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傾天下的曹操為何一直堅持挾天子以令諸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曹操在我國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

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去世後諡號為武王。

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在曹操統一北方時,政治地位也是水漲船高,他在許昌借皇帝之名,自封丞相,行使著治理國家的權利,評定中原後,還做了「三公」之一的司空。

後來曹操也做了魏王。

然而終曹操一生,曹操沒有做皇帝,到死他也是魏王,魏武帝也是後來被追封的。

曹操為何堅持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沒有稱帝呢?

首先,曹操如果稱帝,就形勢而言,會給政敵和反對派一個輿論口實,使自己政治上更加被動。

曹操繼續推出漢獻帝這個招牌,有利於鞏固內部,安撫內部;

其次,勸說曹操稱帝的孫權,也是有私心的,孫權面對形勢,勸說曹操,也是為了減輕政治壓力,減輕曹操對吳國的威脅;

再次,曹操一直聲稱自己並無篡漢的想法,堅持了十餘年,如果貿然改變,對自己的名譽也會造成損失,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最後,就是曹操為人比較務實,不是很在乎虛名,他掌握了實際權利,對於那些虛名也不是很在乎。

再者建安年間晚期,曹操年歲已經很大了,曹操估計自己也不久於人世,所以他遲遲不願為帝。

總體來說,曹操不願意為帝,而是堅持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一種政治成熟的表現。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訂閱「源稚生」。

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曹操不敢稱帝的背後其實是有原因的

曹操在我國歷史上頗有爭議,他志向遠大,憑藉過人的過人的權謀和智慧,在東漢末年脫穎而出,公元196年,曹操迎接漢獻帝於許昌,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歷史,此後曹操憑藉這個王牌在政治上占據了優勢。...

曹操:少年頑劣方顯雄心壯志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三國中最厲害的人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

曹操為何得了天下卻不願意稱帝?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時期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

歷史上的曹孟德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