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相信眼淚,曹操的痛哭也不能說明郭嘉就是頂尖謀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長空星照

曹操兵敗赤壁,退還北方走到巴丘,只好將戰船燒掉。

看到兵士死傷慘重及大面積染上疫病,恐怕再也沒有能力征伐江南,不禁感嘆說:

「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他還曾經說過,

「天下相知者少」

郭嘉就是懂得他的人。

因為曹操的這些話,有人就此認為,郭嘉是曹操最看重的人,是曹操集團最重要,最有遠見的謀士。

郭嘉給曹操提出了很多建議,大多數都被曹操所採納。

但郭嘉真的是曹操乃至整個三國的頂尖謀士嗎?

郭嘉是由荀彧推薦給曹操的,這時候,曹操的隨軍謀士是戲志才,曹操非常器重他,因為戲志才死了,這才讓荀彧另外選人。

郭嘉和曹操談話,兩人相互欣賞,被曹操任命為司空軍祭酒,從此跟隨曹操謀劃軍事。

郭嘉跟隨曹操以後,大致為曹操謀劃了這樣一些戰事:

1,征戰呂布,野戰三戰取勝,呂布退守下邳城。

因為缺糧,曹操打算撤兵,郭嘉勸曹操加緊進攻,呂布被擒。

2,官渡之戰,孫策打算進攻許都,郭嘉預料孫策將「死於匹夫之手」。

勸曹操暫緩進攻袁紹的兩個兒子,讓他們相互爭鬥。

3,後來跟隨曹操平定河北。

曹操準備征伐袁尚及三郡烏丸,很多人擔心劉表背後來襲,郭嘉斷定劉表不會出兵,也不會重用劉備。

行軍途中,郭嘉建議曹操輕裝突襲,出其不意攻到敵人面前,大獲全勝。

縱觀郭嘉的謀略,多在隨軍規劃,也就是側重於「多謀善斷」的「善斷」一面。

至於「謀」的方面,郭嘉既不是很多,也不是唯一,有些只不過是他在曹操身邊近而說話比較方便而已。

比如說郭嘉建議曹操急攻呂布,《三國志•郭嘉傳》說得非常簡單,並說「語在荀攸傳」,而《荀攸傳》卻把荀攸所說記載的很詳細。

這只能說明,勸曹操急攻呂布,主要是荀攸的謀略,其次才是郭嘉。

袁紹死後,曹操乘勢進軍,打敗了袁譚和袁尚,郭嘉建議暫緩進攻,以便等待袁氏兄弟相互殘殺。

郭嘉建議大軍向南,做出好像要進攻劉表的樣子,而實則是曹操真的要趁勢拿下劉表。

袁氏兄弟兩人打了起來,袁譚派出使者辛毗請求曹操援助,曹操答應後又反悔,辛毗就是通過郭嘉才再次見了曹操,並說動曹操出兵河北。

這其中還有一點,曹操放棄南行而向北,是荀攸和辛毗從不同的角度說動的,郭嘉並沒有什麼建議。

再有,曹操征伐烏丸勝利後,將以前諫止他出征的人都給予厚賞,說這次行動是冒險,是僥倖,諫止者都是為他好,因此厚賞。

這同樣說明郭嘉更長於決斷。

至於事未至而預謀,荀彧、荀攸、賈詡這些人以及後來的司馬懿、蔣濟應該是都超過他。

郭嘉被人津津樂道的是兩件事:

一是預料孫策將死於刺客之手;

二是臨死前讓曹操暫不進攻遼東,這樣遼東太守公孫康反而會將袁尚、袁熙的首級送來,即所謂的《郭嘉遺計定遼東》。


前一件事,《三國志》的注釋者裴松之有很精確的論述:「郭嘉料到孫策輕佻,必定會死於匹夫之手,應該說這是很準確的判斷。


然而,這並不是一種大智慧,因為他並不知道孫策會在哪一年死。

正好在襲擊許昌這年死,都是事情的偶然巧合。

後一件事,不過是《三國演義》的故事創作,史書並沒有記載,實則是曹操自己所為,當於郭嘉無關。

那麼,曹操為什麼要給予郭嘉很高的誇獎呢?

應該說,這是曹操一貫的作風,如說張郃的投降是「韓信歸漢」,徐晃的功勞超過了孫武和司馬穰苴。

人死後,可以蓋棺論定時,一般人都會誇讚其功績,曹操表現得就更為突出。

其實,曹操痛惜郭嘉,更多的在於郭嘉的早亡,打亂了他的後續政權布局。

正如他對荀攸等人所說的那樣:「諸位的年齡都是和我同輩的人,唯有郭嘉最年輕。

等天下平定了,想把後事託付給他,想不到中年夭折,這就是命啊!」

說到後事還要提到一個人——司馬懿,我們可以想想,司馬懿的謀略遜於郭嘉嗎?恐怕曹操的「痛惜」正在於此。

郭嘉既沒有司馬懿的家族背景,對曹操也要比司馬懿忠心,這才是曹操最需要之人。

這也正是郭嘉讓曹操頓足捶胸,痛惜不已的根本原因。

當然,郭嘉作為曹魏集團的中堅力量,是年少者少有的幾位佼佼者之一,假如上天能多給他一段時間,他的才華必定能夠得到更大的施展。

但是,僅僅從他已有的表現來看,還很難說就是三國的頂尖謀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比諸葛亮還厲害,他才是三國第一謀士?

郭嘉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勳績,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於曹操討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諡曰貞侯。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個的「奇佐」。

天生郭奉孝----鬼才郭嘉與諸葛亮擦肩而過

建安十二年(207年)。這是個特殊的年份,兩位重量級謀臣郭嘉和諸葛亮擦肩而過,郭嘉撒手離去,諸葛亮正式出山。易中天《品三國》對郭嘉的評價:神機妙算,當機立斷,出奇制勝,隨機應變,料事如神,敢出險...

如果郭嘉活著,曹操早就統一天下?

歷史上,除了春秋戰國時代,謀士輩出的時代當數三國時期。西漢時漢武帝太強,文韜武略集於一身,手下多出將才,如衛青、霍去病等,而沒有人稱得上絕頂謀略家;東漢皇帝劉秀雖有中興漢室之大功,得力手下鄧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