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出茅廬的毛頭小子是如何寫出經典的「隆中對」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關張「三顧茅廬」請的諸葛亮出山,當時劉備和諸葛亮在茅廬談論國家大事的時候,諸葛亮就提出了一個對策,史稱「隆中對」,大體就是;一、聯吳抗曹。

二、占據荊州、益州,雄霸一方。

三、改善政治,穩定內部。

四、分兵兩路,奪取中原。

近期目標就是三分天下,完成霸業,遠期目標就是興復漢室,統一全國。

諸葛亮一個未出茅廬的毛頭小子是如何了解時局,有如何制定這麼霸氣的策略的呢?

「隆中對」是諸葛亮長期研究思考的產物,是他十年心血的凝聚,它集中反映了諸葛亮的只會謀略,標誌著這位二十七歲的青年在政治上已經進入成熟時期。

為什麼諸葛亮很快就能成熟到這樣的程度呢?我們從諸葛亮少年時期的遭遇和隆中十年的經歷中不難找到答案。

第一,諸葛亮出生於官僚家庭。

家庭傳統的薰陶,父親和叔父的嚴格教育,有利於他的成長。

家鄉琅邪經世致用的家風和濃厚的學術氛圍,對一個接受啟明教育的少年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諸葛亮生於亂世,家境破落,顛沛流離,獨立謀生,躬耕壟畝,接近下層,使他從小就關心國家大事,並把自己的前途命運與國家的前途命運聯繫在一起,從而立下大志獻身國家,忠於劉漢王朝,渴望國家統一,並養成了艱苦樸素、堅韌不拔的品德性格。

第二,勤奮學習是諸葛亮取得才識的重要途徑。

諸葛亮不僅肯於讀書學習,而且善於讀書學習。

在隆中期間,他半耕半讀,在幽靜的環境中潛心研讀古籍,不斷從中汲取營養。

他注意了解古代各種學派的思想觀點,總結歷代政治學家的治世經驗,探討歷代軍事學家的兵法韜略,增長了知識和才幹,並形成了遠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負。

漢代是儒學的發展時期,東漢時期的荊襄地區正是「鴻生巨儒,朝夕講論」的地方。

他讀書不像其他儒生那樣只會尋章摘句、舞文弄墨、死記硬背、繁瑣考證,或是淺嘗輒止、不求甚解,而是注意抓住書中綱領,領會其精神實質,立足於經世致用,汲取經驗教訓,尋求治國安邦的道理和方案。

這些書本知識是諸葛亮「隆中對策」的不可缺少的思想文化基礎。

第三,諸葛亮很注意了解社會現實,向社會實際學習,向朋友老師學習。

荊州襄陽是當時人才聚集的地方之一,諸葛亮在這個地方結交了一批外地來的青年知識分子,如徐元直、孟公威、崔州平、石廣元等人,這些人都是有政治頭腦、關心國家大事、了解社會實際情況的。

諸葛亮同他們在一起切磋學問時,可以收集各方面的情報信息,交換對問題的看法。

與此同時諸葛亮還和當地的名士龐德公、司馬微、黃承彥等接觸,諸葛亮向他們虛心的求教學習,他們中還有不少人同諸葛亮成了親戚,更加真誠耐心的幫助。

這些都對諸葛亮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第四,可以通過岳父黃承彥與劉表和蔡瑁的親戚關係,從黃承彥那裡間接的獲得信息,這些信息給諸葛亮分析判斷時局發展和預測未來趨勢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總之,諸葛亮預見天下三分的戰略決策,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而是刻苦學習、了解時局、掌握信息、學以致用的結果,也充分說明了諸葛亮才智過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