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許諾韓信三不殺?呂后,先殺了再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不殺從哪裡來:

作為漢初三傑中唯一被殺的一位,近些年來有這樣一個說法:劉邦曾經許諾韓信三不殺,分別是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

但後來,天下大定,他又後悔了。

於是呂后趁劉邦巡遊之際將韓信誆騙到長樂宮的種室之中,用麻袋裝起來,在命令人用削尖的竹槍痛死。

但是翻遍《史記》《漢書》等正史,並無相關記載。

網絡上面常見的說法是,以上內容出自一本叫做《西漢演義》的書籍。

這本書書籍的作者,明代鐘山居士甄偉是一個小說家,寫出來的東西根本不能當做歷史記載來看。

退一步講,就算這本書可以作為參考,但是當你仔細看過這本書後,會發現,書中並沒有涉及到劉邦對韓信許諾的這一段。

可見正史,野史都沒有類似的說法,這是個謠言罷了。

那劉邦為什麼要處死韓信?原因有三:

第一,成也蕭何敗蕭何。

同為漢初三傑的韓信和蕭何有一段蕭何月下追韓信的佳話,所以韓信的伯樂不是劉邦,而是蕭何。

而楚漢之爭的時代,最懂韓信的人恐怕非蕭何莫屬了。

韓信當年在項羽手下雖然不受重用,但卻得到了亞夫范增的賞識。

長久來看,肯定有出人頭地的機會的,但韓信更看重眼前的利益。

既然不能馬上得到重用,還不如換個東家。

t同理,韓信在劉邦手下待了沒多久,也當起了逃兵。

亂世最不缺的就是造反的王侯,韓信覺得憑藉自己的才能,去哪都能風生水起,沒必要在一棵樹上弔死。

蕭何追韓信,不是追回來就完了。

《史記》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

蕭何吃准了韓信的痛癢,從此韓信果然為劉邦打下了大半個天下。

所以說,蕭何最後進言誅殺韓信,肯定是綜合考慮過兩人的性格的。

雖然這樣做對不起韓信,但是蕭何是站在百姓的立場上考慮的,天下經不起更多的戰亂了,他選擇了犧牲韓信。

第二,韓信收留了一個劉邦最痛恨的人——項羽手下第一武將鍾離眛。

同樣作為項羽的手下,劉邦能接受季布等人的歸順,卻要通緝鍾離眛就是因為,鍾離眛曾經追殺過劉邦。

劉邦保留了曾經的痞氣,性格上總是以牙還牙。

面對鍾離眛的投靠,韓信就頭疼了,一方面是君主,另一方面是至交好友。

最終,當斷不斷的選擇最後三不討好。

劉邦對他有意見了,好友被害死了,自己也死了。

第三,不識時務。

韓信是一個武將,武將自然有武將的秉性。

面對劉邦釋放的信號,從齊王楚王,到淮陰侯的貶謫,如果是張良肯定選擇辭官告老還鄉。

這還能博取劉邦的同情,做個富貴員外應該綽綽有餘。

但是韓信不是張良,他覺得自己立下了汗馬功勞,被貶到淮陰侯的爵位已經是劉邦對不起自己了,自己的一切都是用戰功換來的,心安理得。

韓信完全沒有考慮,也自認為有實力不需要考慮劉邦行為背後的原因。

所以前兩條是外因的話,第三條才是韓信被殺的根本原因。

就算沒有蕭何,鍾離眛這些人,韓信也難逃一死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千古之謎:韓信是該殺還是冤殺

楚漢戰爭期間,韓信率兵數萬,開闢北方戰場。破魏之戰,針對魏軍部署,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攻其不備,俘獲魏王豹。井陘之戰,背水為陣,使將士死地求生,奮勇爭先,大破趙軍。淮水之戰,藉助河水,分割楚軍...

漢初三大功臣,為什麼只有軍事天才韓信必死?

每一個成功人士的背後都離不開幾個好幫手,劉邦也不例外,他能戰勝項羽逐鹿中原,成為西漢的開國皇帝,同樣離不開功勞最大的三大名將:蕭何、張良和韓信,這三個人被稱為「漢初三傑」,但是最後這三個人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