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死因爭論不休,殊不知史書早已載明,僅8個字,看罷恍然大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說歷史的女人——第250期)忠臣冤死在古代史上屢見不鮮,但是卻鮮有人能和岳飛相比。
岳飛作為南宋時期最為傑出的愛國將帥,對抗金兵,收復失地,為南宋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他的結局卻撲朔迷離,疑雲密布,歷朝歷代都有人對他的死因不斷進行解釋。
那麼岳飛為什麼會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慘死於風波亭呢?今天「說歷史的女人」就和各位看官重新來回顧和審視這起事件。
根據史學家以及一些學者,甚至史學愛好者提供的結論來看,截止目前岳飛之死因大概有三種看法:第一種看法比較務實,是直接站在高宗的角度來理解岳飛被殺事件。
當時岳飛在抗金戰役取得節節勝利的時候,岳飛喊出的口號是要迎回宋徽宗、宋欽宗的。
這在政治立場上,不能說岳飛是錯的,但是似乎也不對。
原因很簡單,雖然宋徽宗和宋欽宗是應該迎回來的,但是岳飛卻忽略了宋高宗的內心感受,宋高宗很不開心,有兩點原因:一是岳飛首先是宋高宗的大臣,凡事首先要替宋高宗考慮,這種迎回宋徽宗和宋欽宗的口號應該是宋高宗提出來的,而不是作為大臣的岳飛去喊出來的;二是一旦迎回宋徽宗和宋欽宗,那麼如何安置這兩位前皇帝。
尤其是宋欽宗,史載中,在宋高宗繼位之初就有人反對,說如果宋欽宗萬一回來,怎麼辦?當時就惹得宋高宗很不爽。
所以後來岳飛再替迎回宋徽宗和宋欽宗,這等於再一次提醒宋高宗的舊痛,他豈能安心?再加上,岳飛一旦真的迎回二聖,如果想讓宋欽宗重新繼位,那麼岳飛憑藉兵權在握,不聽他的指揮,那麼他的帝位則完全有不保的可能。
雖然岳飛的忠心應該不成問題,但是他口口聲聲念念不忘地不斷喊「迎歸二聖」,這四個字對於宋高宗來說,那總是一把懸在頭頂的劍。
因此,從這第一種看法來理解的話,也很簡單,說白了宋高宗和岳飛之間的矛盾在於路線不同。
岳飛對於高宗而言的作用是:在和金國談和不成的前提下,以岳飛為帥,抵禦金兵,以保證自己這江南一方之地,保住自己這個南宋朝廷,高宗並沒有一定要統一天下的意圖,但是岳飛卻不同,他天天夢想的都是打慘金兵收復失地光復華夏。
岳飛等於和宋高宗的政治訴求和方針背道而馳,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於是就讓秦檜採取手段剝奪岳飛軍權,繼而將其處死。
第二種看法認為高宗對岳飛之間缺乏信任。
其實這不是高宗一個皇帝的問題,而是宋代的遺傳問題,自宋太祖開國以來,歷代皇帝都對握著兵權的武將缺乏信任。
在宋高宗時期,這種遺傳問題並未得以減輕,甚至更加嚴重。
尤其是在宋高宗經歷了「苗劉之變」,此事發生在公元1129年,當時金兵攻打揚州,宋高宗就倉皇逃到杭州,這時候,苗傅和劉正彥就藉助軍士們對南宋朝廷的不滿,發動了兵變,殺掉了宋高宗身邊的一批宦官,還逼迫宋高宗退位。
後來韓世忠、張俊等人起兵勤王,才使得宋高宗復辟繼位。
在經歷了這樣的事情之後,作為皇帝的宋高宗早已是驚弓之鳥,對手握重兵的武將總是心有餘悸,他一方面對武將對朝廷的服從程度心存疑慮:一方面又極其擔心武將「尾大不掉」。
那麼到了岳飛這裡,恰好這兩點都沾上了。
為何?一方面是岳飛的性格剛直、難以管理,對朝廷若有不滿,根本就不買高宗的帳,二是岳飛在軍中的影響太大,威望極高,一旦岳飛若要有點什麼動作,高宗根本就控制不住岳飛。
根據史載,在紹興七年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當時的岳飛已經官職做到太尉,兼任湖北、京西路宣撫使、營田大使等職。
岳飛請高宗把劉光世的部隊併入他的帳下,一開始高宗答應了岳飛,但是後來想想可能覺得不妥,就改變了主意。
這事讓岳飛非常不爽,他直接給高宗遞上一份辭呈後,不等高宗批准,就離開了軍營上廬山去了。
高宗趕緊派岳飛的部將去請岳飛,但岳飛拒絕。
高宗派人請岳飛了6天,最終還是岳飛的部將實在看不下去了,對岳飛說:「難道將軍是要造反嗎?」以岳飛之秉性,他當然不會造反,他只是在賭氣,可是這種方式未免欠妥。
但更嚴重的情況還在後頭,三年後,即紹興十年發生了一件事。
岳飛在抗金大業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戰績,揮師中原,一路凱歌,本來想乘勝而戰的時候,高宗卻忽然命令撤軍。
當時各部隊接到撤軍的聖旨後,都紛紛撤退,唯獨岳飛不爽,導致高宗發來十二道金牌才將他從前線召回。
這件事對於岳飛而言,那是「十年之功,廢於一旦」,岳飛內心不爽,也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可是在古代有一種規矩那是必須得遵守的,那就是君臣之道。
岳飛卻因為憤怒,再次摞挑子不幹了,他又回廬山去了。
這明顯是在表示對高宗的不滿,或者是在向高宗示威。
岳飛和高宗之間的摩擦太多,而且都很嚴峻,這也導致這一對君臣只能越走越遠,最終岳飛被處死。
這其中有多少遺憾,就只能任由後人去感受了。
第三種看法認為岳飛在選立太子一事上,表現得過於幼稚。
這件事的歷史背景是金人為了更好控制中原,想立宋欽宗的兒子在開封做一個傀儡皇帝,以擾亂南宋朝廷的統治。
於是,岳飛認為宋高宗應該也趕緊立一個太子,而且岳飛不但建議,而且還明確提出了立宋高宗的一個養子做太子。
我們都知道,皇帝立太子,雖是國家大事,但實際上是皇帝的家事,在皇帝沒有明確表示立誰是太子之前,大臣是非常忌諱去明確表示支持誰的。
在宋代有一個名臣叫寇準,此人性格剛直,而且敢於諫言,但是宋太宗在立太子一事上徵求他的意見時,寇準的表現卻是不置可否。
從這裡也能看出,寇準剛直歸剛直,諫言歸諫言,但他在政治上是成熟的,他知道有些事自己能說,有些不能說,但岳飛則不同,他直接提出,那就是干預皇帝的家事。
對於岳飛這個行為,當時有個叫張戒的,給出了八個字的評價,即:「越職及此,取死宜哉。
」要知道這個張戒曾官拜殿中侍御史、司農少卿等職,而且和岳飛都是積極的抗金官員,後來因不滿秦檜的作為,被罷免了官職。
所以說,張戒之評,應該是比較客觀的。
根據以上常見的三種看法,似乎並不能準確解釋岳飛之死,因為岳飛死因爭論不休,殊不知史書早已載明,僅僅只有8個字,看罷才能恍然大悟的。
我們還是回到史書中看,岳飛是在四月份被剝奪兵權,八月份免了樞密副使的官職,十月份把岳飛抓進監獄。
那麼既然高宗想殺岳飛,為什麼要經歷這麼長時間呢?何不讓秦檜早日以「莫須有」罪名除掉岳飛?原來殺岳飛並非高宗的本意,雖然岳飛性格不太好,但是岳飛的忠誠高宗還是知道的,高宗若想殺岳飛,應該早就殺了,不會等到此時。
那麼後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其實還是政治方針的問題,高宗一直力主議和。
而金人則提出了一個要求,此事記載在《宋史》中,只有8個字,金人提出:「必殺飛,而後和可成。
」按說岳飛是國家功臣,但此時的高宗和秦檜等人為了議和已經變得什麼發昏的事都能幹出來,不顧臣子性命,不顧國家尊嚴,就奴顏婢膝地殺掉了壯士未酬的抗金英雄岳飛。
綜合以上的各種因素來看,岳飛之死雖然爭論不休,因素眾多,但是追根究底來看岳飛之悲劇的造成與高宗、秦檜等人都脫不了干係,但最關鍵的推力卻來自金人。
高宗和秦檜等人急於和金人議和,而岳飛是南宋方面最有影響力的抗金名將,那是一面抗金大旗,大旗不倒,金人都不能安心,因此,金人提出「必殺飛,而後和可成」。
而高宗終於為了議和,殺掉了自己的名將岳飛。
而岳飛之死也成為古代史上最大的冤案。
真是悲哉岳飛,壯哉岳飛,惜哉岳飛。
岳飛雖死,但他《滿江紅怒髮衝冠》的氣概卻留在了史冊中。
岳飛真的是被秦檜害死的嗎?
岳飛的死因,我們都知道是秦檜和他老婆合謀陷害而死的。所以到現在為止,岳王廟裡面還跪著秦檜兩口子。當然,有人說岳飛是宋高宗和秦檜一起合夥殺死的。只不過宋高宗沒有挑明,所以才任由秦檜陷害岳飛。但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