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官渡之戰看用人之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

戰後袁紹因兵敗憂鬱而死,曹操乘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由此奠定了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從陳壽在《三國志》中對戰爭的描寫可以看出,曹操帳內人才濟濟,且善擇良策,處處體現了卓越的將帥才能;反觀袁紹,驕傲輕敵,內部不和,重要關頭屢拒部屬的正確建議,一再喪失良機,最終導致戰爭失敗。

《三國志》在最後對曹操的總體評價有兩點,一是精於謀略,二是善於用人;而評價袁紹「圖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機」。

從《三國志》中描寫官渡之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過程和最終結局也可以看出,人才一計敵萬人。

所謂「兵」不在多,在於其能否知人善任並為其所用。

虛心納諫,用人不疑。

《三國志》評價袁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就是喜嫉妒,善猜疑。

當時袁紹的謀士沮授和田豐就以「兵義無敵,驕者先滅」,「師出無名,於義則違」力勸袁紹不要發動戰爭;同時建議使用運動戰、游擊戰、持久戰的形勢對付曹操,而不是「畢其功於一役」;但袁紹反而聽信讒言將田豐關進大獄,對沮授削職降權,因為作為四世三公而自信心膨脹的袁紹用人原則很簡單,就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使得逆耳忠言不被聽從和採納。

而曹操麾下共有謀士102人,著名的五大謀士其中有四位是從敵營中投奔而來,曹操用人不疑,最終成就霸業。

官渡之戰後,曹操繳獲了袁紹大量的信件、圖書,其中就有自己人跟袁紹通敵的信件,但是曹操付之一炬,並沒有按圖索驥。

曹操以寬容人,換取了人心和忠誠,最後幫助自己成就了霸業。

由此可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作為領導,確保言路暢通並能夠虛心納諫,以真誠換人心,以信任得忠誠,能夠集思廣益,使得萬眾歸心,從而架起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最佳橋樑,最終取得眾人拾柴火焰高的超強效益。

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據《三國志》記載,官渡之戰過程中袁紹每一次指揮失誤之前都有沮授正確的建議,但好大喜功、剛愎自用、求勝心切的袁紹斷然採用糊塗蟲審配和馬屁精郭圖的意見,歸根結底就是對局勢判斷失誤且不能採納正確的意見。

且《三國志》這樣評價袁紹手下的人才,其中「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但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關鍵看主帥如何揚長避短,知人善任。

據《三國志》記載,曹操對自己的人才很敬畏,且能知人善任,人盡其才。

因為毛階和崔堰作風正派,清正廉明,就讓他們做選拔官員的事情,可謂人盡其才。

由於早祗和任俊兩人吃苦耐勞,任勞任怨,曹操就讓他們去屯田,結果屯田製得到很好的貫徹落實,且為曹操的雄圖霸業奠定了經濟基礎。

這一點,連最討厭曹操的洪邁在《容齋隨筆》里也評價他「智效一官,權分一郡,無小無大,卓然皆稱其職」。

由此可見,人才是第一生產力。

而作為領導,只有胸懷大志,英明決斷,明辨是非,洞悉人心,才能正確識別「哪些人是人才,那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把這些人放什麼位置上最合適」,才能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而作為領導,只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知人善任,唯才所宜,才能使得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才能在風雲際會的形勢變化中,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最終出奇制勝,化險為夷。

令行禁止,賞罰分明。

《三國志》評價袁紹「兵多而分劃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說明袁紹治軍無方,軍營一派烏煙瘴氣。

然而曹操是一個紀律嚴明的人,多次頒布法令,嚴明軍紀,因為他知道,一個沒有紀律的部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

《三國志》記載,曹操要求將士在行軍過程中不能踩踏農田,違令者斬,結果自己的馬受驚後闖入農田。

在當時「刑不上大夫,法不施於尊者」的法治環境中,曹操為了服眾對自己施以古代帶有侮辱性色彩的髡刑,以身作則表現了嚴明的軍紀。

同時曹操對於立下赫赫戰功的將士一定獎賞的十分到位,充分肯定成績,以獎勵人,讓手下將士甘心為自己拋頭顱,灑熱血。

由此可見,無規矩不成方圓。

作為領導,嚴明紀律,就是劃定規矩,無規矩無以立。

領導只有始終堅持將紀律挺在前面,並且能夠身先士卒,以身作則,才能嚴肅法令,令行禁止,才能確保全員做到不觸紅線,不越底線;獎優罰劣,賞罰分明,就是懲前毖後,懲惡揚善;領導幹部只有做到有獎有罰,賞罰分明,才能揚正氣,樹權威,才能政令暢通,為事業發展營造出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

見賢思齊,虛懷若谷。

袁紹在官渡兵敗以後,第一件事就是對當時力勸不要發動戰爭的田豐進行斬首,因為認為田豐幸災樂禍,同時田豐的存在始終就會提醒自己戰略戰術的極大錯誤。

集中體現了袁紹心胸狹小,缺少將帥風範。

袁紹的孤傲自行和對人才的輕視導致人才得不到重用且大量流失。

其中郭嘉、荀彧兩大謀士棄己投操,最後在曹營中施展雄才大略,幫助曹操大展宏圖。

曹操的《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就集中表達了對人才的渴望。

通讀《三國志》,會發現曹操對謀士的意見都非常尊重,都是聽之,從之,善之;如果有不聽且導致戰略失誤的時候,也一定會作自我檢討。

曹操在攻打烏桓後險勝,回來之後就大大表揚且獎賞了當時阻止這場戰爭的謀士,因為這場戰爭風險太高,屬於僥倖取勝。

曹操在攻打孫權的時候,沒有聽從蔣濟的意見,將淮南的老百姓遷到北方,結果老百姓都紛紛投奔了孫權,後來面對蔣濟也是主動檢討,自我批評。

可見曹操不僅求賢若渴,對於人才也是非常的尊重和敬畏。

由此可見,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作為領導,要始終堅持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看待和接受別人的長處和自身的短板,要允許某些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強,讓強為自己所用;同時要允許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人,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時時檢討自己的不足,並積極彌補和改正。

領導幹部只有始終用客觀公正,積極平和的心態看待自己和屬下,發揮好主心骨和指揮官的作用,始終團結和帶領屬下為了共同的目標發光發熱,戮力協作,才能確保事業蒸蒸日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謀事郭圖是怎樣的人?他是被曹操殺死的嗎

郭圖,字公則,家鄉在潁川,即如今的河南許昌禹州一帶,是東漢末年袁紹手下的謀士,在官渡一戰中,他圖謀偷襲曹營,結果計謀沒有得逞,郭圖為了逃避責任,將罪因歸咎於率軍的張郃與高覽兩人,結果使得二人投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