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第一名臣」曾國藩,家訓中卻教育「官二代」不為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曾國藩,晚清「中興第一名臣」,與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並稱 「四大名臣」,諡「文正」,是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


1864年,曾國藩率湘軍討伐太平軍,攻破南京。

1866年,曾國藩奉旨以欽差大臣的身份督師剿捻。

因而,有人推崇他為千古第一完人,但卻忠於清室鎮壓太平天國暴亂又飽受爭議。

且不說曾國藩「正面側面」的褒貶,單從他家書而言,就可見其深厚的底蘊。

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

家訓,對於今人來說,是個比較專業的說法。

但在古時,卻是常用詞,因為「人必有家,家必有訓」。

家訓指家庭或家族內部父祖輩對子孫後代的垂誡、訓示,更是儒家知識分子在立身、處世、為學等方面教育後輩的家庭教育讀物。

古人家風的形成,更多靠的是長輩與子孫的身體力行,而不是背誦「家訓」。

曾國藩家訓從三個地方看一個家庭的興敗:

第一看:子孫睡到幾點,假如睡到太陽都已經升得很高的時候才起來,那代表這個家族會慢慢懈怠下來;第二看:子孫有沒有做家務,因為勤勞、勞動的習慣影響一個人一輩子;第三看:後代子孫有沒有在讀聖賢的經典,「人不學,不知義,不知道」。

曾國藩的遺囑對其子孫後世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其子曾紀澤在曾國藩死後才承蔭出仕,從事外交;曾紀鴻一生鑽研數學;孫子曾廣鈞中進士後,終老翰林;曾孫、玄孫輩中大都出國留學,曾氏後代子孫沒有一個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極少有人出仕。

曾家後裔恪遵先祖遺言,遠離爾虞我詐鈎心鬥角的政界、軍界,潔身自好,大隱於世,實現了曾氏「長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遺願。


暢遊史海,可以看到「盛不過三代」是大多數官宦之家很難逾越的魔咒。

而曾氏家族卻代有英才層出不窮,但他卻不願子孫為大官,這又是為何?

咸豐六年九月二十九日,他寫信給九歲的兒子曾紀鴻說:「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

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

此君子也。

」教育九歲的兒子要成為「讀書明理之君子」,這樣的期許較之一般的儉樸教育顯得境界更高。

而後,曾大人直接教育兒子如何做:「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爾讀書寫字不可間斷,早晨要早起……爾宜舉止端莊,言不妄發,則入德之基也。

」讀書與做人,實質是相容並包的。

通觀曾國藩的一生,其言傳身教對於曾氏家族的兒孫成才,以及家族可持續發展都奠定了紮實基礎,值得後世今人借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