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孫權臨死前為什麼立最小的兒子為太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人民生活困苦,由此便開始大批南遷。
北方的很多豪強士族帶領他們的宗族、部曲、賓客也開始南遷。
這些人到達南方後,急需一個強有力的政權或者人物來保護他們的利益,同樣江東的士族豪強也需要這樣的人物來維繫江東地區的穩定,保護他們世代相傳的經濟利益。
由此,他們便把目光投向了當時正在崛起的孫氏政權。
然而,孫氏政權對江東豪強士族的認識有一個轉變過程。
孫氏初入江東,並沒有認識到江東大族的實力,認為不用依靠當地的士族就可以在江東站穩腳跟。
因此,孫策當時就處決了他認為反對他的州郡長官王朗、許貢等人。
但是他很快就認識到這一做法欠妥,不利於團結江東人士,也不利於自己政權的創建,便開始拉攏和利用江東士族。
自此之後,開始大量任用江東人士。
在他身邊,除了北方南下的部分大族之外,還有大批江東人士,如朱治和虞翻,皆南方大姓士族。
他們在孫策進入江東前後便開始盡力輔佐,忠心耿耿,不但鞏固了東吳政權,而且也提高和維護了自身利益。
孫策在初創政權之時,就十分重用士族張昭,「文武之事,一以委昭」,且在臨死之時,又以孫權托於張昭,後來的發展證明了孫策這一措施確實保證了孫氏政權的發展。
孫策死後,南遷的士族大都盡力輔佐孫權,保證了孫氏兄弟政權交接的平穩過渡,也維護了江東地區的穩定。
東吳政權不斷向南拓展勢力時,遇到了世居南方的土著居民的反抗,士族全力幫助孫權鎮壓反抗的山越人民,如顧雍、全琮、陸遜等。
吳郡人陸遜起到了關鍵作用,他制定了一些強有力的措施。
比如在他管轄的地區勸課農桑、開倉濟民,鞏固了東吳政權在這些地方的統治。
他還向孫權建議,對山越採取剿撫並用的措施,在不斷打擊的同時,將山越人們遷出山區,使他們成為吳地編戶齊民。
這樣,不僅解決了山越人的反叛問題,而且增加了東吳的人口,也增加了東吳的稅收,加快了江南地區的開發,增強了東吳政權的經濟實力。
同時,與曹魏和蜀漢的鬥爭中,豪強士族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周瑜在赤壁之戰中設計聯合蜀漢擊潰了曹操的大軍,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了劉備的70萬大軍。
這些豪強士族在不同領域內支持和推動著江東的不斷發展和東吳政權的不斷鞏固。
東吳政權的建立和發展得益於南遷的北方士族和南方江東世家大族的大力支持,得益於周瑜、魯肅、陸遜、呂蒙等這一批文臣武將的支持,正是這些豪強士族的鼎力輔佐,才使得東吳政權能夠鼎立於三國之中。
但是,這些豪強士族對東吳政權也有不利影響。
南北豪強士族相互爭鬥,影響了東吳政權的穩定。
在孫策入江東之時,北方士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當政權穩定之後,孫策和孫權重用張昭、周瑜、諸葛恪等人。
同時,孫權又十分重視江東士族,因為孫氏自己就是江東人,這樣以孫氏和江東四姓大族陸、張、顧、朱為代表的江東士族便擁有諸多特權,而孫權在丞相的任命上則側重於江東士族。
由此雙方在權力分配方面產生了分歧,這一分歧貫穿於整個東吳時期,雙方的鬥爭加劇了東吳內部的不穩定,從而限制了其對外發展。
豪強士族出於自身的利益不願意統一,影響了東吳的戰略發展。
當時北方戰亂,南方的豪強士族自保於塢堡之中。
因此,這些人有著強烈的割據意識,他們畏懼自身利益受到威脅,只滿足於維持現狀,不願意看到統一。
魯肅曾對孫權說:「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唯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
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可見,魯肅知道東吳無力北伐,唯有先以自保為首要。
這種做法雖是明智之舉,但在後來東吳力量逐漸強大之後,也沒有做出全力的北伐。
歸根結底還是受到了這種豪強士族自保意識的束縛,他們的割據意識必然會導致他們無意進取中原,從而影響東吳的戰略意圖。
豪強士族控制大量人口,影響東吳的兵員和財政稅收,不利於中央統治。
如呂蒙為邊將時「魏使廬江謝奇為蘄春典農,屯皖田鄉,數為邊寇。
蒙使人誘之,不從,則伺隙襲擊,奇遂縮退,其部伍孫子才、宋豪,皆攜負老弱詣蒙降」,「諸葛恪征六安,破魏將謝順營,收其民人」。
唐長孺提出:「孫吳政權曾經與宗部、山越進行了長期鬥爭,這種鬥爭既是東吳政府對地方武裝勢力的鎮壓,也是以孫氏為首的若干宗族與其他宗族爭奪勞動力的控制權。
」東吳為了拉攏豪強士族,頒布了世襲領兵制和占田復客制,這兩項措施使中央失去大量的勞動力和兵員,也失去了大量的稅源,嚴重影響了中央財政收入。
由此造成了東吳外強中乾,也無力北伐,只能退而自保。
後來,東吳便開始削弱和限制江東豪強的權力。
張昭雖然功勞卓越,但始終沒有被立為相;孫權藉口親近太子而殺掉了張昭的兒子張溫,廢黜了張氏其他兒子,使張氏家族一蹶不振。
「二宮構爭」事件也使諸多豪強世族受到很大的打擊。
孫權最初所立太子為長子孫登,但是孫登早亡,於是孫和便被立為太子,孫霸被封為魯王。
由於孫權一直以來溺愛孫霸,致使孫霸想借寵廢掉孫和,奪取太子之位。
由此,朝廷在太子問題上分為兩派:一派支持太子孫和,主要是陸遜、諸葛恪、顧譚等人;而另一派呂岱、全琮等則支持孫霸。
孫權得知後,怕雙方的鬥爭會引起東吳內亂,便忍痛令孫霸自殺,改立孫亮為太子,將孫和周圍的人一網打盡。
參與此事的豪強士族大都受到嚴厲處罰,孫權派人去斥責陸遜,致使陸遜「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並且殺掉了朱據,流放了顧譚等人。
此事之後,孫權將兵權一分為二,讓不同將領領兵,相互牽制。
這樣,經過一系列的打擊,豪強世族的勢力便大大地削弱了。
孫權借兩宮之爭殺掉了一大批士族的官員,目的就是能給自己的後代留一個穩定的江山。
這場長達八年的爭鬥,讓吳國的朝堂混亂不堪。
因為太子被廢,魯王被殺,最終孫權死後孫亮登基。
不過因為孫亮年幼,又出現了權臣諸葛恪、孫峻、孫綝先後專權的局面。
孫權晚年的三大昏招,錯過了一統天下的機會!
東吳孫權,讓曹操、劉備二位一世梟雄都無可奈何,曹操更有「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樣的千古佳句!然而其晚年,圍繞太子之位做錯的三件事,把東吳折騰的烏煙瘴氣,等到塵埃落定,時間定格在280年,青蓋入洛陽,...
呂范不被吳主孫權喜歡,為什麼還會被重用?
孫權重用呂范的原因呂范是三國時期位居江東的政權東吳的建立者和開國皇帝,他一生雄才大略,在父親和大哥開拓的偉業的基礎上,開疆拓土,廣納賢才,勵精圖治,終於成為和所領導的曹魏以及所統領的蜀漢並存的國...
為什麼周瑜等大都督功高震主?禍根埋在江東小霸王孫策身上
文 | 江隱龍如果說「內事不決問張昭」的背後是張昭這一派內臣對孫權的制約,那「外事不決問周瑜」背後則是幾代軍事領導人與孫權在權力上的分庭抗禮;如果說張昭與孫權的對峙還多有個人性格因素,那周瑜及後...
東吳大帝孫權治國水平一流,為何被很多人都稱呼「渣權」?
三國,要數吳國的統治時間最長久,其中孫權的功勞最大。公元200年,孫權執掌江東,在張昭、周瑜的輔佐下逐漸穩定局勢。孫權改變孫策時代的強硬態度,對士族階層以安撫為主、招賢納士。這個時候,東吳可謂人...
諸葛恪是少年天才,他父親卻認為他是禍害(長江岸邊說六朝42)
孫策臨死前,當機立斷指定了新的接班人和副手,事後證明了孫策眼光的銳利;孫權臨死前,有足夠的時間安排後事,然而他糾結多年,立好的規劃反覆塗抹重寫。事後證明他是多麼荒唐昏聵,為東吳鋪好了一條滅亡之路...
三國:孫權為何斬殺兩個兒子,一個被殺,另一個被賜死
孫權作為三國江東地區的雄主之一,他的父兄為他的江東大業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可是為何一向英明的他會因為世子之位而屠戮東吳權臣,以及他的兩個兒子呢?
力主降曹的張昭,反贏得江東人人敬仰,更被曹操視為眼中釘
赤壁之戰時力主降曹的張昭,從來並非真正意義的「投降派」,相反,從孫策攻取江東起,張昭就一直被孫氏兄弟信賴為老師,並從無到有組建了孫吳政權整個幕僚文官系統,地位等同於荀彧之於曹魏、諸葛亮之於劉備。...
諸葛亮誇他聰明,曹操令子向他學習,後世竟將他諷為忘恩負義之人
陳老師趣說三國第三十七講,獨家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三國之中,劉備曹操比之孫權都是父輩的人物,孫權憑藉自己的實力建立了一個能夠與兩人相抗衡的帝國,這做事著實不容易。孫權才能如何?諸葛亮曾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