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袖和人民|李洪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李洪林(1925—2016)

編者按

Editor's notes

著名理論家李洪林先生6月1日晚在北京病逝,享年91歲。

他為中國改革開放和思想解放所做的理論貢獻功不可沒。

本文是1979年1月26日李洪林先生在理論務虛會上的發言,1980年9月在《人民日報》刊出。

在領袖和人民的關係當中,人民可以選擇領袖,領袖卻不能選擇人民。

如果說到誰應當忠於誰,那麼領袖應該忠於人民。

文|李洪林

為了堅決貫徹黨中央少宣傳個人的方針,有幾個原則是非必須分清。

這些是非,其實都是馬克思主義的常識。

只因時間長了,常識漸漸被人遺忘,而違反這些常識的錯誤觀點和錯誤做法,反而成為習慣。

因此,說出原來的常識,倒有可能被目為異端。

不過,聞常識而吃驚的人,畢竟一天比一天減少了。

現在,中央既然做了決定,就應該普及這些常識。

人民應當忠於領袖,

還是領袖應當忠於人民?

林彪和「四人幫」橫行的時候,推廣過一種「三忠於」運動。

其實這「三忠於」當中,有兩個「忠於」是陪襯,中心是一個「忠於」,即「忠於領袖」。

在一段時間裡,表「忠」心,跳「忠」字舞,佩帶「忠」字徽章,成了「最大的政治」。

這個運動,不單是樹立一個道德標準,而且要建立一種政治關係。

拋開他們當時所指的具體的領袖(因為領袖是人,按照自然規律,一個領袖不論工作多少年,總有個生命的極限),於是就剩下一個普遍的原則:人民應當忠於領袖。

領袖是一個人(本來無產階級領袖是一批人,不過林彪和「四人幫」主張只有一個領袖,事實上那時也只有一個領袖),所以這個原則再提煉一下,就是:群眾應當忠於一個人。

這個「三忠於」運動是有效的。

不但在迷信盛行的十年是那樣,而且在「四人幫」垮台之後還繼續有效過。

讚美一個人的時候,有時少不了這樣一條評語:「忠於偉大領袖」。

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這種觀念才逐漸改變了。

道德關係也好,政治關係也好,都是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所決定,並且反過來為這種經濟制度服務的。

什麼樣的社會,產生並需要這種政治關係呢?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的經濟制度,產生人身依附關係。

農民依附於地主,全國居民都依附於最高的封建領主——皇帝。

和這種社會制度相適應,忠於皇帝一個人,是最高的道德標準。

全國居民都要無條件地服從皇帝一個人的絕對權威,是最高的政治原則。

「忠」是什麼意思呢?全心全意為之效力,無條件地服從他的支配。

封建時代,對「忠」有這樣一個解釋:「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

」不能問個為什麼,絕對服從皇帝,這就是「忠」的要求。

現在的中國,是社會主義社會。

封建社會那種人身依附關係,早就被打破了,人民成了國家的主人。

在我們這個社會,要求人民都象忠於封建皇帝那樣,忠於無產階級的領袖,這符合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原則嗎?顯然是不符合的。

無產階級領袖是人民中的一員。

人民和自己的領袖是平等關係,不是人身依附關係。

在領袖和人民的關係當中,人民可以選擇領袖,領袖卻不能選擇人民。

領袖如果得人心,人民會擁護他,熱愛他,尊敬他,信任他。

但是不能要求人民忠於他。

如果說到誰應當忠於誰,那麼,領袖倒是應該忠於人民。

毛澤東同志歷來提倡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忠於人民。

這是革命戰爭年代所形成的幹部和群眾之間一種新型的社會關係。

如果要求每個革命幹部和共產黨員都必須忠於人民,那麼,無產階級的領袖不是更應當成為忠於人民的典範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幹部和群眾之間的新型關係,就成為我們國家根本的政治制度了。

我們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

在這個國家裡,人民是主人,幹部是公僕,已經載入憲法。

既然幹部都是公僕,領袖當然更是公僕了。

領袖和幹部當然要從事領導工作,並且也有一定的權力和威信,這是毫無疑問的。

但是,他們的權力是人民給的,而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要向人民負責,要為人民做好事,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

因此,是領袖應當忠於人民,而不是人民應當忠於領袖。

在那「史無前例」的十年里,公開宣揚封建道德,這是社會主義中國的恥辱,有損於中國人民的尊嚴。

實踐證明,「人民必須忠於領袖」的原則,已經嚴重地阻礙了我們社會的發展,因此必須拋棄它,而代之以「領袖必須忠於人民」的原則。

這是社會主義社會領袖和群眾相互關係的一條準則。

要求領袖忠於人民,那不是降低了領袖的身份嗎?沒有。

剝削階級的領袖才有高人一等的特殊身份。

無產階級領袖的身份,本來就是群眾中平等的一員,還能「降低」到哪裡?

因此,對於無產階級領袖來說,根本不存在「降低身份」的問題。

相反,能以普通勞動者的身份忠心耿耿為人民服務,這恰恰是無產階級領袖的光榮。

領袖越是忠於人民,他便越享有崇高的威望。

是英雄創造歷史,

還是奴隸們創造歷史?

這個題目是毛澤東同志出的。

1970年在中國共產黨九屆二中全會上,為了批判陳伯達的唯心史觀,毛澤東提出了這個命題。

不過,在林彪和「四人幫」滅亡之前,這些自稱「高舉」的野心家,對這個命題從來也不「按既定方針辦」。

這個是非,到現在也不能說已經完全澄清。

毛澤東同志的觀點是十分鮮明的,他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唯恐有人誤解,所以他用著重的口氣,加上限制詞,重複說一次:「只有人民」。

那麼,這是貶低領袖的作用嗎?

沒有。

沒有貶低領袖的作用,而是實事求是地把領袖放在人民之中。

人民創造歷史,自然包括領袖的作用在內。

只有缺乏馬克思主義常識的人,才會把「人民創造歷史」的命題理解為貶低領袖的作用。

偉大人物在歷史上確實可以起很大的作用。

他可以加速歷史的發展,也可以阻礙歷史的發展,因為他掌握了很大的權力,或有很高的威信,能夠用他的意志影響群眾,去實現一定的行動。

不過個人影響歷史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

任何偉大人物,都不能離開他所處的歷史條件,任意創造歷史。

歷史的發展有它自己的規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當然也不以偉大人物的意志為轉移。

偉大人物的意志如果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他就可以加快歷史的腳步。

如果他的意志違反歷史發展規律,也可以延緩歷史的腳步。

不過這種加快和延緩都是有限的。

凡是使歷史倒退的人物,不管他有多大的權力,最後必定受到歷史的懲罰。

因為社會是要向前發展的,誰阻礙它,誰就要被趕下歷史舞台。

反動的歷史人物,命運照例是如此的。

無產階級的領袖代表了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並且有馬克思主義這門科學作為世界觀,因此可以在歷史上起偉大的作用。

拿我們中國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在1949年誕生,確實和毛澤東的正確領導分不開。

如果沒有他的理論和實踐活動,中國民主革命的道路大概還要長得多。

但是,並不能根據這一點,就得出一個結論,說歷史是英雄創造的。

按照歷史唯物論,偉大人物是歷史造成的。

客觀條件需要一位人物出來發揮領袖的作用,就總會出現這樣的人物。

至於由誰來擔負這個責任,歸根到底,要由人民來選擇。

是人民創造偉人並推動歷史。

如果沒有這個人,也會有另一個人被人民選擇出來,被歷史推上前列而成為領袖。

如果把個人的作用誇大了,就會使領袖脫離人民,變成高高在上的「救世主」或「大救星」。

好象人民群眾都是無知無識的芸芸眾生,仰仗領袖的恩賜,才有了光明,有了希望,有了活路。

這是個人崇拜,或者叫個人迷信。

它神化了個人,貶低了群眾,是反馬克思主義的唯心史觀。

歷史已經告訴我們,凡是搞個人迷信的人,多半懷有野心。

野心家用個人迷信愚弄群眾,為的是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中國人民最現實的反面教員,就是林彪和「四人幫」。

他們狂熱地搞個人迷信,不正是為了自己篡黨奪權嗎?

舊中國經濟凋敝,統治階級又實行愚民政策,因此文化十分落後。

新中國成立後,這種狀況在改變。

不料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間,文化真正成了革命對象,一切愚昧、落後、反動的意識形態空前泛濫,其中就包括個人迷信。

不過在那十年當中,搞個人迷信是最革命的象徵。

今天要清除這種垃圾還要做相當的工作,特別要警惕有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突出」個人迷信這種「政治」。

你要少宣傳個人,他就說你「貶低領袖」,使他這種具有「深厚無產階級感情」的人接受不了。

如此「高舉」的人為數很少,對這種人,你少宣傳個人也好,多宣傳個人也好,都是一樣的。

他反正要挑你的毛病,因為他不贊成三中全會的方針。

對「少宣傳個人」這一點,應當多作宣傳。

就是說,多宣傳中央這個指示,多宣傳唯物史觀,多批判個人迷信,多批判唯心史觀。

讓更多的群眾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誰要想再利用個人迷信來騙人,來反對黨的路線,也就更加困難了。

領袖是天生的,

還是在實踐中成長的?

林彪和「四人幫」都是搞天才論的。

要批天才論,這是毛澤東同志在1970年的時候,鄭重其事向全黨提出來的。

讓搞天才論的人批天才論,當然是不可能的。

這件事,只能在粉碎「四人幫」以後來做。

關於真理標準的討論,就是天才論和實踐論的鬥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續。

有人把「高舉」掛在嘴上,動不動就說別人不高舉,要砍旗。

可是在天才論和實踐論的鬥爭面前,事情就清楚了,原來他「高舉」的是天才論的旗幟。

按照天才論,領袖從來都是正確的,凡錯誤都是別人的。

在天才論風行一時的情況下,事情恰恰是這個樣子。

在那個時候,中國共產黨的黨史也好,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也好,都成了領袖的思想自我表現的歷史。

領袖事先帶著一個絕對正確的思想來到黨內,已經有了一條完備的革命路線。

然後就是領袖在黨內不斷和別人作鬥爭的歷史。

別人不斷違反領袖的思想和路線,而領袖則一直堅持那完備的、絕對正確的思 想和路線。

這種觀點,違背了人的認識的發展規律。

領袖也是人,他的認識也是在實踐中產生的。

當他沒有參加革命的實踐時,不可能產生正確反映革命發展規律的思想。

參加革命實踐以後,他可能產生正確的思想,也可能產生錯誤的思想。

只是在長期的革命實踐過程中,領袖才能逐漸積累經驗,產生比較系統的關於中國革命的正確思想。

毛澤東思想就是這樣形成的。

當然,毛澤東思想形成以後,中國的民主革命確實是在它的指導下取得勝利的。

在這個意義上,當然可以說,中國革命的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但這是從檢驗毛澤東思想這個角度說的。

當我們這樣說的時候,是在高度評價毛澤東思想,是在說毛澤東思想是真理,是在說明它的正確性,說明它是科學而不是空想,並不是說中國革命是按照事先定下的妙計逐步實現的。

毛澤東思想之所以能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是因為它正確。

而它之所以正確,是因為它符合中國的實際,符合中國革命的客觀規律。

然而天才論為了神化領袖,卻把領袖弄成一個全知全能的神。

其實領袖也是人,決不會全知全能。

他也有錯誤,這並不奇怪。

有錯誤改了就是,並不會損害他的威信。

但是,由於要保持全知全能,有錯誤也不能承認,結果便弄出許多矛盾,有許多事情說不清楚。

共產黨反對文過飾非,但是天才論一定要文過飾非,理由是「維護形象」。

其實,文過飾非恰恰是損害領袖形象的有效手段。

因為領袖的是非都是全局性的,不可避免地要由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實踐來檢驗。

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不會有一點含糊。

它的效果都明明白白地擺在社會上,大家都有親身感受。

硬把正確說成錯誤,群眾不會接受;硬把錯誤說成正確,群眾也不會相信。

只有實事求是,承認領袖是在實踐中成長的,既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勳,也有難以避免的缺點錯誤,這才是真正維護領袖的形象,而不會損傷群眾對領袖的信任。

領袖能不能批評?

按照個人迷信的原則,領袖是不能批評的。

理論上的根據是:領袖沒有錯誤,也不可能有錯誤。

既然沒有錯誤,當然不能批評。

反過來說,誰要是批評領袖,那就是批評一貫正確的人。

被批評的人既然一貫正確,那麼批評者就一定是錯誤的。

1959年,彭德懷同志寫了一個意見書,提了一點批評意見。

先不說批評的正確與否,這種提意見的方式,是完全符合黨章規定的。

1956年黨的「八大」通過的黨章規定:黨員有權「在黨的會議上批評黨的任何組織和任何工作人員」。

當時黨中央正在開會,中央政治局委員給中央主席寫信提意見,是完全正常的。

然而,這件事被定為反黨。

從此以後,就有了這樣一條規矩:批評領袖就是反黨。

其實從來就沒有這樣一條規矩。

不過廬山會議開了先例,以後也就習以為常了。

這樣一來,黨內民主生活受到嚴重損傷。

到了「史無前例」的十年,又升級了。

批評領袖,不單是反黨,而且是反革命。

不要說批評領袖本人,就是偶一不慎,對領袖的名字或像片或語錄,有所「不敬」,都被叫作「惡毒攻擊」,都要被打成現行反革命。

在社會發展史上,只有資本主義以前的社會,即君主專制統治下的封建社會或奴隸社會,才把個人和國家等同起來。

「朕即國家」,反對皇帝就是反對國家,這就犯了大逆不道罪。

在社會主義國家搞這一套,實在是極其嚴重的「抹黑」行為。

其實林彪、「四人幫」搞這一套,完全不是出於所謂對領袖的尊敬,而是為了用這根棍子殘酷地鎮壓群眾,為了建立他們的「林家王朝」或「江記王朝」。

1979年1月

END

歡迎訂閱《劍客會》兄弟號

今日觀點集萃丨dailycomment

中國社會的真實輿論場

長按上圖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劍客會丨ijiankehui

有溫度的思想

長按上圖識別二維碼關注劍客會

贊是一種鼓勵 分享傳遞友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文革早被十一屆六中全會徹底否定(歷史重溫)

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七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一致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對建...

鄧小平:不少歷史問題 用個人品質解釋不了

[摘要]現在有些同志把許多問題都歸結到毛澤東同志的個人品質上。實際上,不少問題用個人品質解釋不了。即使是品質很好的人,在有些情況下,也不能避免錯誤。紅軍時代打AB團,打AB團的人品質都不好?

王明晚年客居他鄉:不鬥倒毛澤東,絕不回故鄉

進入人生暮年,王明客居他鄉。這期間,世界上各種政治力量出現分化和改組,局勢動盪不安。中國社會偏離正常的軌道,政治運動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王明抓住毛澤東的失誤大做文章,充滿了奇談怪論。他強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