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它的前途和過程究竟怎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7-06-15 09:240

●「戰略相持階段」理論的提出,是持久戰理論的精彩獨到之處,表現出中國共產黨人對抗戰必將遇到的嚴重困難具有充分思想準備,也是共產黨持久戰戰略與國民黨「持久消耗戰略」只承認戰略防禦與戰略反攻,而否認戰略相持階段存在的「兩階段論」之間的一個重大區別。

●把抗日游擊戰爭提高到支撐戰爭全局的戰略高度進行謀劃和組織,這是毛澤東對游擊戰爭理論的重大創新。

●把游擊戰和根據地聯結起來,使游擊戰不僅限於單純的軍事行動,還與廣大民眾的政治、經濟要求相結合,從而植根於民眾的沃土,堪稱毛澤東抗日游擊戰爭思想的妙筆。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

在這場攸關民族前途命運的生死決戰中,中國共產黨積極探求克敵制勝之道,提出一系列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和創新性的反侵略戰爭指導方略,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理論支撐。

其中,毛澤東於1938年5月接連發表的《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和《論持久戰》,深刻總結全面抗戰後的經驗,系統闡明持久戰和抗日游擊戰理論,科學回答了抗日戰爭是什麼樣的戰爭、怎樣贏得戰爭這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問題,成為奪取抗戰勝利的強有力思想武器。

深入分析中日兩國國情及特點,深刻揭示抗日戰爭的發展規律

抗日戰爭是持久戰,這是國共兩黨及有識之士的原則共識。

然而,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它的前途和過程究竟怎樣,這些問題在抗戰爆發後的相當長時期內,並未得到明確解決,不同程度地困擾著人們的思想和行動。

毛澤東在全面地、歷史地分析中日兩國基本國情和抗日戰爭所處時代條件及國際環境的基礎上指出,中日之間存在著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四個相互矛盾著的基本因素。

在這些因素中,日本有一個強點和三個弱點,中國有一個弱點和三個強點,因而中國將會最終戰勝日本;但日本的強點變為弱點,中國的弱點變為強點,都會經歷一個過程,需要一段時間,這就決定了中國不可能很快戰勝日本,中國抗戰必將是持久戰。

在雙方力量對比上,中國將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日本將由優勢到平衡到劣勢,因此中國抗戰須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

其中,第二階段即戰略相持階段的時間將相當長,遇到的困難也會最多,然而它是整個戰爭中轉變敵強我弱力量對比的樞紐。

「戰略相持階段」理論的提出,是持久戰理論的精彩獨到之處,表現出中國共產黨人對抗戰必將遇到的嚴重困難具有充分思想準備,也是共產黨持久戰戰略與國民黨「持久消耗戰略」只承認戰略防禦與戰略反攻,而否認戰略相持階段存在的「兩階段論」之間的一個重大區別。

這就澄清了一些人在抗日戰爭前途問題上的認識迷霧,使全國人民看到了抗戰勝利的希望,進一步堅定了抗戰到底的決心和信心。

科學闡明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將其作為實現持久制勝的有效戰爭樣式

古往今來,游擊戰通常只是正規戰的輔助。

因而全國抗戰爆發後,相當多的人輕視游擊戰,寄望以國民黨軍的正規戰戰勝日軍。

毛澤東著眼中日戰爭全局和人民軍隊的生存發展,創造性地將抗日游擊戰爭提高到戰略地位,並賦予其新的使命。

他指出,由於中國大而弱,但處於進步的時代;日本小而強,但兵力不足,其占領區必然有許多空虛的地方,因此抗日游擊戰爭就主要地不是在內線配合正規軍的戰役作戰,而是在外線即敵後單獨作戰,從戰略上配合正規軍的戰役作戰。

這樣,中國的抗日游擊戰爭「就從戰術範圍跑了出來向戰略敲門,要求把游擊戰爭的問題放在戰略的觀點上加以考察」。

把抗日游擊戰爭提高到支撐戰爭全局的戰略高度進行謀劃和組織,這是毛澤東對游擊戰爭理論的重大創新。

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軍隊深入日軍占領區,積極發動和組織群眾,廣泛開展游擊戰爭,開闢並發展了廣闊的敵後戰場,從而造就了敵後戰場與正面戰場兩面夾擊日軍的戰略格局,抗日戰爭也由此真正駛入了中國設定的持久制敵、持久勝敵的軌道。

從「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基本原則出發,提出了一整套戰略方針與原則

毛澤東根據抗日戰爭的實際,靈活運用軍事辯證法,提出戰爭指導的基本方針:在戰略上是內線的持久的防禦戰,在戰役戰鬥上則必須實行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變戰略上的劣勢為戰役戰鬥上的優勢;而實行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必須發揮組織指揮上的主動性、靈活性與計劃性。

在作戰形式上,要根據戰爭發展的不同階段,正確地運用運動戰、游擊戰和陣地戰三種不同形式;游擊戰的戰略作用,一是輔助正規戰,二是把自己也變成正規戰,即向運動戰發展。

毛澤東還特彆強調了抗日根據地的重要性,指出:抗日根據地「是游擊戰爭賴以執行自己的戰略任務,達到保存和發展自己、消滅和驅逐敵人之目的的戰略基地」。

把游擊戰和根據地聯結起來,使游擊戰不僅限於單純的軍事行動,還與廣大民眾的政治、經濟要求相結合,從而植根於民眾的沃土,堪稱毛澤東抗日游擊戰爭思想的妙筆。

人民軍隊正是遵循上述各項方針和原則,在最初僅有數萬兵力的情況下,擔當大任,越戰越強,在全國抗戰中殲滅日偽軍171萬餘人(其中日軍52.7萬人,東北抗日聯軍的戰績未包括在內),並從戰略相持階段起抗擊了一半以上的侵華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支撐起全國抗戰的半壁江山,成為奪取抗戰勝利的決定力量。

綜上所述,《論持久戰》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抗日戰爭的綱領性文獻,也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解決戰爭問題的光輝典範。

當全國抗戰開始不久,許多人對戰爭將如何發展還不甚明了的時候,這兩篇著作在人們面前清晰而有說服力地勾畫出戰爭發展的路線圖,充分彰顯了先進軍事理論所具有的特殊力量。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打贏未來戰爭,需要在正確把握現代戰爭特點和中國國情軍情的基礎上,不斷揭示新規律,實踐新理論。

惟其如此,才能「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確保軍事理論之樹常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