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總是不夠縝密?《思考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by Yiwei Chang / editors: Judy Chen, lee tzuhsien. “想法總是不夠縝密?《思考的藝術》— 帶你認識普遍的思考偏誤” is published by Yiwei Chang in ... GetunlimitedaccessOpeninappHomeNotificationsListsStoriesWritePublishedinthebudusu思考邏輯|想法總是不夠縝密?《思考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帶你認識普遍的思考偏誤byYiweiChang/editors:JudyChen,leetzuhsienphotobyTimGouwonSplash此篇為「不讀書也成立的讀書會」成員JudyChen,leetzuhsien共同整理。

書名:《思考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作者:魯爾夫.杜伯里(RolfDobelli)🔈歡迎搭配Podcast服用🔈思路上難被發現的制約為了幫助理解概念,書裡有許多關於謬誤的小故事,讀著讀著才發現,原來這些狀況也常常發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出現,但他們都回到接近的源頭。

在認識這些概念以前,即使知道思路並不完整,卻也難明確的描述出來。

原來思考的陷阱有許多種體現:偏差、謬誤、幻覺、錯誤……不論是日常生活、學習、工作經營、投資理財或愛情關係上的大小事。

本書指摘的52個思考錯誤,幫助我們認識大腦的思緒弱點,能夠更仔細、勇敢地去發掘自己的非理性思路,幫助自己重新認識那些沒發現到的制約。

以下,分享幾個我在看這本書時,感到特別有趣的部分:1.倖存者偏差(TheSurvivorshipBias)2.社會認同(SocialProof)3.故事偏誤(TheStoryBias)4.激勵過敏傾向(TheIncentiveSuperresponseTendency)5.忽視基本比率(TheBaseRateNeglect)6.錨定(TheAnchor)7.損失規避(TheLossAversion)8.框架(Framing)1.倖存者偏差(TheSurvivorshipBias)「是不是曾以為『成功』看起來很簡單?這就是一種倖存者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由於「成功」的能見度壓倒性地高過失敗者,因此,人們總會系統性地高估了獲得成功的希望。

二戰時期,海軍針對飛機防護所提出的研究:在歸來的飛機中,發現「機翼」是特別容易中彈的位置,發動機則較少被攻擊,因此提議應該要加強機翼的防護。

然而,採取的樣本中,都是還能夠飛回基地的飛機,而發動機中彈的飛機,很可能都已經墜毀了。

摘自維基百科「生存者偏差」,是一種邏輯謬誤,選擇偏差的一種。

過度關注「倖存了某些經歷」的人事物,忽略那些沒有倖存的(可能因為無法觀察到),造成錯誤的結論。

(擷取自維基百科)2.社會認同(SocialProof)「當我的行為舉止跟周遭的人相同,該舉止就是對的;換句話說,當越多人認為某種想法是對的,這種想法就越正確。

」不過,就算有百萬人主張某件蠢事是對的,這件蠢事也不會因此就變正確。

喜劇脫口秀有些時候,脫口秀中的段子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領會,或者反映到個人的理解中,又產生了不同的想像,我們感到有趣的是同一件事嗎?還是只是跟著笑而已呢?跟著演化傳承下來的謬誤在原始環境中,人類的生活隱藏著許多威脅,若有一個「長得像老虎」的動物出現,許多人可能拔腿就跑,而從眾的人也就跟著逃跑。

在思考邏輯上,這樣的反應或許沒搞清楚狀況、就貿然行動;但也因為這樣的反應,才減少喪失性命的可能,和謬誤同時存活了下來。

「從眾行為」及「沈默螺旋」也是常見的社會認同,這個理論是由RobertCialdini所提出,他認為:社會認同是一種心理及社會現象,人們會複製他人的行為,以獲得社會(或者群體)的接受及認同感。

也可以說,當人處於一種模擬兩可的情況下,無法做決定的時候,會假設周遭的多數人都比自己擁有更多的知識,因此會聽從、跟隨身邊的人的決定。

3.故事偏誤(TheStoryBias)「我們總是容易被故事吸引,卻拒絕抽象的事實於千里之外。

」在人類已開始以科學方法去思考這個世界之前,其實是先用故事來解釋它。

故事扭曲且簡化了事實,並將不能與故事本身配合的東西通通排除掉。

這也是為什麼「神話」的歷史比「哲學」還要長。

小測試,哪個印象較深刻呢:(A)國王死了,王后也接著死了(B)國王死了,王后因為哀傷過度也跟著死了大多數人的想法,會覺得(B)比較容易記住,因為他還牽扯到了死亡之間的情感聯繫,而(A)則僅描述了一項事實。

在創造故事的時候,其實也賦予了這個事件一個意義,讓我們的大腦更容易接收。

而這樣的狀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處可見,例如廣告新聞,最常用吸引人的標題及故事,吸引我們的注意或者加深我們的印象,令人聯想到所謂的「標題殺人法」。

4.激勵過敏傾向(TheIncentiveSuperresponseTendency)人類對激勵有所反應,但他們的反應有時不符合激勵背後的意圖。

生活中的實例「實報實銷」是許多人銷帳的方式,然而這建立在全然的信任下,與其照實規劃預算,是不是想盡辦法花掉預算能帶來更多的獲利呢?同理,也可以從「理財專員」的推薦發現一些端倪,他們會推薦的商品,會不會是可以抽到最多佣金的商品呢?這就像你去問一位理髮師你需不需要剪頭髮?問一間水果攤販他的水果好不好吃?在利益不同的狀況下,他們一定會回答對相對有利可圖的答案。

面對各式各樣的激勵規則,人們總是傾向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導致行為/意圖產生徹底地改變。

好的制度可以透過「鼓勵」達成目的,然而某些激勵背後所反映出的行為,就需要再仔細想想了。

5.忽視基本比率(TheBaseRateNeglect)精確的描述誤導了我們,讓我們不能冷眼面對統計事實小測試史丹利是個戴眼鏡的纖瘦男子,他喜歡古典樂,那麼哪個比較是史丹利的真實身份呢?(A)史丹利是名卡車司機(B)史丹利是名住在底特律的教授大部分的人可能會想要選(B),但這答案很可能是錯的。

因為符合(A)的人口基數較多,而要同時符合(B)的條件:住在底特律、是名教授,相對而言人口則少了許多。

細節的描述會讓我們容易產生既定印象,卻忽略了基本比例(龐大的基數)。

這樣的思考模式在醫學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偏頭痛可能原因是病毒感染,也可能是腦瘤,但由於病毒感染的比率較高,所以當醫生遇到偏頭痛的病患時,會首先往病毒感染的方向著手。

故當醫生在治療某些特別的病狀前,都會先參考一下基本比率。

6.錨定(TheAnchor)我們會拿一些熟知的事物當出發點,借此推估未知的事物。

當我們對標的物的價值越無法確定時,就越沒有能力抵抗錨定。

「定價策略」就是常見的錨定假設現在有一棟房地產需要估價,在開始之前,先給出各項目的參考價格,再請估價者去作猜測。

會發現他們的答案,往往根據最開始所提供的參考價目而定。

資訊的「先來後到」影響了決策在做判斷時,人們往往會偏重先前取得的資訊來做基準(定錨),並在決策中逐步修正,即使這個資訊與決定並無直接關係。

定錨雖然可以加快決定的速度,但是如果過度依賴錨點,來對其他資訊與決定做出詮釋,當錨點與實際上的事實之間的有很大出入時,就容易出現當局者迷的情況。

7.損失規避(TheLossAversion)壞事對我們的影響總是強過好事。

小測試下列哪一張預防乳癌傳單的宣傳文案,你比較有感?(A)請每年定期做乳癌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B)倘若未有每年定期進行乳癌篩檢,你將錯失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寶貴時機!多數人應該都會選(B)吧!書中也指出,事實證明,看到(B)而打電話去諮詢的人確實比看了(A)的人多出許多。

因為(B)明確寫出了沒有定期作檢測的損失是什麼。

在同樣的訴求下,人們因為害怕有所損失的傾向,會比期待得到獲利的念頭,更能夠驅使人們去做出對應的行動。

在面對相同規模的獲利及損失時,人們在情緒反應上,會認為損失更難以接受。

損失帶來的負面效果是獲利正面效果的2倍,簡單來說,人們對壞事總是更加敏感。

這代表了人的風險偏好是不一致的,而這不僅常發生於投資、商業行為上,日常生活中也隨處能見損失規避的案例。

8.框架(Framing)沒有框架,你根本什麼也無法陳述。

框架這兩個字,大家應該常常聽到,因為生活中無處不見、每件事情都是有切入點和角度的。

不論是你從好友那聽來的消息,還是宣稱客觀、中立、嚴謹的媒體新聞報導,甚至是這本書中的各種描述,都存在著框架。

小測試當有600人的生命受到某種傳染病的威脅,你會選擇下列哪個對策?(A)可以拯救200人的性命(B)有三分之一的機率讓600人全部獲救,可是也有三分之二的機率無人得救事實上,(A)和(B)選項描述的是「同樣一件事情」,都是指有200人能夠獲救,但神奇的是,多數人都會選擇(A)選項,這就反映了兩個句子分別從「拯救」和「犧牲」面向切入後,帶給人們非常不同的感受。

所謂的框架,指的是對於同一件事情,我們會因為陳述方式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反應。

「美化修辭」就是框架常見的型態之一,像是被開除的人,他會說自己其實是要「重新出發」;管理學中的「問題」所在,會被形容為「機會」;發動種族屠殺的兇手,則會美化他們的行為成「種族淨化」。

思考本身就是一種藝術人的大腦就像是個挖掘不完的寶庫,有太多秘密是我們可以去探討的。

這本書分享了許多在思考上的邏輯謬誤,如果我們能夠跳脫這些陷阱,或許會有更縝密、不同的思路。

但也不可否認的是,人腦和電腦有著相當不同的運作,除了仔細審視資訊並保持中立,其實無論是個人情緒、認知落差,也都影響著人們的判斷,是不是很有趣呢?如果你覺得我們寫得不錯請按下方的拍拍手👏🏻,最多可拍50下!如果你很喜歡我們的分享,請按下左側或上方的Follow鍵,追蹤我們!感謝支持,你的鼓勵就是我們分享的動力💪🏻Morefromthebudusu讓你不讀書也能漲知識,讓你不讀書也能跟上大家的話題。

地球在轉動、太陽東昇西落、一成不變的日子,小小上班族也有話要說。

在這裡分享一點生活、分享一點心情、分享我們的閱讀手札。

一起來(不)讀書吧!ReadmorefromthebudusuAboutHelpTermsPrivacyGettheMediumappGetstartedYiweiChang67FollowersHi!I’madesignerwithahugeinterestinculturalanthropology.🤓Masterofserialsneezing✌FollowHelpStatusWritersBlogCareersPrivacyTermsAboutKnowabl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