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中國傳統節日]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
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節日](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
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
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 ...
除夕[中國傳統節日]除夕[中國傳統節日] 更多義項▼ 收起列表▲ 除夕[中國傳統節日]除夕[藍燦昭執導紀錄片]除夕[電影短片]除夕[動畫《節慶守護者之年獸出沒》角色]除夕[明代于謙詩作]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
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節日](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
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
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
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除夕因常在夏曆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民間最為重視。
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奉祀。
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歲[中國春節除夕之夜習俗]、貼鬥神[守衛門戶的神靈]、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受漢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2007年,除夕依《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正式成為中國法定節假日,2014年,除夕依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決定進行調整,不再作為中國法定節假日。
基本信息名稱:除夕外文名稱:ChineseNewYearsEve別名:大年夜、除夜、歲除農曆日期:十二月三十日或十二月二十九日起源時間:先秦時期起源事件: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地區:中國、越南、韓國民族:漢族其他信息:有祭祖、年夜飯和守歲等習俗節日類型:傳統節日節日活動:貼春聯、貼窗花、貼福字、貼年畫節日飲食:年夜飯節日意義:一年之末節日淵源:除舊布新、祭祀祖先節日活動:清掃庭舍、貼年紅、祭祖、守歲節日月份:每年1月或2月節日淵源歲除之夜除夕,即歲除之夜,它與歲首(新年)首尾相連。
舊歲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換新歲了,故俗以為除夕。
除夕作為年尾的節日,源自上古時代歲末除舊布新、祭祀祖先風俗。
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地方風物誌《風土記》。
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另據《呂氏春秋·季冬記》中說,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每年將盡的時候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據說這也是當時“除夕”節令的習俗之一。
除夕通常會被稱為大年三十,但是其實由於陰曆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十二月三十,也可能是十二月廿九,但不論如何,它都是陰曆年的末尾。
風俗習慣年夜飯年夜飯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這一天人們準備辭舊迎新,吃團圓飯。
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
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
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吃年夜飯,是年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
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
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
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而且各有講究。
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這是古時候流傳下來的習慣,古代北方底層人民生活很艱辛,一年到頭不餓肚子已經是最大的希望,改善生活的美食只能留到大的節日和特殊的日子時才能吃,而被列為最好吃的美食“餃子”也是最難吃到的,所以才找機會就吃餃子。
貼年紅貼春聯貼春聯年紅,是春聯、鬥神、窗花、年畫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
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
“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貼窗花在中國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
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後來因為剪紙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窗花也由此得名。
窗花的表現題材極其廣博,戲劇人物、歷史傳說、花鳥魚蟲、山水風景、現實生活及吉祥圖案均可成為窗花的表現內容,可謂無所不有。
但最多的是花卉動物、喜慶吉祥紋樣,常以“吉祥喜慶”、“豐年求祥”、“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連年有餘”、“貴花祥鳥”等為主體。
貼福字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
“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倒(到)”。
其實福字不能倒貼,大門是迎福納福的地方,福字應該正貼。
福字倒貼的地方一般是水缸,垃圾箱,和家裡的箱櫃。
中國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鬥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鬥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
燃爆竹燃放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
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唐代時寫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稱之為“紙炮”、“響炮”。
如果把許多單個的爆竹聯結成串,則叫作“鞭炮”、“響鞭”、“鞭”。
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
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
後人捲紙為之。
稱曰“爆竹”。
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套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
燃放爆竹已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人們在辭舊迎新春節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祭祖古時,這種禮俗很盛。
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
古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
南方人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
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
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藉此保存了。
中國部分地區有一種除夕上墳的風俗,稱為送年食。
上墳時間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們把做好的年夜飯,送到亡故親人的墳上,讓亡故的親人與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從而寄託人們對亡故親人的哀思。
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
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守歲謂之“燃燈照歲”,即大年夜遍燃燈燭,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還要專門在床底點燈燭,謂之“照虛耗”,據說如此照歲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
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古時北方守歲習俗主要為熬年夜,如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說: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
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掛燈籠掛燈籠過年掛燈籠是中國的古老習俗,紅色代表喜慶,圓形燈籠則寓意團圓美滿,紅燈籠象徵著平安祥和、紅紅火火。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
據說起源於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
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掛著紅燈籠,堂屋燃著熊熊的紅火,點著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
壓歲錢壓歲錢,是過年習俗之一,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
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
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
在歷史上,壓歲錢是分多種的,一般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分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
可追溯的最早壓歲錢在漢代,又叫壓勝錢,並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有避邪的功能。
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
節日禁忌人們在除夕到來時,一面歡度佳節,喜慶豐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掃衛生,以驅疫病、除惡鬼。
民間流傳除夕的禁忌:1、福字不能倒貼,大門是迎福納福的地方,福字應該正貼。
福字倒貼的地方一般是水缸,垃圾箱。
2、如果是自家大門對準鄰居家大門,那么,務在自家大門口外面的門框上掛兩個中國結,以趨利避害。
3、忌倒污水、倒垃圾、丟棄雜物、掃地、灑水、隨地便溺。
據說這樣不小心就會濺灑到神靈身上,如果神靈惱怒就會降禍於人。
4、不論是否守歲,屋裡的燈都不要關,要徹夜不滅,寓意來年前途光明。
5、記得要在年前還清債務,如果已欠過年,初一到初五也不能上門討債。
6、忌說不吉利的字眼。
7、過年期間魚是必備菜,曰“有餘”。
吃魚時,應將頭尾留下不吃,這樣就表示來年不僅有吃穿,還有剩餘。
典故傳說夕的傳說“夕”的動漫標準像在童話傳說中古代有一隻四角四足的惡獸——夕,因冬季大雪覆蓋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莊裡去找吃的,因其身體龐大、脾氣暴躁、兇猛異常,給村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
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這一年,村裡的人們在收拾東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紀約七八歲的孩子,餓倒在路旁。
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將孩子救醒,並要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惡獸——夕,這個聰明的孩子便與老婆婆一起跟著村子裡的人來到了村後的竹林里。
由於冬季在竹林里寒氣逼人,大家冷得紛紛伐竹蓋房、燒火取暖。
這個被老婆婆救來的孩子就好奇的問大家:我們這竹林離村子那么近,就不怕夕會來到這裡嗎?有位老人回答他說:“我年小的時候就隨鄉親們來這裡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幾年因為它餓極了也追來過,可是它每次都看到鄉親們在這竹林里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
”這個孩子想了想告訴大家:“我有辦法除掉‘夕’讓大家從今以後不用每到臘月里就出來逃難。
”大家聽後都非常高興,紛紛問該怎么辦?這個聰明的孩子告訴大家:多砍一些竹節帶著,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們各家的門外掛一塊紅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後夕就再也不會來了。
鄉親們半信半疑的聽著這個孩子的話,由村裡的老者帶著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們由於害怕“夕”會來沒有人敢睡覺,除都在自家的門外懸掛了紅布條之外,就來到村中間的空地上,守著一些從竹林裡帶回來的一些碎的竹節。
天氣寒冷大家點了火堆取暖,餓了就拿些吃的出來……子夜,便聽到一聲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懼的縮做一團。
這時那個聰明的孩子突然間站出來告訴大家說:“我去把他引來,然後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們守了一夜的碎竹節。
”還沒等還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這個孩子已經來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里硬闖,破壞了很多東西,於是他大聲的叫到:你每年都來,害得百姓不能安居樂業,今天我一定要給你點厲害!!“夕”聽到孩子的叫聲,便循著聲音追來過來,可是它看到家家門牆都掛著紅紅的布條就沒敢進,於是順著孩子的聲音忍著挨餓的肚皮來到了村中央的空地這裡。
這時孩子大聲地說:“鄉親們,往火里扔碎竹節啊!!”,可是大家因為害怕早已經站在那裡礓住了,這個瞬間“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來重重的甩在了地上。
村民們聽到孩子落地的聲音反應過來,紛紛往火里扔起了竹節。
由於是砍伐不久,濕濕的竹節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里啪啦的響了起來!“夕”聽到這響聲掉頭鼠竄,沒有再損壞村裡的東西。
天亮起來了,“夕”被人們扔到火里的竹節爆裂時發出的聲音嚇跑了,住戶家因為門前掛的紅條,夕沒有進所以保住了,人們心中卻高興不起來。
因為那個救了這個村莊的聰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
而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
這個聰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為“夕”沒有死,所以每年的臘月卅十,大家都守著碎竹節等待著,希望早日除掉“夕”。
可是一年年過去了,誰也沒有再見過“夕”,有的只是大家為防止“夕”的到來燃放的爆竹與門前掛的紅布條,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這個傳說與過年的習俗:臘月卅的夜裡,大家齊聚一堂吃著年夜飯,一起守歲等待除夕的鐘聲。
放爆竹,貼門聯。
等到天亮彼此走訪鄰里給予問候與祝福。
初一早上鄉親們彼此走訪看看相鄰有沒有受傷說一些吉祥客氣的話。
希望來年的臘月“夕”不再來。
七郎射夕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個妖怪叫“夕”。
這傢伙專門害人,特別是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
而後還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
老百姓對它恨得要死,但又沒有辦法。
有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窮,箭射得特別好,餵的狗也非常厲害,任何猛獸都敢去斗。
七郎見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
他帶著狗到處找“夕”,找來找去始終沒有找到。
原來“夕”白天不出來,太陽落山後它才出來害人,半夜後又不見了,也沒人曉得它住在哪兒。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準備過年,心想,這個鎮大,人多,姑娘也多,說不定“夕”要來。
他就找鎮上的人們準備商量,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
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裡,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
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他剛闖進一戶人家就被發現了。
這家人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這家一敲,整個鎮子也跟著敲起來了。
“夕”嚇得四處亂跑,結果被七郎看見了。
七郎放出獵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
人們一聽外頭殺起來了,都拿起東西敲得震天響。
這時“夕”有點鬥不過,想逃跑了事,哪曉得後腿被獵狗咬著不放。
七郎趁機開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從那以後,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
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熬年守歲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
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
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
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
”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聯鬥神鬥神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
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
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
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
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餵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
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
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
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
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愿。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鬥神的習慣。
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鬥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
在民間,鬥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
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
所以民間的鬥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
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鬥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鬥神。
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
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騷擾了。
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文學記述元日——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守歲——蘇軾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
除夜作——高適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除夜——文天祥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農曆傳統節日農曆十二月初八:臘八節、冬至節農曆十二月二十三:祭灶日農曆二十四:掃塵日農曆二十五:接玉皇農曆二十七:宰年雞農曆二十九:小除夕農曆十二月三十:除夕農曆正月初一:春節農曆正月初二:祭財神農曆正月初三:小年朝農曆正月初五:破五農曆正月初六:送窮農曆正月初七:人日農曆正月初八:順星農曆正月初十:祭石頭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農曆正月十六至二十:侗族蘆笙節農曆正月二十五:填倉節農曆正月二十九:送窮日農曆二月初一:瑤族忌鳥節農曆二月初二:春龍節、畲族會親節農曆二月初八:僳僳族刀桿節農曆三月十五:佤族播種節農曆三月十五至二十五:白族三月街農曆四月初八:牛王誕農曆四月十八:錫伯族西遷節農曆五月十三:阿昌族潑水節農曆五月二十二:鄂溫克族米闊魯節農曆五月二十九:瑤族達努節農曆六月初六:壯族祭田節、瑤族嘗新節農曆六月二十四:火把節農曆七月初七:女兒節農曆七月十三:侗族吃新節農曆七月十五:盂蘭盆會、普米族轉山會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農曆十月初一:祭祖節農曆十月十六:瑤族盤王節相關詞條 除夕[中國傳統節日]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
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
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
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節日淵源 風俗習慣 節日禁忌 典故傳說 文學記述 除夕祭樹 除夕祭樹是一種民族習俗。
流傳於四川,雲南和貴州一帶。
每年除夕之夜,各家飯菜端上桌後,首先敬神供祖,接著將每樣飯菜取一點出來,切細和勻後,由家長用盤子或小... 歷史淵源 過程情況 白族祭樹 居都祭樹 祭樹歌 《除夕》 《除夕》是宋代詩人喻良能的作品之一。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 小水的除夕 小說用小水的故事,講述曾經的成長、分離和期盼。
作品內涵十分豐富,貼近兒童心靈,呼喚人性尊嚴,對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態予以深切關注,對中國兒童的成長現狀有著真... 書籍介紹 獲得榮譽 作者簡介 除夕福利 除夕“不上班”其實是種“隱性福利”,因為過年前的最後一個工作日,提早下班甚至放假的現象很常見。
免費通行能不能“多這一天”也正是由於2014年除夕不放假... 除夕福利 解讀除夕為什麼不放假了 年除夕 《年除夕》是一部由知識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除夕詩 詩是陳天資在邊塞度除夕的感受。
正當邊塞除夕來臨,他遠離家鄉來到天涯,倍添...入侵,這就是“三城戍”之意,在除夕已至,千家萬戶的男兒仍然在邊塞三城戍守...與悲涼。
明正德年間在南京任大理寺評事,後擢升浙江僉事的周用,也有《丙子除夕... 日本除夕 日本人把12月31日稱之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
現日本多數城裡人已放棄新年吃素勻慣,改在“除夜”吃一餐空心麵條,以祝在新的一年裡,健康長壽。
名稱 介紹 相關搜尋頤和園除夕法拉利曹煒圓明園除夕的馬清明節中秋節除夕同舍集飲除夕詩布達拉宮除夕萬安寄成父並示兒女父親節除夕偶成呈同舍兼簡陳仲恕寶馬除夕把酒七夕節暹羅貓梅里雪山母親節除夕不放假雙色球端午節故宮除夕的故事-中國動畫經典除夕守歲禮俗熱門詞條BeCarefulfs2youhemorrhoidmiumiuSEANSQL《調教女僕》內斂動物園康寧醫院後悔林憶蓮榕樹痔瘡白紗耳環血糖袖子辛迪·勞帕遼寧省博物館酩悅香檳醫療襪高雄玉皇宮鬼泣4AmyDOLLYmagicOohLaLa中國工商銀行傑森·科林斯因果報應執著夫婦怪物王女手機爆炸批拉姆斯數碼寶貝暈車水蜜桃姐姐聖誕節服裝貝琳洛達金子防癌保險香杉北周滅北齊之戰態度決定一切!湯姆·克魯斯深海里的星星湖南臘肉真田幸村縫紉機樂隊財務部除夕[中國傳統節日]@百科知識中文網
延伸文章資訊
- 1除夕- 優惠推薦- 2022年3月| 蝦皮購物台灣
你想找的網路人氣推薦除夕商品就在蝦皮購物!買除夕立即上蝦皮台灣商品專區享超低折扣優惠與運費補助,搭配賣家評價安心網購超簡單!
- 2除夕
除夕- 任首權【新年歌曲】(拼音歌詞/Pin Yin Lyrics) · COY Music Channel. COY Music Channel ; 2021春节除夕夜,团年饭吃些什么?我们家...
- 32022除夕拜拜怎麼拜?4重點流程、禁忌一次看,拜地基主注意 ...
除夕是農曆年的最後一天,以下分享除夕拜拜的重點流程和禁忌。民間習俗通常各執一詞,也各有各家的傳統,最重要的還是心懷虔誠,且尊重不同信仰的人!
- 42022年除夕是哪天?一次弄懂除夕習俗、日期、時間、禁忌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夕通常在農曆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是漢族最重要的 ...
- 5除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除夕,又稱大年夜、年夜、年三十、過年前夕、大晦日,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上。這天的確實日期會因為曆法而有所不同。傳統上漢字文化圈以農曆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