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11】臺灣島史——另一種看待台灣歷史的角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然而,在近二十年本土化思潮的衝擊下,歷史學家開始反思,而將「台灣島」作為主體,重新架構台灣史觀,將研究的主體由特定族群轉為土地——凡是在這塊土地上 ...
第11期:臺灣足跡-自然與人文溯源
2014年06月26日2017年03月31日
CASEPRESS
0Comment
第八講.特稿
■繼劉益昌老師在第七講中介紹了臺灣原住民的面貌後,詹素娟老師在最終講,帶領聽眾一窺臺灣歷史全貌中的複雜糾葛,藉由探索歷史,看見臺灣的未來。
康熙五十八年(1719)《鳳山縣志》「康熙鳳志山後圖」
撰文|李宛儒
要瞭解台灣史,可以從許多不同的史觀切入。
漢人史觀,使我們以「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詞語吟唱美麗島這首歌;若只用文獻作為歷史理解與探索的根據,才會有「台灣人四百年史」之說。
這些我們熟悉的漢人開發史、文獻歷史、中華民國史等史觀,都只是認識台灣史的方式之一。
在這場演講中,詹素娟老師介紹了另一種研究台灣史的概念——臺灣島史。
臺灣島史的概念是在二十多年前由曹永和院士提出,對台灣史的研究影響深遠。
曹永和老師成長於士林,在二二八事件後進入台大圖書館工作,開始自修,其奠定學術地位的關鍵著作《臺灣早期歷史研究》,是台灣史研究者必讀的經典。
傳統的台灣史視角,是將臺灣置於漢人移動的脈絡下進行;因此,這本書的主要觀點是以漢人開發台灣的過程為核心。
然而,在近二十年本土化思潮的衝擊下,歷史學家開始反思,而將「台灣島」作為主體,重新架構台灣史觀,將研究的主體由特定族群轉為土地——凡是在這塊土地上活動過的人群,都是台灣史研究的關懷對象。
在以人範史的思惟脈絡下,只在歷代外來者進入臺灣後,歷史才開始;而在這個時間點前的歷史,通常會被該政權做某種程度的汙名化。
相對的,以土地為立足點的「臺灣島史」,則指出所有在台灣進進出出過的人群,都是這塊土地的一部份,不必特別去排除或凸顯哪一群人,這正是臺灣島史的核心價值。
一島的多島區分
台灣的歷史深受地理地形影響,最明顯的便是「前山」與「後山」的區隔。
我們如今理所當然地認為台灣就是一個完整的島嶼,事實上放在歷史脈絡中,這樣一張島嶼的地圖要在十九世紀末葉之後才形成。
在康熙輿圖及乾隆年間所畫的台灣地圖中,西部的平原、河流被清楚地呈現出來,東半部只是崇山峻嶺的背景。
這些地圖描畫著紅、藍色的土牛線,表示當時的番界;換句話說,清代雖將整個島嶼台灣都視為帝國版圖,其實番界內才是統治權能達到的地方。
而番界並非僵硬的界限,會伴隨漢人的拓墾進度而移動;因此,地圖上會看到不同時期的番界,代表漢人在台開墾的腳步。
這條將台灣分隔為東西兩半的界線始終沒有消失,直到日治時期,透過大規模的土地調查、林野調查,東半部的平原地區終於劃為普通行政區,然而島嶼的中央山地,則限縮成一塊日治時代稱為「蕃地」的特殊區域,作為原住民的活動領域。
土牛不僅是地圖上的虛擬界線,而是藉由土堆、濠溝、碑牌、溪流、自然地形,在地表上實際地將台灣一分為二。
台灣的人文歷史,東西兩部的原住民、土地拓墾與社會發展,在這樣的區隔下,有了很不同的方向。
除了東、西的區分外,台灣史研究也常切割出一些有意義的空間,進行次級地域的探討。
因為地理地形的差異,使得無論是原住民聚落分佈、漢人拓墾進度等等,在每個區域都各自有擁有顯著的特色。
詹素娟老師在演講中用了幾幅區域地圖來介紹這樣的概念——比如宜蘭平原是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地理空間,沙丘帶讓平原的溪流無法順利入海,而在平原縱橫匯集,形成了低濕的地形,這樣的空間影響了噶瑪蘭村社的分佈。
而十九世紀初入蘭的漢人,就從平原的噶瑪蘭村社與山地泰雅族之間的空白地帶切入,再慢慢往原住民的村落前進。
隱藏在漢人框架下的多樣性
台灣的漢籍移民大多來自福建、廣東兩省,並在台灣形成福佬、客家兩個方言群。
方言群與省籍並非絕對的區隔,福、廣內部的方言群有各種程度的區域分佈,對此大家都不陌生。
除此之外,台灣的「漢人」其實有超過想像的複雜背景,詹素娟老師在此與我們分享了幾個有趣的故事。
我們熟知藍廷珍、藍鼎元在臺灣歷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長期以來也從未有人懷疑過藍氏的漢人身分。
然而,在人類學者王崧興先生的考察中發現,藍姓其實是少數民族——畬族的姓氏。
畲族主要分佈在贛粵閩交會的地區,這裡正是客家形成的核心區域,客家習俗有不少是受到畲族文化的影響。
而鹿港、雲林的丁姓族人,在其原鄉的考察中被發現是阿拉伯人的後代,此與阿拉伯人始於唐、昌盛於宋元時代的泉州大港留下的穆斯林遺跡有所關聯……。
換句話說,當我們談到台灣的移民時,可千萬不能就輕易以為漢民都是「純漢」、就是「炎黃子孫」,其實未必如此。
歷史記憶交織揭露族群糾葛
歷史學家的研究,使我們能能從許多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甚至當代地景,發現這塊島嶼留下的多樣族群痕跡;更有趣的是,他們的故事互相交纏,至今仍存留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在臺北板橋的土地公廟中,我們竟能發現平埔族武朥灣社留下的「歷代祖先神位牌」;從舊照片認識士林芝山岩公園的歷史進程時,可以看見不同時期人們留下的痕跡,日本與漢民族之間的歷史記憶衝突;歷史學家研究日本統治結束發生的三叉山事件,發現罹難的二十六人中,竟包含了高達八個族群身份,其中多數是原住民族。
臺灣族群的混雜、以及不同地區發展面向的差異,在這些故事中可見一斑。
詹素娟老師在演講中多次凸顯了臺灣歷史的多樣性,作為當代社會的在地居民,我們可以藉由歷史記憶,來作什麼樣的意識調整?這是我們在瞭解了這些有趣的故事之後,應去做的思考。
--
本文整理自:103/6/14由詹素娟老師在臺大應力所國際演講廳所主講之「人與時空的對話-臺灣歷史多樣性」的演講內容>>現場全程影音
責任編輯:KerinaHuang
(Visited2,205times,1visitstoday)
views
←【心理分析】進擊的情人:臉書上的「翻牆」與嫉妒
【發明小故事】22歲的霍爾用電解方法提煉出鋁→
發佈留言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留言顯示名稱*
電子郵件地址*
個人網站網址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Anti-SpamQuiz:Whichiswarmer,iceorsteam?
找不到文章?
好書推薦
《心靈黑洞:意識的奧祕》
《物理奇才奇事》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推薦
《破解動物忍術》
延伸文章資訊
- 1台湾岛史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岛史观,是由台湾历史学者曹永和,于1990年所提出的一个台湾史史观概念与史学理论。曹永和参考法国年鉴学派的观点,结合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形成整体性 ...
- 2臺灣島史二十年後的再思考:紀念曹永和老師 - 想想論壇
「臺灣島史」的提議在八0年代台灣民主化以來的歷史情境中,是同時代對於臺灣史作為學院歷史學知識的構想與期待之一。作為台灣民主化歷史過程中成立的「 ...
- 3第一單元 台灣史的史觀問題
第一單元 台灣史的史觀問題. 台灣史研究的歷程:受政治影響極大; 日治時期: ... 族群、文化、鄭成功、民主國; 1986中研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史語、近史、民族、三 ...
- 4朱駿觀點:「同心圓『史觀』」是台灣史學界的恥辱柱 - 風傳媒
108新課綱正式啟用,蔡英文為了宣揚台獨理念,採用所謂的「同心圓」史觀,108新課綱成為宣揚此理念的尖兵,歷史課本充滿「台灣地位未定論」等民進黨的 ...
- 5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新版) - 博客來
書名: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新版),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3444572,頁數:448,出版社:麥田,作者:陳芳明,出版日期:2017/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