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英主柴榮駕崩之前,為何破格提拔資歷甚淺的趙匡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周恭帝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後周京師傳來了北漢聯合契丹南侵的緊急戰報,朝廷急忙派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軍組織防禦,但是次日在陳橋驛,卻發生了「黃袍加身」的一幕,趙匡胤成為後周的新一任皇帝,隨後建立了國祚長達三百一十九年的大宋王朝。

然而,趙匡胤在奪權之前,他在朝廷中的資歷和威望並不高,甚至連得知「點檢做」讖語的周世宗柴榮都沒把他視為威脅,那麼為什麼趙匡胤最終反而改朝換代了呢?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五代十國形勢圖

五代十國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個大分裂時期,當時可謂是「有槍便是草頭王」,正如後晉成德節度使安重榮所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耳!」在短短70年時間內,大唐故地上先後出現了十餘個割據政權,而中原地區則出現了《水滸傳》中所說分別由「朱李石劉郭」建立的「梁唐晉漢周」,是為「五代」。

五代中最後一個政權便是由郭威建立的後周。

後周只有三位皇帝,但前兩位都是千載難逢的英主,尤其是第二位——周世宗柴榮。



讖緯之言

後周地圖

為了收買人心,中國古代統治者經常玩一套被稱為「讖緯」的預言遊戲,比如秦末陳勝起義之時,吳廣學過狐鳴,也在魚肚子裡藏過「大楚興,陳勝王」的「天書」;後來王莽、武則天等人也都用過這種我們現代人看起來可笑,在當時卻很有用的把戲。

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柴榮御駕親征遼國,42天時間內收復了三關三州十七縣,正在他壯志躊躇地要收復燕雲十六州之時卻不幸重病,不得不班師回朝。

正是在回軍的路上,柴榮撿到了一塊刻有「點檢做」三字的木板。



臨終布局

柴榮雕塑

上篇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講到趙匡胤後來曾經對自己的部下說:「周世宗見諸將方面大耳者皆殺之」,就證明了周世宗的猜忌之心是很強的。

柴榮臨終之時,為了防範武將奪權再次發生,他做了精心的布局:免除張永德殿前都點檢一職,讓他鎮守澶淵,遠離政治中心,並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



破格提拔

柴榮之墓

這對於趙匡胤來說是一個破格提拔,畢竟比起張永德、李重進等人,趙匡胤在朝中的威望和資歷簡直不值一提,所以趙匡胤在柴榮眼中,並不是一個特別大的威脅。

另外,趙匡胤的妻子符氏與周世宗的符皇后是親姐妹,作為皇親,沒有篡位威脅的趙匡胤自然會更加忠於後周皇室。



改朝換代

陳橋兵變

殿前都點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職位,他掌管的是最為精銳的中央禁軍。

在後周,禁軍分為兩個體系,分別是殿前司和侍衛司,當時柴榮安排的侍衛親軍的老大是郭威的外甥李重進,雖然侍衛司官職也很高,但是兵力卻無法與殿前司相比。

新任高官趙匡胤掌握最重要的軍隊,三朝重臣掌管較弱的禁軍,正好形成一種平衡狀態。

然而,柴榮的布局最終被打破了。



北宋地圖

在柴榮駕崩之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侍衛親軍司的重要將領(包括李重進本人)都紛紛被調出京城,接替他們位置的則是高懷德、張令鐸等趙匡胤的心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他從從軍到坐上龍椅只用了十二年

表面上看,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輕而易舉,事實上,他通向權力之峰的路絕非一蹴而就。我們且來看看趙匡胤早年的奮鬥史。公元927年,宋太祖趙匡胤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當時是五代中的後唐時代。他的曾祖父、祖父...

陽光下的陰謀(一)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人們熟知的版本是這樣的,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在駕崩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統領全國軍隊。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