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武功最高的皇帝,死因卻成千古之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帝王級人物之中,單以個人武藝而論,武功最強的當數商紂王、西楚霸王項羽、宋太祖趙匡胤三人,不過,三人中真正擁有「皇帝」名號的,只有趙匡胤。


掃平亂世,高深的武藝

趙匡胤出生於一個軍人家庭,在成為職業軍官之前,趙匡胤闖蕩江湖,行俠仗義,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武俠。

他大概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俠客出身的皇帝。

關於他的武功,水滸傳上第一回就說了:一根杆棒等身齊,打四百座軍州都姓趙。

這身功夫著實了得!

趙匡胤的武功基礎應該是家傳,他青年時期所處的正好是五代十國的亂世,就在這種亂世中,趙匡胤就是憑他的武功,累積軍功,一步一步爬升到了能影響時代的位置上。

宋史上說:

「廣順初,補東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揮。

世宗尹京,轉開封府馬直軍使。

世宗即位,復典禁兵。

……還,拜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

……還,拜殿前都指揮使,尋拜定國軍節度使。

……還,拜義成軍節度、檢校太保,仍殿前都指揮使。

……五年,改忠武軍節度使。

……恭帝即位,改歸德軍節度、檢校太尉。

文中的「還」是指打完仗回來,看到沒,每次打完仗就升官,一路從基層的軍官升到了節度使、太尉,這已經是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的重職了,可以說基本上靠的全是打仗。

而且,相傳趙匡胤還自創了兩門武功:太祖長拳、太祖盤龍棍。

太祖長拳,「中國六大名拳」之一。

《天龍八部》中,聚賢莊大戰,喬幫主就是靠這一路拳法迎戰武林群豪。

盤龍棍呢,又叫「大小盤龍棍」,一長一短兩根棍接起來的,這在評書里叫「軟中硬的傢伙」,殺傷力最大,而且不好練,因為容易打著自己。

盤龍棍就是雙截棍的前身,趙匡胤就是靠這路棍法,「打四百座軍州都姓趙」,掃平天下的節奏啊。


不但靠個人武勇身登高位,而且還能自創武術流傳後世,這簡直就是武學宗師了。

寬厚的性格與人格魅力

趙匡胤真正讓人敬佩的,並不是他的武力,而是他的性格和個人魅力。

這些在正史和野史都有很多記載,羅列一二。

民間廣泛流傳著「千里送京娘」的故事,趙匡胤年少時,因得罪朝廷而闖蕩江湖,走遍了天下各地,曾經路過華山,從一群強盜手裡救下苦命女子趙京娘,趙匡胤與趙京娘結為兄妹,並獨行千里護送趙京娘回家。

一路上趙匡胤對京娘體貼關懷。

京娘對他產生愛慕,當二人離別時向他訴說愛慕之情,趙匡胤卻婉言回絕。

對一個素不相識的弱女子,能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然後又迢迢千里相送,一路以兄妹相待,像妹妹一樣體貼關懷而不及於亂。

趙匡胤憑一身正氣和高強武藝,安全地將京娘從山西送到湖北的家中。

而面對京娘主動表示愛慕之情,趙匡胤想的卻是自己還是罪人之身,必然會連累京娘,從而抑制住自己心中的情感,毅然回絕。

前文中我們說過,趙匡胤青年時,是一個真正的俠客!

趙匡胤即位不到到半年,就有兩個節度使起兵反叛,趙匡胤親自領兵平亂。

為避免此前頻繁發生的武將篡權再次上演,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在酒宴中發表意見,威脅利誘雙管齊下,暗示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

果然功臣、高官們紛紛請求辭職,趙匡胤全部照准。

以平和的手段解除了唐末以來朝代不斷更迭的最大的不穩定因素。

與大殺功臣的劉邦、朱元璋相比,趙匡胤既解決了政權的威脅,又保全了部下功臣們的性命,堪稱高明的政治手筆。

趙匡胤曾在皇宮中立一石碑,上刻給後世子孫的遺言,宋朝每位皇帝繼位之前,都有專人帶到誓碑,此事堪稱皇家最高機密,民間隱有流傳,不知真假。

後來北宋為金所滅,金人占領皇宮後,發現了這塊誓碑。

碑文為:

(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三)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朝後繼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遺訓,柴氏子孫確實在整個宋朝都頗受優待。

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後,進入皇宮時,見有宮妃懷抱嬰兒,惶恐不安。

趙匡胤問嬰兒是何人,宮妃回答說是周世宗柴榮的兒子。

趙普、潘美等人建議除去嬰兒,以免後患,趙匡胤說:「我接人之位,如再要殺人之子,於心何忍。

」於是就令潘美收養了這個嬰兒,從此再也沒有過問過此事。

這個嬰兒後來取名潘惟吉,官至刺史。

有一次,趙匡胤設宴群臣,翰林學士王著,原為後周世宗厚遇,由於醉酒,在宴席上吵鬧,表達思念故主之情。

群臣盡皆大驚。

趙匡胤卻不加怪罪,命人將他扶出去休息。

王著還不願出去,躲在屏風後痛哭,最後才被攙扶出去。

次日就有人向趙匡胤上奏說王著當眾思念前朝舊主,應當嚴厲懲處,以儆效尤。

趙匡胤卻說:「他只是一個書生罷了,我以前和他同朝為臣,知道他的脾氣,他喝醉了酒,思念故主,這也是人之常情,不用管他。

柴榮死後,在激盪變幻的政治風雲中,趙匡胤肯定也有過種種權衡與抉擇,最後終於黃袍加身,取了後周的天下。

不論陳橋兵變的真相究竟如何,他欺負人家孤兒寡母,搶奪義兄基業,這是他洗不掉的污點。

但是,在血雨腥風的政治鬥爭中,他卻並沒有任由利益得失完全泯滅自己的人性。

在他坐上帝位後,即使是剛即位,帝位還並未十分穩固時,他也能夠以寬厚的態度來對待前朝的宗室,以及對前朝仍有感情的臣子。

對於一個職業皇帝、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來說,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也許,在趙匡胤的心裡,那個行俠仗義、千里送京娘的熱血青年,從來也不曾遠去。

離奇去世,最後的悲劇

趙匡胤身上的人性,是我們覺得他可親的地方。

但作為政治家來說,這種人性卻是一種羈絆。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趙匡胤最後的悲劇

宋太宗趙光義,是趙匡胤的親弟弟。

趙光義比趙匡胤小十二歲,以古代早婚早育的習俗,幾乎是兩代人了,可以說趙匡胤是看著弟弟長大成人的,對弟弟的感情應該是頗為深厚,或許可以說是亦父亦兄。

在趙匡胤在位時的種種舉措來看,他確實是把弟弟作為繼承人來看待的,在很多方面可以說是寵著弟弟。

他封趙光義為晉王,開封府尹,要知道前朝周世宗柴榮就是以親王尹京而合法即位的。

趙匡胤不可能不知道這事。

此外,還有很多信號。

趙匡胤親征的時候,趙光義是什麼角色?留守京城!

這是什麼意思?

我不在時候,你就是京城的當家的!

趙匡胤親征李重進,趙光義是大內都部署;趙匡胤親征太原,趙光義是東都留守。

這跟皇帝出巡太子監國是一個道理。

甚至為了趙光義能順利接班,他當時的長子趙德昭,始終被他壓制著,一直到趙匡胤去世,趙德昭連郡王都不是,地位勢力跟趙光義相差甚遠。

如果就按這樣的情況下去,等趙匡胤去世後,趙光義肯定是最有可能繼位的人。

但關鍵是,趙匡胤為趙光義做了這麼多事,卻沒有完成最後的臨門一腳。

他沒有立趙光義為皇太弟,沒有確立趙光義合法繼承人的身份。

為什麼這樣呢,也許趙匡胤覺得自己年紀還不算老,不用著急定下這些;也有可能,在他心中,還在思考其他的可能性。

趙匡胤心中是如何思量的,現在我們已經不可能知道。

有研究者提出,趙匡胤在晚年,是曾經考慮過改立自己的兒子來繼位的。

所以在他五十歲的時候,才會想要遷都洛陽,把行政中心從趙光義經營多年的開封城遷走。

但是,這個時候,晉王的羽翼已成,趙匡胤提出的遷都之議遭到了滿朝大臣的反對。

而在這個時候,趙匡胤並沒有以皇帝的權威一意孤行,而是被趙光義以「在德不在險」勸阻,收回了成命。

也許在他心中,還是要給弟弟面子,要照顧弟弟的心理感受。

以上都是後世的猜測,也許趙匡胤本人從未有過這些想法。

但他這次堅決的想要遷都的行動,在趙光義的眼裡,卻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皇帝的兒子們都已經長大成人了,兄弟之情畢竟比不過父子親情。

而隨著皇帝年事漸高,心中念頭改變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大。

在至高無上的權力的誘惑下,趙光義不可能容忍任何危險的可能性。

在遷都之議大約半年之後,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就發生了「燭影斧聲」的千古迷案。

當夜大雪,趙匡胤召趙光義入宮,兩人一起飲酒,並讓身邊宮女侍從都退出殿外,宮中侍從在宮殿外遠遠看到趙光義不時離開座位,推卻什麼。

飲完酒,殿下的雪已經很厚了,人們遠遠地看見趙匡胤拿著柱斧戳雪,對趙光義說:好做,好做。

之後將趙光義留宿宮中。

等到五更的時候。

侍者聽不見聲音了,發現趙匡胤已經駕崩。

之後,由於事先在宮中的眼線王繼恩安排,趙光義搶先入宮,在趙匡胤的靈前繼位,是為宋太宗。

趙匡胤可以說是暴斃,因為在此之前,從未有關於他身體不適之類的記載。

而結合當夜的情形以及後續 發展,基本可以斷定趙匡胤是被趙光義所害。

而且,在趙光義即位後不長時間,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被逼自殺,而趙德芳也離奇死亡。

可嘆趙匡胤一代英主,就這樣不明不白的死去。

如果不那麼早去世的話,以他的雄才大略,在歷史上的地位應該會再高出很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他喝的爛醉如泥,居然敲開了宋太祖的房門

宋太祖趙匡胤愛喝酒,也經常喝醉,所以他對於手下愛喝酒的大臣相對比較寬容,只要不誤事他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由於宋朝重文輕武,所以趙匡胤對於文臣喝酒的態度就更加隨便了。但是有一位大臣喝醉之後居然敢直...

趙匡胤當上皇帝後為何不殺後周皇帝柴氏子孫?

趙匡胤嗜酒,沒有當皇帝以前,他是後周世宗手下的大將,有一次想喝酒,周世宗的一位親吏曹彬掌管御酒,曹彬跟趙匡胤關係也不錯。但是,他說什麼也不給趙匡胤酒喝。趙匡胤有點不高興,說你這人怎麼那麼矯情?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