被歷史長河淹沒的歷史還有待人們的發掘考證,你覺得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他才是孫策遇刺的幕後主使,三點理由可以證明

在孫策遇刺這件事上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說刺客是郭嘉派的,正因為刺客是他派出的,所以他才敢和曹操打包票說孫策必死於匹夫之手。也有人說,孫策遇刺純屬是個偶然事件,並沒有什麼人刻意去主使。對這兩張說法小...

孫策後代 歷史上孫策被誰殺的

孫策的後代是誰沒有享受到榮華富貴的孫策,在弱冠之年便擔起大任,即使有才能,成為當時的一方軍閥。但由於天妒英才,使他還未成就,就早早的過世了。不過,儘管孫策英年早逝,但他在家庭這方面,還是挺美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