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一生最大的悔恨!「聯孫拒曹」未能有始有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鼎立時,孫權遣呂蒙等人襲取荊州以保,關羽兵敗被殺,蜀漢劉備遭受重創。

這絕對是歷史上的一大轉折點,對三國鼎立局勢的形成也造成了重大影響。

從當時的形勢上來說這絕對是東吳一個短視的行為,荊州不在手中雖對東吳占據的下游有重大威脅,但荊州處於三戰之地,東吳拿到手後必須安置兵力,導致江東空虛,事實上最終東吳國破也是有這個原因在。

因此對孫權來說,其實荊州在盟友劉備手上是比較合適的。

而孫權此舉極大地削弱了蜀國的實力,更加喪失了削弱強敵曹魏的時機。

劉備屯兵新野時,手下缺少謀士,欲招納徐庶入帳,徐庶就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劉備至隆中三顧茅廬,聽諸葛亮分析天下大勢,劉備心悅誠服,此後重用諸葛亮,正是「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諸葛亮當時就提出主要一點,《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均有記載。

簡而言之就是當今局勢,只能聯孫,此舉不但可以拒曹,還能滅曹。

且孫權並無稱霸天下的雄心,只想割據江東足矣。

主張「聯孫拒曹」也是有良好的開端的。

屆時劉備被曹軍追迫,狼狽至夏口,遣諸葛亮自結與孫權。

後來就有了赤壁之戰,確立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局勢。

赤壁之戰後,劉備並無安身立命之地。

魯肅等人主張與劉備保持良好關係,於是便從周瑜所轄南郡獲得了一大片土地用以安頓將領家屬與軍旅。

劉備以諸葛亮為軍師,拿下荊州三郡,才有了資本形成三國局勢。

就孫權而言,對劉備也是仁至義盡了,後來孫權更是對劉備「進妹固好」。

然而形勢的發展完全出人意料,孫權之妹毫無政治意識,驕縱蠻狠,反而引起雙方矛盾,進而加以防範。

後又有劉備、諸葛亮令趙雲截江奪鬥,孫權顏面盡失,雙方交惡。

孫權向劉備索還荊州一事,雙方數年來多次交涉無果多次,且被劉備搪塞過去,自然,就劉備來說肯定是不還的。

劉備已將「聯孫拒曹」戰略拋之腦後了。

關羽其人對孫權和其部署向來不友好。

孫權想「進妹固好」失敗了,「更尋盟好」又被關羽辱罵其使,最終孫權聽信了呂蒙的計謀,使關羽兵敗被殺,劉備痛失一員大將。

而在東吳的立場來看,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關羽被害,對劉備來說無異於斷其臂膀,自是不能接受,化為莫大的仇恨,甚至原先是以曹操為主要敵人,後來直接變成了孫權。

「聯孫拒曹」戰略就此不復存在。

沿江東進,又被陸遜擊潰,羞愧交集,終是於白帝城病逝。

這其中也有劉備自身原因。

劉備自信過甚,水淹曹操七軍,可謂是威震華夏,因此他很可能認為,不論是拒曹還是滅曹,均沒有與孫權交好的必要。

且劉備入川後,招納了一批得力的文成武將,諸事頗順,對諸葛亮「如魚得水」之感已經逐漸消失。

因此即使諸葛亮再三強調「聯孫拒曹」的重要性,劉備聽聽就罷。

後來劉備病危,於白帝城託孤,恢復了對諸葛亮的信任。

給後主劉禪的詔書謂:「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這也是他晚年後悔的沉痛檢討。

就他本人而言,「聯孫拒曹」未能有始有終實在是悔恨一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漫談三國:孫權強取荊州,得小利而失大局

孫權趁關羽率兵攻打樊城之時,派遣呂蒙抄了關羽的後路,襲取了荊州。壓在孫權心頭的一塊大石終於放下了,表面看,東吳一舉將江東門戶荊州置於掌控之下,獲得了很大的利益,但小編認為這是孫權戰略上重大失誤,...

大意失荊州,促成三國鼎立

魏、吳、蜀三大集團,一大二小,若是堅持聯合二小對抗一大,天下殊唯統一。讓魏國消滅二小,又不合天道人心。為了打破僵局,促進天下早日統一,唯有打破蜀國的聯吳政策,再使魏國傳入他人手中,以便三國歸一。...

解析三國東吳孫權心腹魯肅的才能如何

魯肅是東漢末年東吳的戰略家和外交家,可以說魯肅是非常具備戰略眼光的,魯肅幼年喪父,是由祖母撫養長大的,魯肅出身士族家庭,家裡比較富裕,生的身材魁梧,生性豪爽,並且仗義疏財,在鄉中具有非常不錯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