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開國三傑:劉邦懷疑兩位,殺一個試探一個,僅對一位非常放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西漢開國鐵三角,就是就稱為「漢初三傑」的張良、蕭何、韓信,按劉邦的排位是張良第一,蕭何第二,韓信第三。

這三位,一個出謀劃策,一個負責後方供給,一個負責前方打仗,構成劉邦開國的鐵三角,因此劉邦說,得天下全憑此三人。

史載:劉邦當上皇帝以後,曾問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不知如何回答,劉邦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漢初三傑之名就是這麼來的,西漢開國鐵三角也由此可來。

第三傑:韓信(約前231-前196)。

在漢初三傑中,韓信是靠打出來的。

他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集「王侯將相」於一身,時人評之曰「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

韓信用兵靈活機動,其戰術為歷代兵家推崇,又有兵法三篇,理論與實踐都叫得響。

可韓信把腦子都用在了打仗上,權謀技巧幾乎沒有。

劉邦當皇帝後,他手握重兵,功高震主,完全沒有自我保護意識,更沒有化解劉邦心結的行動,最終因劉邦怕他謀反,而被呂后和蕭何殺掉,可謂「英雄一世真豪傑,辜負胸中百萬兵」。

韓信落到「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他自己也要負一定責任。

第二傑:蕭何(前252年—前193年)。

劉邦把蕭何排在「三傑」第二位,也是有道理。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糧草縱有千軍萬馬也得餓死。

蕭何負責幹這事兒,地位比韓信更重要。

蕭何最值得點讚的是力舉韓信,使劉邦有了開國鐵三角。

可到後來,蕭何為了保全自己,竟然和呂后一起設計殺害韓信,這就是「成了蕭何,敗也蕭何」的來歷。

蕭何對劉邦忠心耿耿,但後來的命運卻是一波三折,劉邦當皇帝後,對他極不放心,曾三次試探,若不是他聽好人相勸,及時化解劉邦心中疑雲,恐怕他也是在劫難逃,落到和韓信一樣的下場。

儘管蕭何最後也是善終,但卻留下了殺韓信這一歷史污點,不算盡善盡美。

第一傑:張良(約前250年—前186年)。

劉邦把張良排在「三傑」之首,也是有他的道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先有謀而後用兵,路線確定不好,大將再能打也沒有。

項羽就是路線沒有確定好,所以空有一身勇力,最後還是失敗。

張良在歷史上的地位,也一直比韓信高,唐宋武廟中,姜子牙是主祭,張良是配享,第二把交椅,韓信只能坐偏座。

從才智上說,張良在歷史上也是數得上的。

他師從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是劉邦的第一「智囊」,張良為劉邦提出的一系列戰爭路線,使劉邦走了捷徑,順利登上了皇帝寶座。

劉邦曾贊之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外,子房功也」。

(《漢書·張良傳》)劉邦當皇帝後,封故舊親近,誅舊日私怨,張良力諫劉邦封夙怨雍齒,釋疑群臣。

在「漢初三傑」中,張良是唯一劉邦不懷疑和尊重的人,因為他知道功成而退,淡泊明志,不要劉邦的三萬戶封賞,只要一個小地方隱居,劉邦當皇帝後他也不再出什麼大主意,「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因而結局盡善盡美,世代為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邦對漢初三傑命運的掌控,韓信慘死

劉邦打天下時,手下文臣武將不計其數,其中蕭何、張良、韓信居功至偉,被史學家稱為「漢初三傑」。劉邦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

將略兵機命世雄:漢初三傑之韓信>張良>蕭何

「漢初三傑」指的是張良、蕭何、韓信三人。高帝中五年(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對大臣們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

為漢朝開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排名及結局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和強大有突出貢獻。劉邦手下大將分三類:運籌帷幄型、後勤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