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不變士兵輪換制度與高管誠信堅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清風徐來】
徐叔衡
誠信是立身之本,事業成功之基。
這一千古定論,大約無人懷疑。
但在經濟生活中,卻踐行不好,缺誠者有之,失信者有之,欺詐者有之,讓人痛心疾首。
以至動用法律懲處、經濟處罰、紀律處分、公開曝光、劣行記錄等多種手段,足見誠信建設之艱難。
在這裡,研究一下諸葛亮堅持士兵輪換制度故事,或許會有啟迪。
諸葛亮再次出師北伐,長史楊儀建議,「前數次興兵,軍力罷疲,糧又不濟;今不如分兵兩班,以三個月為期:且如二十萬之兵,只領十萬出祁山,住了三個月,卻教這十萬兵替回,循環相轉。
若此則兵力不乏,然後徐徐而進,中原可圖矣。
」諸葛亮深以為然,「正合吾意」,認為這是長久之計。
遂下令,分兵兩班,限一百日為期,循環相轉,違限者按軍法處治。
一項北伐士兵輪換制度,就此建立。
制度一經建立,不論情況如何變化,諸葛亮都牢牢堅守,決不更改,譜寫出了信感陰陽,誠動天地的壯麗篇章。
軍令既出,令行禁止。
諸葛亮在鹵城相持日久,魏兵守住山險,不與蜀兵相戰,企望諸葛亮麥盡無糧,不戰而勝。
此時,士兵輪換時間已到。
楊儀告訴諸葛亮,「向者丞相令大兵一百日一換,今已限足,漢中兵已出川口,前路公文已到,只待會兵交接:現存八萬軍,內四萬該與換班」。
諸葛亮聽後,即刻表態,「既有令,便教速行」。
毫不遲疑,立馬實施。
這就是諸葛亮!說出去的話,頒布了的制度,下達過的軍令,必須令出即行,決不拖泥帶水。
「眾軍聞知,各各收拾起程」。
視誠信為本,危難時刻不改成命。
正當輪換軍士準備回家時,忽報孫禮引雍、涼人馬二十萬來助戰,去襲劍閣,司馬懿自引兵來攻取鹵城,蜀兵無不驚駭。
又是這個楊儀來找孔明,「魏兵來得甚急,丞相可將換班軍且留下退敵,待新兵到,然後換之」。
這個建議,著眼當前緊迫軍情,以大局為重,在情在理,輪換軍士應會贊同。
但諸葛亮卻絲毫不為所動,斷然拒絕,「不可。
吾用兵命將,以信為本;既有令在先,豈可失信?」即傳令教應去之兵,當日便行。
在戰火即將燃起,事關戰爭勝負,國家危急時刻,諸葛亮仍然信守承諾,不做改變,此番氣勢,真是感天動地!非常明顯,在諸葛亮面前,再也沒有任何事情,任何挫折,任何誘惑,能夠動搖他堅守誠信的意志了,誠信已成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察民心順民意,心繫群眾所願。
諸葛亮不改士兵輪換制度,還有一層考慮,即軍士及其親屬的願望、心情,「且蜀兵應去者,皆準備歸計,其父母妻子倚扉而望;吾今便有大難,決不留他。
」對軍士、對其親屬,如此體貼,如此理解,如此關愛,動人心魄,感人肺腑,沁人心扉。
心繫群眾願望者,定將誠信視為剛性,須臾不碰底線;體諒群眾疾苦者,定將誠信奉為鐵律,驚濤駭浪志不移。
誠信不是虛無物,定會轉化為巨大物質力量。
諸葛亮危難時刻不變蜀兵輪換制度,驚天地泣鬼神。
眾軍聞之,皆大呼曰,「丞相如此施恩於眾,我等願暫且不回,各舍一命,大殺魏兵,以報丞相!」此時此刻,諸葛亮仍在堅持,勸說道,「爾等該還家,豈可復留於此?」眾軍皆要出戰,不願回家。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只好遂其所願,給他們分配戰鬥任務。
眾兵領命,各執兵器,歡喜出城,列陣而待。
西涼人馬立腳未穩,便「被蜀一擁而進,人人奮勇,將銳兵驍,雍、涼兵抵敵不住,望後便退。
蜀兵奮力追殺,殺得那雍、涼兵屍橫遍野,血流成渠」,蜀兵大獲全勝。
這就是誠信的力量,這就是誠信的感召,這就是誠信的碩果!
「沙頭剩有桃花片,流出村來百里香」。
公司高管對誠信經營堅信不疑,對誠信待人堅持不懈,對誠信處事堅定不移,對誠信立身堅忍不拔,不因情況特殊而改變,不因頻臨困境而打折,不因利益誘惑而拋棄,不因暫時吃虧而遲疑,在口頭上,更在行動上,在形式上,更在實質上,在檯面上,更在私底下,守信,立誠,篤實,一以貫之,公司和個人一定會信譽日隆。
(作者系江西證監局原局長)
司馬懿為何害怕諸葛亮 他們唯一一次正面交鋒就被打得慘敗
諸葛亮又來了。司馬懿望著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憂心忡忡。五丈原上,蜀漢軍隊的營寨,密密麻麻、防守嚴密,一如諸葛亮的用兵風格。這次,諸葛亮一定是勢在必得。諸葛亮多次派人來挑戰,司馬懿一律拒絕,堅守不出...
三國演義諸葛孔明空城計的故事
三國時, 蜀國丞相諸葛亮錯用馬謖, 失去街亭後, 只有2500 軍士駐守在西城縣。忽然, 哨兵飛馬來報: 」司馬懿引大軍15 萬, 往西城蜂擁而來! 」這時, 諸葛亮身邊無一員大將, 只有一班文...
料事如神的諸葛孔明在何事上卻表現得「不知變通」
今人談論成功,成功學,往往喜歡講「拿結果」,或者「結果導向」、「結果思維」,「結果」嘛,常常是一些具象的指標、數據、業績。殊不知尋著這個結果,當時間變了、背景條件變了,很多人就會在變局中謀求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