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不敢稱帝的背後其實是有原因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曹操在我國歷史上頗有爭議,他志向遠大,憑藉過人的過人的權謀和智慧,在東漢末年脫穎而出,公元196年,曹操迎接漢獻帝於許昌,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歷史,此後曹操憑藉這個王牌在政治上占據了優勢。

他連敗北方各軍閥勢力,逐步統一了北方,後曹操拜丞相,封魏王。

可是離皇位之差一步之遙的他,為何不敢稱帝呢?

在我國,綱常倫理是很重要的社會規範,而東漢時期儒家思想影響也日益增長,忠孝節義成為了價值標準,東漢末年雖然皇室權利幾乎名存實亡,但是無論董卓還是其他諸侯都不敢貿然稱帝。

貿然稱帝只會滅亡的更快。

曹操作為一個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自然也是明白這個道理。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擺脫儒家思想的影響,而道德觀和價值觀也是很重要的牽絆。

曹操實施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策卻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在他前進的路上,他以天子的名義進行征討,讓自己站在正義的一方,取得道義的支持,這也是一個很好的主意。

曹操是個謀略之士,自然不會讓自己成為千夫所指的對象。

再者自己架空了皇帝,但是稱帝無形中就會在歷史上留下罵名,這也不是曹操想看到的,因此曹操一直保持很高的政治位置卻不敢僭越。

當時曹操雖然已經取得了漢王室的絕對控制權,他的勢力範圍卻只在北方,他的對手劉備和孫權依舊虎視眈眈,這是曹操若是稱帝,就會成為眾矢之的,這樣曹操的政治優勢就會蕩然無存,而道義上曹操會陷入被動,這是非常不明智的。

雖然曹操的手下勸他稱帝,但是曹操卻態度堅決。

作為一個有遠大志向的政治家,曹操是準備作出一番功績的。

生逢亂世的他走上軍閥混戰之路,目標很明確。

他是個實幹者,對於虛名也不是很看重。

只要是手段,有利於自己的都可以使用,他把天子留在手裡,其實就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的。

這是一種政治優勢,這種優勢要想發揮出來,就要做出對應的行為。

最主要的就是用人政策和政治態度。

用人方面曹操很務實,而政治態度上,曹操雖然不是皇帝,但是天子詔令由自己口授,自己擁有政治實權和人事上的極大優勢。

他是以丞相名義做皇帝的事,他的地位非常尊貴,成為了實際的帝王,他沒必要公然稱帝,這也是為了保證政治上不要有把柄。

總而言之曹操在這件事情上做的非常明智,曹操不稱帝的原因很簡單:怕留下罵名,政治上的優勢不能輕易失去以及實際條件不成熟,正因為這些曹操才不會貿然稱帝,曹操不敢貿然稱帝也是有其獨特的原因的。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訂閱「源稚生」。

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

希望大家多多評論和點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奸雄曹操一生為何沒有做皇帝

曹操是我國歷史上頗有爭議的一個人物,他志向遠大,憑藉著過人的權謀和智慧,在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中拔地而起。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接漢獻帝至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把15歲的小皇帝變成自己手...

曹操為何至死不稱帝?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