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賡:「紙條求婚」轟動中共五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陳賡生於1903年2月27日,湖南湘鄉人。

1924年入黃埔軍校一期,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

1934年隨中央紅軍長征。

抗戰期間任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

解放戰爭期間率部參與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攻下華中、華南、西南直至雲南全境,並參加抗法援越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

曾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等。

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享年58歲。

陳賡一家,中為陳知建

大革命時期,陳賡在武漢負責中共中央的安全保衛工作,在此期間,他與來漢參加中共五大的上海女代表王根英締結了一段富有戲劇性的姻緣。

6日,本報記者赴京採訪了陳賡大將次子陳知建,聽他講述這段愛情故事。

求愛信3次被貼上牆

1927年3月,時年24歲的陳賡,從蘇聯回國後來到武漢,任國民革命軍第8軍特務營營長。

不久,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陳賡聞訊後義憤填膺,立即聯絡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的學生,組織「黃埔軍校討蔣委員會」,發表討蔣宣言。

4月27日,中國共產黨在武漢召開「五大」,陳賡指揮他的特務營和當地工人武裝糾察隊進行警戒和保衛工作,使15天的大會得以順利進行。

會上有位上海來的女代表王根英,是上海怡和紗廠的紡織女工。

她是位不平凡的女性,「五卅」運動期間曾帶領數千女工在上海南京路上遊行示威,後來又參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勝利後被選為上海特別市臨時政府的人民委員。

早在1923年,陳賡與王根英就在工人夜校相識,當時陳賡是夜校的教員。

王根英在漢出席「五大」期間,陳賡決定抓住機會向她表白。

陳賡兒子陳知建告訴《陳賡傳》(2007年出版)采寫組,在一次聽報告時,陳賡拿出一張紙條,寫下:「王根英同志,我愛你!我向你鄭重求婚,希望你嫁給我!陳賡。

」寫罷,他託人把紙條遞給王根英。

奇怪的是,第二天,他寫的紙條出現在會場的牆壁上。

他沒有打退堂鼓,連夜又寫了第二封信送過去,「根英,我愛你!我請求你做我的妻子!」信件又被貼上了牆。

陳賡再鼓勇氣,寫了第三封信,「調子」越來越高:「根英,我發誓娶你為妻!不達目的,決不罷休!」這封信得到的還是同樣的命運。

陳知建告訴記者,字條的內容是他們兄弟幾個多年後從當時參會人員打聽到的。

王根英為什麼把求愛信貼出來?他推測,那時王根英年紀輕,毫無戀愛的思想準備,雖然她對陳賡沒有壞印象,卻總覺得時機沒成熟,在別人的慫恿下,為了清醒陳賡的頭腦,才採取了這樣的行動。

周恩來居中撮合良緣

陳賡生前從來沒有談過這段往事。

曾經親眼目睹過此事的老革命,也沒有誰能說得出其中的奧秘,只是回憶說,陳賡那時和大家講笑話,誰在王根英面前說一句「陳賡是好人,不是壞人,我就給他磕個頭」。

於是大家都到王根英面前說陳賡是好人,雖然他並沒有給大夥磕頭。

陳知建透露,情書「示眾」三次之後,圍觀的人們興致都上來了,圍攏他們倆開玩笑:「王根英,你這樣處理情書,到底是同意還是不同意呢?」陳賡說:「我看總不是反對吧!她希望更多的人知道我陳賡正在向她求婚呢!」王根英「嚴肅」地問陳賡:「你別太自信!我為什麼要嫁給你?」

陳賡是一位樂觀幽默的人,無論何時、何地、何事、有何困難、有何險惡,他均笑嘻嘻、樂呵呵,妙語連珠,無拘無束,一言既出,四座生風,人稱「軍中幽默大師」。

這時他充分發揮幽默才能:「你為什麼要嫁給我?這還不好回答?因為我愛你嘛!再說,我們郎才女貌兼女才郎貌,志同道合且有感情基礎呀!」

這下連王根英都忍不住笑了。

陳賡的事情轟動了大會,周恩來知道後批評他不懂戀愛藝術,求愛不講策略。

他和鄧穎超親自出面,找王根英談話,王根英羞澀地答應了。

「五大」結束後,經組織批准,陳賡和王根英在武漢結婚,成為一對革命夫妻。

他們婚後生下兒子陳知非。

兩顆子彈頭成家寶

中共五大過後,「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擴大到武漢。

7月,汪精衛也開始「分共」,仿效蔣介石屠殺共產黨員。

黨決定進行反擊。

王根英回到上海展開地下工作,陳賡隨周恩來去南昌參加起義。

1939年3月8日,轉戰到陝甘寧抗日根據地的王根英隨供給部隊駐在太行山中的一個村子。

這天敵人進攻冀南軍區駐地,她所在的部隊被敵人包圍,王根英把組織給自己的騾子給傷員騎,自己徒步隨警衛部隊突出重圍。

她衝到村外剛喘了口氣,突然發現裝有文件和公款的挎包沒有帶出來,便又騎馬獨自奔回村中,大家想攔也沒有攔住。

她在駐地將挎包取出,不幸在出村時與敵人遭遇。

村裡的老人回憶,他們目擊敵人用機槍把她掃倒,見她還有一口氣,又近距離補了一發子彈,並用刺刀挑開她的肚子。

王根英犧牲那天,陳賡正率386旅越平漢線西進,當天知道了這個消息。

386旅的政委看見他手捏著報告妻亡的電報,淚水滾滾而落。

一向有記日記習慣的陳賡,當天只寫了一句話:「三八,是我不可忘記的一天,也是我最慘痛的一天。

如今,從王根英體內取出的兩顆子彈頭成了陳家的「傳家寶」。

陳知建介紹,很多媒體報導稱陳賡是「五大」代表,這是一個史實性的錯誤。

他父親在武漢做了大量革命工作,但因多處於保密狀態,很多細節已經被歷史煙雲掩蓋。

武漢足跡

1927年3月,經南昌到武漢,向中共中央報告蔣介石即將背叛革命的消息。

擔任國民革命軍第8軍(唐生智部)特務營營長。

4月,參加在武漢舉行的中共五大,負責大會安全保衛工作。

「4·12」後在武漢發起成立黃埔同學討蔣委員會,發表宣言,聲討蔣介石叛變革命的罪行。

5月,與參加中共五大的上海女代表王根英在武漢結婚。

7月15日,武漢的國民黨叛變革命,陳賡被迫離開特務營。

7月下旬,隨周恩來經九江前往南昌,為南昌起義做準備。

後代

王根英犧牲3年後,陳賡與傅涯結婚,陳知建是他倆生下的第一個孩子。

6日上午,本報記者來到陳知建位於北京西單附近的家中;他剛從越南回國,略顯疲憊,但是談興很濃。

他的快人快語,爽直磊落,頗有乃父之風。

陳知建說,父親一生戎馬倥傯,與家人聚少離多,去世那年自己才16歲,因此父親給他的印象他多半也是從人們口耳相傳中得來,從中累積對父親形象的崇拜,汲取做人的力量。

兒子陳知建:父親不怕槍聲 怕哭聲

教育子女 抓大節不問成績

陳知建1945年出生於延安,因為缺鈣得過雞胸,母親得了傷寒沒有奶水。

1歲多,陳賡轉戰長治,母親和一位警衛員用擔子把小知建挑到山西。

由於打仗頻繁,根據地繳獲的戰利品比較多,小知建的營養狀況比在延安相對要好些。

從童年到青少年,陳知建長期呆在部隊家屬群里。

他是從周圍人們口裡得知,父親負過6次傷,中過6次毒氣,膝蓋骨打碎不肯截肢,做手術不肯打麻藥。

陳賡不喜歡給子女「講政治」、講自己的事。

他不怎麼過問孩子們的學習,老師告狀上門也不怎麼在意。

但是,陳賡對孩子的愛絕不是溺愛,家中子女還在上小學時就得自己洗襪子,如果他發現他們敷衍自己,把襪子略微打濕了就晾曬起來,少不了批評訓斥。

1960年全國糧食緊張,很多黨和國家領導人都不吃肉了,陳賡因心臟病加重,伙食里會有些肉食以增加營養,陳知建忍不住拿碗過去蹭。

陳賡不希望兒子吃不得苦,命令他搬去中學住校。

學校離家有8分鐘自行車車程,時間久了,陳知建還是會回家蹭飯,「實在沒辦法,我那時正是長身體的時候」。

「我父親只抓大節,具體教育沒怎麼管。

」陳知建說,陳賡很少坐下來跟兒子聊天談話,陪兒子玩。

這特點很多老一輩革命家都有。

收養孩子 20歲「文盲」受命上學

陳賡出名地喜歡孩子。

他不怕痛,動手術不打麻藥,卻聽不得孩子的哭聲。

有回陳知建的弟弟生病,需要打針,剛回家的陳賡問明情況後,囑咐身邊人,「等我出了門再打針」。

他一聽孩子哭就心軟、難過。

長征途中,陳賡曾為一個十一二歲的小紅軍落淚。

那孩子餓得不行,卻拒不接受陳賡的青稞面,認為首長年紀大些更需要食物,還拍拍自己身上的乾糧袋強撐著說「你看,鼓鼓的嘛」。

陳賡離開後在路上回想,覺得事情不對頭,折返去找那個小紅軍,他已經倒在草地上去世了。

陳賡為此狠狠打自己嘴巴,到晚年一直內疚在心。

這故事陳知建倒是從父親口裡多次聽過,後來隨著媒體報導和寫入教科書而廣為人知。

陳賡前後收留撫養過30多個孩子,有烈士後代,也有國民黨將領後代。

陳賡對他們生活上儘量照顧,學習上鞭策有加,有時不乏嚴厲。

有個孩子到陳家時已經快20歲,全國解放,家庭相對穩定下來,陳賡即命令他進學堂,從零開始學習。

儘管他學得很吃力,但是最終學有所成。

陳知建的曾祖是練家子,做過湘軍將領,在家鄉建過養老院。

陳賡喜歡收養孩子,也是家風浸染的結果。

陳知建受先輩影響,小時候也找武術高手拜過師,好結交朋友。

「我父親在外是作戰好手,回到家就是一個普通的慈父——當然,這主要是對那些收養的孩子而言。

我本人對父親只有絕對的敬畏。

」陳知建說。

精神遺產 勇敢自強不走後門

1961年初陳賡病重,赴上海治療,利用寒假陳知建陪父親生活了一段時間。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陳賡安排子女接受了一趟「思想教育」,參觀大名鼎鼎的汪偽「76號」,那裡的天牢、地牢、水牢讓陳知建著實嚇了一跳。

後來他和坐過牢的父親有過一番談話,得知父親雖然不怕痛,但也有軟肋——陳賡最受不了電刑的滋味,為了緩解那種難受,他奪過行刑者的香菸,嚼碎了吞下肚。

當年3月,陳賡病故,工作人員前往學校叫出16歲的陳知建,只是告訴他父親病危,帶他上飛機趕赴上海。

直到飛機降落後,得知父親已經去世,陳知建傷心大哭。

受父親影響,陳知建打小的理想是當兵打仗。

父親去世後,他靠自己苦學考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入學後卻不敢打聽自己的分數,害怕知道自己是因為父親的原因而被錄取。

「走後門多丟人啊!」他對記者說。

30年後,陳知建跟母校的老師無意中談起這事,老師鄭重告訴他,「你的分數夠了,你是自己考上的」,陳知建的心結這才徹底解開。

在3個小時的採訪中,陳知建每接到一個電話,或是家裡門鈴響起,都會透露出某種疲憊引起的小小不耐,但是通話一旦進行,總是耐心解答。

他那種湖南人的豪爽、率直、真誠,溢於言表。

每個孩子心中,都有過一個高大的父親形象。

陳知建比很多人幸運的是,父親的高大形象在他心中保持到現在。

當年的孩子,已快70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