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曹操同時起家,曹操統一北方了,他為何仍四處流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與劉備同年(184年)參加鎮壓黃巾軍,皆因立功升官。

二十年後,曹操基本統一北方。

劉備則屢遭挫敗,先後投靠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從北方幽州跑到南方荊州還是寄人籬下,一無所成。

劉曹二人為何差距如此之大?

家世宗族背景比拼

名義上劉備是帝室之胄,但家道中落,已淪落至織席販履為生,實為草民。

劉備不喜歡讀書,多結交豪俠、商賈,早年追隨他的關羽、張飛等都是社會下層的寒門武人。

劉備起家幾乎沒有劉氏宗族的任何支持,倒是有富商資助,比如中山和徐州商人,但這些商人並不是東漢所謂的豪族,缺乏政治影響力,有錢而已。

劉備(161-223年)

曹操出身豪門,但他是宦官之後,與東漢世家大族汝南袁氏、弘農楊氏等相比,曹氏仍是庶族。

曹操少年時就機警權變、文武雙全,被橋玄等名士視為「命世之才」,後來他幾度為官,終與袁紹同列。

這時的曹操已有一定影響力。

曹操起兵反董卓時,得到家族鼎力支持。

他與曹氏和夏侯氏兄弟子侄共同募兵,亦得到其他豪族(陳留衛氏)、大官僚(揚州刺史和丹陽太守)的資金兵馬援助。

曹操最信任的武將都來自譙沛的宗族成員和同鄉,比如曹洪、曹仁、曹純、夏侯淵、夏侯淳和許褚等。

總之,曹操起家的基礎遠比劉備牢固雄厚。

士大夫人才爭奪

家族實力、軍事政治上的謀略權變,劉備都不如曹操,但如果有合適人才輔佐,他也不會一事無成。

依附劉表之後,劉備終於意識到這麼多年如喪家之犬一樣四處奔命,是因為沒有良輔的襄助,尤其在戰略規劃方面。

曹操(155-220年)

不過,劉備即使在早年就認識到這個問題,也未必能吸引到優秀的謀臣士人,這還是與他的出身有關。

謀臣士人屬於士大夫階層,東漢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士大夫政治:士大夫熟讀儒學經典,可以在朝廷中樞做官,也可成為地方官吏,或者把持地方清議和輿論。

沒文化的武人地位下降,他們與寒門布衣一樣,為士大夫階層鄙視。

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劉備在做到平原相時,士紳劉平還認為在劉備手下為民是恥辱,竟然派刺客去刺殺他。

東漢經黃巾起義和董卓之亂後,群雄爭霸局面形成,群雄爭搶的不只是土地和人口,還有熟諳統治謀略之術的士大夫。

顯然,最能吸引士大夫階層的是袁紹這樣「四世五公」的世家大族,荀彧早年就投奔名士雲集的袁紹。

發現袁紹難成大事之後,荀彧毅然歸附曹操,可謂慧眼識英雄。

荀彧(163-212年)

東漢末年,士大夫出自潁川和汝南地區的最多。

荀彧作為潁川士人領袖,榜樣作用顯著,此後不少中原人才要麼主動投效曹操,要麼被荀彧推薦給曹操。

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議,挾天子以令諸侯,又能吸引、徵辟更多名士奇才,如大名士孔融。

他還以朝廷名義挖角對手的人才,比如孫策麾下的華歆等。

曹操用人唯才是舉,不考慮出身世族、庶族,還是寒門。

袁紹勢力被曹操徹底蕩平後,北方人才幾乎都被網羅招致於其府內,甚至逃至荊州躲避戰亂的北方士大夫也紛紛返歸、投奔曹操。

劉備這樣寒門出身的武人軍閥本就被一般的士大夫輕視,又屢戰屢敗,再加上曹操司空府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人才黑洞,劉備在北方得到優秀謀士的機會渺茫。

儘管曹操、袁紹、陳登、曹操的謀士程昱都給予劉備很高的評價,但沒有一個一流謀士投靠他。

比劉備文化層次和出身更差的其他北方軍閥武人,比如涼州的羌胡化武將韓遂、馬超、并州的呂布、張揚,幽州的公孫瓚,就更不入士大夫的「法眼」。

這些軍閥的純軍事能力都很強,但是沒有士大夫階層優秀謀士的謀略運用和政治籌劃,他們的割據勢力都不長命。

這裡有兩個例外——涼州集團的賈詡和呂布的謀士陳宮,前者後來明智地投靠曹操,後者在呂布失敗後被曹操殺掉。

馬超(176-222年)

劉備集團的內部矛盾

在荊州新野深刻反省後,劉備決定請諸葛亮出山輔佐。

諸葛亮出身望族,深受儒家正統思想影響,是擁護漢室的士大夫。

劉備作為漢室宗親,素有仁德寬厚之名,正是諸葛亮可以投效的名主,而且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和為人的坦蕩也打動了諸葛亮。

諸葛亮加盟後,荊州襄陽一帶的士人「從之如雲」,包括與諸葛亮齊名的龐統,以及蔣琬、費禕、楊儀等人。

諸葛亮早期對劉備集團的最大貢獻,就是制定了一個富有遠見、後來也被驗證了的戰略發展路線——跨有荊益,即占領長江中上游的荊州和益州,作為劉備霸業的基礎。

此前劉備在北方多年失敗的直接原因正是沒有可靠的戰略規劃,隨波逐流、亂投靠山。

諸葛亮(181-234年)

士大夫人才在劉備陣營日益增多,他們與寒門武人的矛盾也顯現出來。

張飛曾到名士劉巴處住宿,劉巴卻不理會張飛。

在他看來,與張飛這類粗鄙武人交往有失名士身份,孫權也認同劉巴的看法。

被劉備疏遠的益州士人彭羕甚至以「老革」罵劉備。

老革即老兵, 是對出身卑微、舉止粗鄙的武人的蔑稱。

蜀漢更嚴重的問題是劉備帶來的外部人才與本土豪族士人、以及劉璋舊部的矛盾。

作為外來統治者,劉備、諸葛亮一邊控制打壓益州本土力量,一邊重用舊部與荊襄士人。

這樣做的後果是,蜀漢外來勢力與本土集團的權力鬥爭時隱時現,政局不穩,而且本就人才不足的蜀漢還面臨內部潛力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的難題,在武將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

以武人勢力起家的劉備,其武將力量並不強,這很諷刺。

五虎上將雖可稱是萬人敵,但馬超因人品差不為所用,趙雲在相當長時間只相當於劉備的保鏢。

劉備麾下能當大用的只有關羽、張飛、黃忠、魏延、王平等人。

五虎將死後,魏延不為諸葛亮重用,後來更被冤殺。

王平生於巴蜀,有勇有謀,但他是從曹魏投降過來的。

蜀漢後期 「蜀中無大將」主要是因為益州本土沒提供能與上述將領能力相當的武人。

諸葛亮北伐的接班人姜維兼資文武,但他是涼州人,也來自曹魏。

王平(?-248年)

諸葛亮的繼任者蔣琬和費禕去世後,益州本土勢力反彈,實際上加劇了蜀漢的政治分裂。

曹魏伐蜀三個月就能平定,和益州本土勢力幸災樂禍、袖手旁觀,甚至主動投降有相當大關係。

歡迎關注微信公號:冷熱軍事史(ID: militaryhistory)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