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則:濟西之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濟西之戰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統率燕、秦、楚、韓、趙、魏六國軍隊攻齊。

齊湣王驕傲自恃,開始時並未料到燕國會聯合諸國攻伐齊國。

及至發現燕軍已攻入齊國時,才匆忙任命觸子為將,率領全國軍隊主力渡過濟水,西進拒敵。

雙方兵力在濟水西面展開決戰。

齊湣王為迫使將士死戰,以挖祖墳、行殺戮相威脅,更使將士離心,鬥志消沉。

結果,當聯軍進攻時,齊軍一觸即潰,遭到慘敗。

觸子逃亡不知下落,副將達子收拾殘兵,退保都城臨淄。

齊軍主力被消滅後,秦、韓兩軍撤走,樂毅派魏軍南攻宋地,趙軍北取河間(今河北獻縣東),自率燕軍向臨淄實施戰略追擊,繼續聚殲齊國敗退的殘餘勢力。

此時楚頃襄王為分占齊地,便以救齊為名,派淖齒率兵入齊。

齊湣王幻想借楚軍力量抵抗燕軍,便委任淖齒為相。

淖齒在莒地殺掉了齊湣王,並奪回了以前被齊占去的淮北之地。

燕軍僅在6個月的時間,就攻取了齊國70餘城,只剩下莒和即墨。

秋蟬曰:

燕國為報齊的滅國之仇,是準備已久。

以蘇秦為間,慫恿齊閔王東征西討。

一則消耗齊國國力、民心;二則使齊國外交陷入孤立之境。

另一方面,燕昭王築「黃金台」廣招賢才,積蓄實力。

樂毅就是在這個時期為燕昭王效力的。

樂毅此人很有將才,進入齊地之後首先祭祀齊桓公和管仲。

這向齊人表達了幾個意思:聯軍是伐齊閔王之不仁,不是滅齊;用齊桓公和管仲之政來反襯齊閔王是殘暴。

其目的就是為了瓦解齊國的民心、軍心。

其瓦解之舉,非常成功。

齊軍在濟西之戰中幾乎是一觸即潰,就連主將觸子都逃跑得不知所蹤。

而在戰術上,齊閔王也犯了嚴重的錯誤。

齊國國土廣袤,對於來犯之敵應該憑藉堅城進行層層抗擊,滯緩其進攻速度,疲老其師。

因此應該將齊軍作梯次配備,進行縱深防禦。

而齊閔王卻將主力集中在濟水,希望禦敵於國門之外,首戰即是決戰,這未免過於冒險。

一旦戰敗,齊國就滿盤皆輸。

而之後的事實,亦是如此。

濟西之戰後,齊國再也無力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半年之內被聯軍橫掃全境,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城。

此時的齊閔王猶不醒悟,寄希望於楚軍。

楚國何愛於齊?不記得當初是如何四國伐楚,又要挾時為質子的楚頃襄王割讓淮北地的事了嗎?結果齊閔王是開門揖盜,最後死於楚人之手。

歡迎關注夜貓讀書會微信公眾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樂毅伐齊的關鍵一戰:濟西之戰

戰國中期,齊、秦兩強東西對峙,較弱的燕國與齊是近鄰。燕王噲於公元前318年讓位於燕相子之,以致太子平與子之因爭奪王位而發生內亂。齊宣王於公元前314年乘機攻燕,在50天之內攻下燕都薊,殺燕王噲和...

先秦名相(12):叱吒風雲,璀璨將星樂毅

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希望輔佐明主,建功立業。管仲輔佐齊王王霸天下,樂毅扶弱燕攻齊取七十餘城,兩者都是曠世奇才。今天要講的樂毅是戰國中期輔佐燕昭王,統帥燕、韓、秦、趙、魏五國聯軍大破齊國的...

燕齊恩怨之二:樂毅伐齊,田單復國

齊湣王繼承了齊威王和齊宣王攢下的家業,目中無人,妄自尊大,對內不尊重大臣,對外作風霸道,曾經和秦國一起稱帝,秦稱西帝、齊稱東帝。在孟嘗君的勸諫下,齊湣王才放棄帝號。但是公元前286年的滅宋行為,...

弱小的燕國如何破強齊,果然人才才是王道

我們在前面的「變法之最」中曾經講到最富有戲劇性的變法,即燕王噲的變法,因為他把王位禪讓給了丞相,反而引起了國家的內亂,結果被齊國乘虛而入,打得大敗,燕國差點被滅掉。後來,燕國軍民把太子平立為國君...

這國滅了他國,卻險些讓自己滅國

公元287年的五國攻秦聯軍解散後,齊國經過3次進攻,終於將垂涎已久的宋國滅了。然而宋國一滅,燕國就感到了深深的危機,於是燕國和三晉的關係更加緊密了。先來說說燕國這邊。燕王噲試圖效仿堯舜讓賢,將王...

熟悉又陌生的春秋戰國(四十)死而復生的齊國

樂毅率領六國聯軍,勢如破竹的殺入齊國境內,雖然其他國家提前撤出戰場,但是樂毅還是占領了臨淄。齊國僅剩的兩座城池莒縣和即墨卻在齊襄王和田單的帶領下頑強抵抗,田單在燕昭王去世後用反間計換掉樂毅,最終...

濟西之戰經過

濟西之戰發生於前284年,戰國時代燕國名將樂毅統率燕、秦、趙、韓、魏五國聯軍以及楚國攻打齊國的一場戰爭。背景 戰國時代中期,齊、秦兩強東西對峙,較弱的燕國與齊國為近鄰。燕王噲於前318年讓位於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