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這一計,奇謀程度不輸郭嘉,毒辣勁不輸賈詡,讓劉備又恨又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中國古代史上,每逢亂世,便會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人物,這其中一般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傑出的主公,第二類則是傑出的謀士,第三類則是傑出的將領。

而最後得天下的,一般都是三類人才集聚,終成大事。

在東漢末年後的三國時期,也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雄主、謀士、將領都非常多,但是最終成大事的,卻很少。

另外,在中國古代,以冷兵器作戰的時代,地理位置也非常重要。

比如川蜀之地,古來都是一塊寶地,退可固守,獨立成國,進可圖霸中原,劍指天下。

三國時期,擁有此寶地的諸侯叫劉璋。

當然這塊寶地的第一任開拓者是劉邦的父親劉焉,劉焉是漢景帝的第四個兒子魯恭王劉余的後人,可謂是根正苗紅的皇室後裔,比劉備自圓其說的那個皇室後裔要更有歷史根據。

劉焉不但開拓了益州,而且在益州經營多年,頗有人望。

到劉璋接管的時候,已經是一塊非常成熟的政治勢力板塊。

古來常說,蜀中多人傑,比如為人熟知的善奇謀的法正、能力很強的李嚴、文武兼備的張任、剛直忠誠的黃權等,劉禪可謂文武人才都非常充足,更是拒守險要之地,但是劉璋卻是一位弱主,不用麾下之人傑,偏要做引狼入室之蠢事,於是在公元211年,劉備這隻對川蜀早有覬覦之心的老虎,被劉璋迎進了自己的地盤。

不僅如此,劉璋還親自來到涪城迎接劉備,並且贈給劉備大量的軍用物資,這簡直等於是嫌劉備的刀子不夠鋒利,再替劉備把刀磨一磨。

接著劉璋就回成都去做白日夢了,夢著劉備去幫他抵禦張魯,甚至還在天真、甚至是傻乎乎地奢求劉備打下漢中,然後把漢中地盤送給他,然後劉備自己就回荊州去了。

劉璋這種智商和這種天真程度,真是令人驚訝!也難怪劉璋麾下的人到後期看到劉璋如此作為,都紛紛投降劉備。

進一步看,劉璋的智商恐怕也讓劉備都能在夢裡笑醒。

且說劉備帶著自己的兵馬,和劉璋資助的大批軍糧,消消停停不慌不忙來到了葭萌城,然後就在這裡駐軍,他也不去攻打張魯,而是讓將士們好好休息,過了一段時間養精蓄銳的生活。

當然劉備並不是徹底休息,而是在等待,等待時機。

因為劉璋的麾下有劉備的耳目,即張松和法正。

劉備能夠入川,都得依靠這二位之功勞。

而且,此二位作為劉璋信任的謀臣,還在不斷為劉備提供新的情報。

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劉備可以說,完全做到了知己知彼了。

本來,劉備礙於出師無名,可能還要在葭萌過一段安定生活的,但是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12年,發生了一件事情,總算給劉備製造了一個藉口。

這件事就是張松的叛徒行徑被劉璋發現,劉璋就殺了張松,同時,還派兵封鎖了所有的關隘道路。

劉備見事情已經敗露,也沒有再繼續偽裝的必要了,於是帶領大軍反攻劉璋。

當時根據史料顯示,劉備兵馬還不滿一萬人,雖然有謀士龐統、猛將黃忠、魏延等,但是以這樣的兵力,想奪取劉璋的川蜀之地,還是非常艱難的。

但是這還不算最為頭疼的,最為令劉備驚慌失措、又恨又怕的是一個人。

這個人便是劉璋手下的一個從事,他是廣漢人,智謀超群,被譽為類似於戲志才那樣的籌畫士。

戲志才,各位都知道,那是曹操的第一個傑出軍略類謀士,但是去世得早,戲志才去世後,曹操非常悲傷,苦於無人共商大事,於是才有了荀彧推薦來的郭嘉。

那麼此處劉璋麾下這個從事,其智謀和才能就是一個堪比戲志才的人才,而且他才能過人,史書《三國志》只記載了他的一條計謀,但就足見其毒辣程度不輸毒士賈詡。

此人叫鄭度,在劉備反攻成都而來的時候,劉璋非常緊張,急忙調兵遣將去抵擋,但是還是不斷失敗,在劉備攻陷雒城後,劉璋召集大家商量,於是鄭度就向劉璋獻了一條計謀。

這條計謀的大概內容主要有三層意思:第一層劉備雖然攻下一些城池,但是他的兵馬很少,最重要的是新攻的城池兵民並不歸附;第二層劉備的物資有限,必然要到各處搶奪軍糧物資,劉璋只要命人把各處野外物資全部燒毀,讓老百姓全部遷進城中,如此以來,堅壁清野,讓劉備沒有物資可以搶奪。

第三層令士兵死守城池,而劉備在物資匱乏的情況下,雖是猛虎也沒有用,他必然支撐不久,不僅沒有能力攻城,而且自己的士兵不久就會因飢餓要麼逃散、要麼而死,劉備必敗。

當時鄭度此計傳到劉備的耳朵里,劉備是又怕又很,因為在劉備看來,鄭度此計若實施,自己真的就完蛋了。

但是當劉備慌慌張張問法正該怎麼辦的時候,法正卻說劉璋不會採納。

劉璋確實沒有採納,原因則是這條計太毒了,會毀掉我親政愛民的好名聲,所以他不但不採納,還罷免了鄭度的官職。

通過這一個細節便可得知,在後期的戰爭中,劉璋之敗和劉備之勝,其實都是因為鄭度這個人。

劉璋因不採納鄭度之計,必敗;同時,也造成劉備的必勝。

但是總得來看,鄭度此人屬於有其才,而不逢其主。

但是他的品格清雅,忠貞不二,罷官之後,隱居一生。

從才能和品質、以及個人的生活作風,都要高於才能過人但是生活不檢點的郭嘉,當然更高於才能過人但是做了叛徒之事的法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