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 唱出愛情的酸甜苦辣 喀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MV中,梁靜茹對著教堂牆上的洞,輕輕的唱出崇拜這首歌,也在這樣的氛圍與感動下,流下了被自己音樂感動的淚水。

相信當一個歌手被自己樂曲感動的 ... 第9期 首頁 第9期 《崇拜》唱出愛情的酸甜苦辣 《崇拜》唱出愛情的酸甜苦辣 崇拜是一張由愛情甜到苦的專輯,用更專業及不一樣的觀點來評論。

《崇拜》唱出愛情的酸甜苦辣 文/李怡萱 2007/12/02     圖片來源:靜茹痞客邦   有人說,一生起碼要經歷一次刻骨銘心的愛戀,體會其中酸甜苦辣的滋味,才是真正的活過。

當真正活在愛戀中,這樣的波折和甜蜜,卻也是會奪人心神的苦與痛。

而每個人獨一無二的感情故事,不管用寫的、用唱的、用拍的,想必都能成為感人的美妙篇章。

在梁靜茹今年的新專輯《崇拜》中,能聽到愛戀的酸甜苦辣,伴隨著梁靜茹清新的嗓音,輕輕地唱了出來。

梁靜茹在這張專輯中,跳脫了以往演唱歌曲的風格及技巧,以一種最赤裸的聲音來詮釋,唱出了愛情的本質,也最能撼動人心的感動。

除此之外,梁靜茹是厲害的「聲音控制者」,在她唱著愛情的甜蜜時,嘴角就會跟著不經意的上揚,而當她唱著愛情的痛苦時,眼淚也會隨之起伏而掉落。

在聽《崇拜》這張專輯歌曲時,當第一個音符從音響中傳出,彷彿就已經做好所有要微笑,要掉淚的準備。

    愛情的沈重 痛也無悔  「你的姿態,你的青睞,我存在在你的存在  你以為愛,就是被愛,你揮霍了我的 崇拜」   不管是否經歷過情路坎坷的人,相信都能在這樣的一段歌詞裡,體會到深深的心痛。

沉浸在戀愛裡的情人們,光是一個眼神一個姿態,都能激發出兩人愛的火花。

當愛到最深最痛也最極至的時候,這樣的愛戀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喜歡,更多更深層的包袱,就這樣壓在甜蜜之上。

而梁靜茹在《崇拜》這首歌中,用著赤裸真摯的聲音,唱出了這樣的心痛與無悔。

「我存在在你的存在」是令人聽到就要心碎流淚的一句歌詞,存在在對方的存在,當對方已不在時,自己就也不存在了。

這是什麼樣的境界與心情,讓人可以唱出這樣的感覺,不僅深深地被撼動,更在這樣的情感中流下心痛的眼淚。

值得一提的是,《崇拜》這首歌的MV遠赴日本尋找最適合的拍攝地點,最後決定在「水之教堂」這座被譽為「全日本少女最憧憬的結婚地點」為MV的取景處。

驕傲、寂寞、遺失、壓抑和忌妒,這些在愛情裡始終糾纏著戀人們,卻不能輕易被提及的字眼與舉動,就這樣的打在MV的開頭,讓人一開始就知道這樣的音樂會是令人難過的。

在MV中,梁靜茹對著教堂牆上的洞,輕輕的唱出崇拜這首歌,也在這樣的氛圍與感動下,流下了被自己音樂感動的淚水。

相信當一個歌手被自己樂曲感動的同時,這首歌也將感動無數的人。

  奮不顧身摘取愛情甜美果實  「就在第一百零一遍 當我慢慢睜開眼  喔 也許你就會出現  失敗了一百零一遍 也要不斷的許願  神啊 再給我些時間」   在所有愛戀的形式中,最美也最神秘的,就是暗戀。

自己一個人在內心想像對方的心境,偷偷暗戀那人的一個微笑、一個回矇,都能讓心跳亂的不像自己。

而在《101》這首歌中,彷彿可以聽見愛情在萌芽的聲音,那樣細細的,有點膽怯不明,卻也是更勇敢的。

相約要成為情人,要一起看見世界最高最美的花園,讓剛開始相戀的情愫,也在這首歌裡面簡單的讓人感動。

  梁靜茹在詮釋情歌時,總是會讓人有身歷其境的感覺,營造出來的意境總是能成功的打動聽者的心,但在聽的同時,卻也不禁讓人懷疑這樣甜美的愛戀是否存在。

不管是在《101》這首歌,或是另一首歌《每天的第一件事》,歌曲的氣氛和意境都是讓許多歷經情感磨折的人所不能想像的。

但年輕的歲月,過往簡單的只是喜歡對方就能滿足的心,在這兩首歌表露無遺,或許,讓年歲已長的人回憶過往的甜蜜,也是件幸福的事。

從萌芽的愛戀,慢慢走到情感澎湃的熱戀期。

在《一秒的天堂》這首歌裡,強烈的背景音,配上那樣不顧一切的歌詞,梁靜茹唱出了在戀愛最巔峰、也最不懼怕的這個時候。

「我要的,愛有一種魔幻,一秒的天堂。

會讓我,奮不顧身去闖,去受傷。

」在這樣一句歌詞裡,聽到了愛在沸騰時所有的瘋狂。

而在熱戀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的感情增進穩定,愛情昇華到頂點,就可以聽見這樣淡如水的幸福。

在《三吋日光》中,沒有用力愛到底的不顧一切,卻看見比這樣更長更遠的愛戀和承諾,「深秋山頂風微涼,戀人並肩傻傻看夕陽,仰望,你為我敞開的天窗,一段日光落在手心,三吋長」歌曲裡這樣的意境,相信是只有相惜相守的戀人,才可以體會的感動和幸福。

心碎、釋懷、再出發  「想念是會呼吸的痛 它活在我身上所有角落  哼你愛的歌會痛 看你的信會痛 連沉默也痛  遺憾是會呼吸的痛 它流在血液中來回滾動  後悔不貼心會痛 恨不懂你會痛 想見不能見最痛」   而感情,就像人生的旅程一樣,總不會是順利的,吵架、爭執,到沒有辦法解決後的分手,一幕幕都是那樣令人心痛。

當和對方分手,走過的每一個角落,欣賞過的每一個風景,都是會讓人不住落淚的原因。

分手的結束,想念的開始,一步步的走在心碎的回憶中。

梁靜茹除了成功詮釋了甜美的愛情,在這首歌裡她也唱出了分手的難過,讓人輕易地在她的聲音裡,流下感同身受的淚水。

  分手之後,思念與失意隨之而來,有人選擇頹喪過日子,有人選擇癡癡等待對方回頭,有人則選擇放下過往,帶著勇氣向前走。

而在這張專輯中,梁靜茹也唱出了這些故事與心聲。

「等的人,等待中花落知多少,經得起,歲月動搖。

想的人,感傷的日落知多少,或許這世界上,有些夢,美在永遠握不到」,在《知多少》中,梁靜茹用著淡淡哀傷的音調,唱出了戀愛中的思念與等待,更唱出了有些人之所以令人懷念,是因為永遠得不到。

這樣的心酸,必定要嚐過箇中滋味的人,才能深切體會這樣的感覺。

除了等待,《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輕》用著不同的方式鼓勵失戀的人們,即便是深深愛過,一但過去了就該放下,沒有什麼事情是沒有對方不行。

而《給未來的自己》裡,梁靜茹唱出了堅強,也唱出了勇敢,「我不放棄愛的勇氣,我不懷疑會有真心,我要握住,一個最美的夢,給未來的自己」,雖然聽來對於正在失戀的人是很難很不容易做到的事,但如果能走出一段失敗的愛情,學習給自己多一點勇氣與自信,多愛自己一點,才能在下一段戀愛中,更了解給予及付出。

愛情的終點與起點 學習然後成長  「oh~塞納河的水 是心的眼淚  流過了漂泊的 人生風景  願我們各自都有 美好的一生  美好的憧憬 愛在遺憾裡更清晰」 最後,在《C’estlavie》這首歌中,梁靜茹唱出了分手後的最高境界:不只給予自己祝福,還給予對方祝福。

分手是痛苦的,因此有些人選擇用可怕的方式結束戀情,而有些人卻不這麼做。

他們選擇祝福對方能走出自己的未來、走出自己的路,這樣的選擇是難能可貴的。

依著法國浪漫的風景,彷彿就能想像走在那樣的街道中,可以對於過往釋懷許多。

「C’estlavie」在中文的意思是:「這就是人生」,而整首歌也緊緊環扣這樣的主題:放開與放下,享受生活,體驗生活,在經歷愛戀後學習然後成長,是這張專輯愛情旅程中的終點與起點,而這,也才是真正的人生。

或許有人會問,是什麼樣的經歷和愛戀,可以讓梁靜茹用短暫幾年的時間,成功詮釋出許多膾炙人口的情歌。

但回溯愛情的本質,或許梁靜茹並沒有豐富的技巧與深厚的唱功,她有的只是想要用自己聲音感染別人的心,然後把這樣的心意灌注在她每一首歌曲上。

就是這樣的用心,才能讓每一個聽她歌曲的人,都能隨著她的音樂起伏,她唱出的每一個字牽動著聽者的心。

彷彿她就站在你的身旁,仔細訴說著每一個故事。

這或許也就是為什麼雖然身在主流的唱片市場,梁靜茹仍舊可以唱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資料來源:梁靜茹官方網站 記者李怡萱   姓名:李怡萱   E-mail:[email protected] 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mos1986129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98級 興趣議題:性別、族群、電影文化等   我是高雄人,從炎熱的南部來到天天都應該放颱風假的新竹唸書,對我來說是陌生的。

我原本想念法律系,從嚴謹的法律系到思想無比開放、說話無比霹靂的傳科系,對我來說不僅是陌生的,更是一個挑戰。

我對於文字是敬畏的,認為文字可以帶來的影響無遠弗屆,非常深遠。

但因為沒有理組的細胞,讓我的文字充滿了深深的感性,覺得讓別人閱讀自己的文字時留下感動的眼淚是一件很厲害且偉大的事情。

我喜歡攝影,現在想過對未來最實際的目標就是可以去拍婚紗,喜歡自己的照片裡面有人味,對於拍下可以另人感動的一瞬間有很大的堅持。

除此之外也想過要當攝影記者,想要在最關鍵的一秒將真實傳遞給社會大眾。

傳播影響了我,讓我的思想開闊。

也希望我的文章能影響讀者,給讀者帶來不只是新資訊,而是更多的想法和刺激。

記者李怡萱 喀報 金喀獎得獎特刊 第十屆金喀獎 第九屆金喀獎 第八屆金喀獎 第七屆金喀獎 第五屆金喀獎 第六屆金喀獎 第四屆金喀獎 第三屆金喀獎 第二屆金喀獎 第一屆金喀獎 喀報 喀報客家週專題 梅竹賽 喀報辛丑梅竹特刊 喀報己亥梅竹特刊 喀報戊戌梅竹特刊 喀報丁酉梅竹特刊 喀報丙申梅竹特刊 喀報乙未梅竹特刊 喀報梅竹停賽特刊 喀報壬辰梅竹特刊 喀報辛卯梅竹特刊 喀報庚寅梅竹特刊 喀報已丑梅竹特刊 喀報戌子梅竹特刊 實習記者特刊 2019 第9期 所有期別 1《崇拜》唱出愛情的酸甜苦辣 樂評 李怡萱 2《索多瑪一百二十天》全球禁片之首 影評 沈昭邦 3燒香拜佛寶島廟現象 照片故事 黃夙蓮 4百年誘惑戀上高跟鞋 文化現象 薛怡凡 5校園角落交大「異世界」 照片故事 江柏廷 總編輯 記者群 關於喀報 粉絲專頁 聯絡我們 2007-2022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AllRightsReserved. 記者群 關於喀報 粉絲專頁 聯絡我們 2007-2022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AllRightsReserv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