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無大將」諸葛亮雖難辭其咎,但其難言之隱几人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個人認為,三國這段歷史前期最為波瀾壯闊,尤其是諸葛亮「隆中對」之後;劉備有了諸葛亮,才正式在三國各諸侯中站穩腳跟。

劉備有了諸葛亮的輔佐,雖然在開始時免不了逃亡一段時間,但無論《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至少都記載了蜀漢慢慢有了基礎;直到赤壁大戰後,三分天下,西川蜀漢政權的正式建立。

但到了三國中後期,很明顯的一個現象出現在蜀漢集團中,「蜀漢無大將」的局面越來越嚴重。

有些人說這都是諸葛亮一手造成的結果,事必躬親,不分大小事務都要諸葛亮親自操辦;這就導致了蜀漢中的第二代沒了實戰機會,自然就出現了人才斷層的局面。

其實這種論調對不對呢?完全正確!但是,又有多少人了解諸葛亮的苦衷呢?

嚴格的說,「蜀中無大將」的局面應該從「馬謖失街亭」開始。

說起這個馬謖,都知道是姜維之前,諸葛亮最得意的門生;但劉備識人的本事更勝一籌,早已斷定馬謖「不堪重用」。

先不說劉備與諸葛亮就「識人」方面的差距,單說諸葛亮事必躬親的苦衷。

當時街亭對於此次北伐是至關重要的,街亭的得失直接關係著蜀漢大軍的補給線,可以說直接主導著此次北伐的成敗。

當時對於馬謖守街亭,也有很多人持反對意見,畢竟馬謖的名望和戰功在那裡擺著,而這些恰恰就說明了一個人的能力。

可諸葛亮就偏偏讓馬謖去守這個至關重要的據點了,為什麼?因為馬謖是諸葛亮當時最得意的學生,一則讓其守街亭是在給自己的下一代繼任者戰場實戰的機會;二則,如果馬謖成功守住街亭,那以諸葛亮為首的權力中心基礎就更加牢固。

不得不說,諸葛亮「識人」的本事真的很一般,只看到了學生平時紙上談兵,誇誇其談,卻沒認識到其實際操作能力。

結果馬謖丟了街亭,如果不是王平牽制住張郃,蜀漢大軍恐怕要蒙受巨大的損失。

也有人說「勝敗乃兵家之常」斬馬謖太過嚴苛。

這種個說法大錯特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非但一點不過分,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出發還輕了。

為什麼這麼說,首先從軍事策略上來說,街亭之重關係全局。

蜀漢幾十萬大軍,日廢錢糧多少,這些都是西川為數不多從牙縫裡擠出來的戰爭資源,就這麼因為一個「不堪大用」的人一仗給毀了,殺馬謖過分嗎?

其次,馬謖的上位是諸葛亮一意孤行的產物,換個角度看,街亭之失完全是諸葛亮的責任,對這次北伐失敗,諸葛亮難辭其咎;因此斬馬謖也是諸葛亮對悠悠眾口的一個交代。

但畢竟此次北伐失敗了,怎麼說一個馬謖的死是絕對償還不了幾十萬大軍的損失,更無法向西川劉禪和蜀漢百姓交代的。

所以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非但不重,懲罰反而輕了。

正是有了「馬謖失街亭」的教訓後,諸葛亮在之後的數次北伐中,為了避免悲劇重演,索性什麼事都親自操控,儘量做到萬無一失。

畢竟「馬謖失街亭」也給諸葛亮自己造成了巨大的形象損失(幾千年來,這都是諸葛亮的一大敗筆);如果再出差錯,諸葛亮不僅壞了自己的一世英名,而且說不定哪天一個不小心,蜀漢政權就毀在自己手裡,這個罪名諸葛亮可背不起。

諸葛亮其實很明白,數次北伐只能作為擾敵之用,儘量延長蜀漢政權的統治時間;想要憑藉手裡的十幾萬軍隊就吃掉數百萬人口的曹魏,不說痴人說夢也差不多。

諸葛亮事必躬親可以做到的是,儘量多的消耗死敵曹魏的戰略資源,從而使蜀漢延長壽命;如此,諸葛亮的責任盡到了,名聲萬古流芳了,高大形象有了;至於蜀漢下一代如何,諸葛亮有了「馬謖」的教訓後,也不敢更沒精力去想了。

這就造成了蜀漢即諸葛亮之後,人才斷層的局面;所以說,「蜀中無大將」是由「馬謖失街亭」開始的,諸葛亮雖對此難辭其咎,但也有難言之隱,你又怎麼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馬謖為什麼非死不可

馬謖,三國時期蜀漢的將領,生於190年,卒於228年,享年39歲。字幼常,襄陽宜城人(今為湖北宜城南),為三國時期蜀漢侍中馬良之弟。馬謖共有兄弟五人,並在五人中年齡最小,但五兄弟個個都才氣過人,...

顧全大局,諸葛亮有苦難言揮淚斬馬謖

相信熟讀三國的朋友都知道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個故事。諸葛亮原本計劃將隴右歸入版圖,作為攻取中原的前進基地。此次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朝野極為震動,隴右三郡皆反,魏明帝更是親臨長安親自督戰,這將是...

三國馬謖失街亭究竟在哪裡?

馬謖在歷史上算不上是大人物,可是知名度卻很高,一部《三國演義》的小說,一出《空城記》的戲曲,使得他以紙上談兵、膠柱鼓瑟的形象定格在歷史的天幕上,植根在人們的心目中,整個兒眼高手低、誇誇其談的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