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 - 華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逆反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

青少年中常會發現個別人"不受教"、"不聽話",常與教育者"頂牛"、" ... 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

青少年中常會發現個別人"不受教"、"不聽話",常與教育者"頂牛"、"對著幹"。

這種與常理背道而馳,以反常的心理狀態來顯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為,往往來自于"逆反心理"。

中文名稱逆反心理性質一種心理結果行為支持一種行動採取相反的行動出處《趣味心理學》提出者普拉圖諾夫誘發因素強烈的好奇心等概念簡介逆反心理表示這樣的一種心理結果,即支持採取一種行動,結果卻說服對方採取相反的行動。

前蘇聯心理學家普拉圖諾夫在《趣味心理學》一書的前言中。

特意提醒讀者請勿先閱讀第八章第五節的故事。

大多數讀者卻採取了與告誡相反的態度,首先翻看了第八章的內容。

這就叫心理的逆反現象。

《趣味心理學》一書本詞由來"逆反心理"一詞,最早是山東李春波在1986年撰文提出的,文章題目是《人們對思想政治工作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該文最初發表在1986年4月8日山東省委宣傳部內部半月刊《宣傳通訊》第7期上;同年山東省社會科學院《學習月刊》全文轉載,山東人民廣播電台全文廣播,紅旗雜志社內部刊物《理論交流》摘要轉載。

當時,詞典中沒有"逆反心理"這個詞條,直到1997年的《現代漢語詞典》修訂版才僅有"逆反"這個詞條,但仍沒有"逆反心理"這個詞條。

李春波的文章在當時對"逆反心理"所作的定義是--逆反心理,或稱逆向心理,是人們在受過去某種事物的刺激所積累起來的經驗的影響下,對某種事物產生的一種否定性的心理趨勢和行為傾向。

誘發因素逆反心理並不是什麽不可思議的東西。

一般地說在以下三種情況下,容易誘出逆反心理:1.強烈的好奇心當某事物被禁止時,最容易引起人們的求知欲。

尤其是在隻作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釋的情況下,濃厚的神秘色彩極易引起。

2.企圖示新立異青年處于性格形成和尋找自我的時期,通過否定權威和標新立異可以在心理求得自我肯定的滿足感。

青年人與社會的認同不僅是簡單地採取適應社會規範的途徑,而且還希望社會承認他的價值和地位,從而獲得與社會之間的認同。

因此他往往表現得偏執,好表現自己,有意採取與其他人不同的態度和行為,以引起別人的註意。

3.特異生活經歷比如,有的人多次失戀,便認為人世間沒有真正的愛情;有的人一向循規蹈矩、與世無爭,而偶然有一次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冤枉,以至于性情大異,變得粗暴、多疑、怪僻。

這種在特定條件下,其言行與當事人的主觀願望相反,產生了與常態性質相反的逆向反應,是逆反心理的典型表現。

一旦這種心態構成了心理定勢,就會對人的性格產生極大的影響,經常性地左右他的一舉一動,成為他言行舉止的一個基本特征。

特點表現逆反心理是一種單值、單向、單元、固執偏激的思維習慣,它使人無法客觀地、準確地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而採取錯誤的方法和途徑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逆反心理經常地、反復地呈現,就構成一種狹隘的心理定勢,無論何時何地都與常理背道而馳。

表現形式上與富有創造性的行為頗有類似之處,因此某些逆反傾向嚴重的青年也常對此津津樂道,或在心理上為自己的怪異行徑尋求"科學"的根據。

然而,逆反心理在本質上與創造性的個人貭素有著根本區別,它往往是孤陋寡聞、妄自尊大、偏激和頭腦簡單的產物。

克服方法可以通過兩條途徑來克服逆反心理:1.認識提高文化貭素、廣聞博見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根本道理。

一個對生活有著廣博知識的人,憑直覺就能認識到逆反心理的荒謬之處,從而採用一種更科學、更寬容的思維方式。

廣聞博見能使我們避免固執和偏激,而逆反心理則使我們在最終認識真理之前走了許多彎路,當我們醒悟過來時往往太遲了。

2.想象逆反心理之所以大行其道,往往是利用了人們缺乏對多渠道解決問題的想象力。

解決一個實際問題用一個辦法就已足夠,但在問題未解決之前卻存在著幾乎是無限的可能性。

如果我們的思想一旦被逆反心理控製住,那麽我們的視野就會變得狹隘、短視和顯得愚蠢。

它使我們無法進行正確的思維和判斷,讓思想僅僅是在"對著幹"的軌道上盲目滑行。

當我們冷靜地進行分析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所強烈反對的意見固然並不一定就是真理,但"對著幹"起碼也使我們的思維同對方同樣的狹隘。

因此,對總是懷有逆反心理的人來說,努力培養起自己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我們開闊思路,從偏執的習慣中超脫出來。

寬容的思想方式和想象力是可以通過自我不斷的思維訓練來獲得,它能激發出我們的創造力。

逆反心理是一種近乎病態的心理狀態,如果你想有所作為,就必須經常性地進行這種自我訓練。

易發人群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比如,在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中,湯姆被姨媽處罰刷牆,被其他小伙伴看到,湯姆裝作刷牆是一種特權,不讓別人插手,結果成功地使他人不僅替他刷牆,還向他交小玩具。

湯姆索亞歷險記一書少年逆反表現形式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長過程的不同階段都可能發生,且有多種表現。

如對正面宣傳作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對先進人物、榜樣無端懷疑,甚至根本否定;對不良傾向持認同情感,大喝其彩;對思想教育及規則遵紀的消極、抵製、蔑視對抗等等。

形成機製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動過程的結果。

其心理機製的過程是:首先,是教育的內容及相關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註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觸並理解教育的內容(信息),並將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觀點和態度與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包括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知識修養)和態度觀念加以比較;最後,經過比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製的態度反應。

如果受教育者經過比較分析之後,確認與原有的認知相悖就產生抵製,進而產生逆反心理。

可見,逆反心理的實質是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是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穩定的逆向心理傾向。

原因表現產生這種逆反心理的原因表現在兩個方面:主觀上,是青少年正處于"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

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

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就對任何事物傾向于持批判態度。

正是由于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無視自己的獨立存在,才產生了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對立的情感。

相關書籍《青少年發展心理學》客觀方面,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點的不適當,往往也會導致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有三種:一是好奇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藝作品,越是受批評,人們越是想看,想方設法要弄到手,一睹為快。

這些都是由于好奇心的緣故。

二是對立情緒,任憑你"苦口婆心",千言萬語,他卻無動于衷,認為你是虛情假意,吹毛求疵。

三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對于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越想接觸;越是不讓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

這是人們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較差,這種欲求也更強烈。

家長應從以上三個方面著手。

如何緩解孩子的逆反心理當孩子進入到青春期,他們由兒童向成年人過渡,開始有了自我的意識,對于父母強加給他的意願,就開始出現了逆反心理,而每當這個時候,就是父母對如何教育青春期孩子最為頭疼的時候,既然對于孩子的這些逆反心理,隻要父母註意到以下幾點,完全是可以緩解的。

下面問渠心理網就來為家長如何緩解孩子的逆反心理,提出以下幾個方法:1.尊重孩子當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是最需要得到他人認同與他人尊重的時期。

當孩子對你的意願表現出逆反時,家長不要急著去進行鎮壓,而要想一想,他們為什麽會反抗。

同時你可以向他表示:"我尊重你的看法",或"你盡量舉例說明",這樣你就贏了一大半,你千萬不要說:"你所說的是兩碼子事,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

"或者"你的觀點微不足道,這是不對的"。

千萬不要去忽略孩子的意見!不要過度表現出對事情了若指掌或經驗老道的樣子,對孩子的反對意見,表現出不在乎或不重視,這會激怒孩子。

應該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意見,尤其是將內心的感覺表達出來,然後給予完全的重視和關心。

讓別人覺得他的反對意見是很獨特的見解,讓他們知道他們的確與眾不同。

2.註意語言說話時註意語氣、語調與用詞。

盡量避免使用命令的辭令,青春期的孩子不喜歡被命令、被駕馭、被強迫或被規定做任何事。

有些字像"應該"、"必須"、"務必"、"一定"等,都是激起反抗情緒的禍源,命令會引起抗拒的心理。

相反,應該以征求同意的方式。

盡量使用"我們",而不要使用"你"或"你們"。

千萬不要硬碰硬,你最好說出你的道理、想法、觀念、意見、理想和問題。

盡量避免使用那些容易引起磨擦的文字,造成不愉快的關系。

3.委婉的糾正孩子的錯誤當孩子出現錯誤時,不要過份的指責與強調,應該委婉的提出。

如果你毫不留情地揪出他們的錯誤,就等于激起他們反對你。

事實上,所有的人際關系中都如此。

奇怪的是,絕大多數人卻都喜歡這麽做。

他們總是喜歡糾正孩子,指出孩子的錯誤,對于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去吹毛求疵,潑孩子冷水,通過這些來證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與價值,希望讓孩子繼續依賴自己,卻不明白,越這樣做,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強。

4.學會聆聽當問題出現時,家長可以先提出問題,然後註意聆聽孩子的想法。

到目前為止,緩和反抗情緒最有價值的方法,就是提出問題,並註意聆聽,而這兩者都需要耐心。

當你聽到孩子的反對意見時,要故作鎮定狀,並表現出聽得津津有味的模樣,這確實不容易。

大多數情況下父母都會迫不及待地予以辯駁,而且大多數人也都認為,他們必須舉出事實"糾正別人",以及給這個持反對意見的人"洗洗腦"。

但是,應當暫時控製住這股沖動,再想想為什麽別人會反對。

一般來講,這也不過是做一項決定前的一種過程而已。

如果一個人說:"等一下,讓我再想一想。

你要求我改變,做我從來沒做過的事,我不能這麽爽快答應你。

"這非常合情合理,所以拖延一點時間是必然的。

因此,提出問題和耐心的傾聽,就是給予別人必要的喘息時間,以便解除反抗的情緒。

如果家長學會了上面四種方法,那麽,你與孩子不再是敵人,而是朋友。

當然,在這裏,家長自己的心態改變是非常重要的,家長要明白,孩子已經不再是一個兒童,他是一個成年人,他有了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維方式,他已經知道如何去看待問題與思考這個世界與社會。

他不再是一個什麽都需要依賴父母的兒童,而是一個有著獨立個體與獨立人格的成年人。

如何克服逆反心理需要克服呢?其實這個問題是不用回答的,非常有必要進行心理輔導的。

可以這樣講,心理咨詢師工作過程中,很多情況下處理的問題均是應對求助者的逆反心理困惑。

逆反是一個程度副詞,如果出現逆反的狀態,也就意味著和社會氛圍非常的不協調。

可能有的時候是很難以融入到社會之中的,那麽這種心理問題是需要很好的進行處理和解決的。

因為社會的環境和個人的生活狀態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此過程之中是否需要了解自己的內心狀態和社會的生活狀態影響,這才是最重要的考量方面。

而逆反心理其本身也會對于人內心的影響產生深遠的作用。

而個人是很難通過自己的努力而解決相應的問題。

所以務必需要有專業的人士對其進行分析和處理,這就是心理咨詢師的道德職業要求。

2013年起克服逆反心理的主要方法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提升自己的素養,開闊自己的眼界和閱歷。

這樣能夠從深層次去解決。

其次是需要不同的心理興趣,轉移自己的註意力。

進而能夠徹底的改變生活中的逆反心理沖突。

逆反心理作為一種心理的狀態,其產生是有著時間長度限製的,所以在此過程之中著急是不解決問題的,而認為逆反心理不是問題,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不要讓其影響自己的心理狀態,同時也需要及早發現,及早去找心理咨詢師尋求幫助,進而解決心理的困惑。

(1)要相互理解。

學著從積極的意義上去理解長輩的行為,大多數時候長輩的啰嗦和批評都是善意的,都是出于對你的關心。

老師、父母也是凡人,也會認識、犯錯誤、誤解人,隻要抱著寬容的態度去理解他們,可以減少因為逆反心理產生的沖動。

(2)要學會合理的溝通方法。

俗話說"有理走遍天下"是金子總會發光,不能得理不讓人,過分逞強,盲目對抗,這隻能使事情變的越來越難處理。

合理的溝通方式是有助于帶來交往的雙贏。

(3)克服偏見的不良影響。

先入為主的印象一旦產生,方方面面都要受到暗示和影響。

如果發現自己經常性有無名火氣,就要冷靜下來想想看,是否偏見在作怪,不要無端變成偏見的犧牲品。

(4)要學會寬容和適應。

在改變環境和改變自己中,選擇後者往往更容易完成。

所以要經常提醒自己,遇事要盡力克製自己,突顯自己的個性並非是通過與他人的對抗來實現的。

父母管教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一方面是由于生理的變化而引起心理上的變化所產生的,另一方面是由于父母的管教方式所引起的。

但為什麽父母的一些管教方式會引起青少年孩子的反感呢?這還需要從社會文化的變遷來作一番理性的思考。

蔑視父母權威社會文化的變遷,使父母在文化知識的佔有上不再是孩子心目中的絕對權威。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家長是家庭中非常有尊嚴的,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威。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為子綱"等傳統觀念在長期的演化中,已積淀成為了人們的一種心理文化定勢。

但是在現代社會裏,父母的權威已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而動搖。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父母已不再是孩子最主要的知識傳遞者。

隨著科技和現代媒介的發展,這代年青人獲得知識、信息的途徑明顯增多,眼界也開闊多了。

特別是青少年對電腦及網路技術的掌握,就更使成人在青少年世界中的權威地位得到削弱,爭奪控製權與擺脫控製將是兩代人矛盾的焦點。

(2)青少年在接受新事物的意識與能力方面往往比他們的父母強。

年青人接受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快,且能即學即用,少有顧慮;而父母們不僅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有些已落後了社會的發展,而且他們在接受新思想、新觀念上也往往比青少年慢半拍。

(3)家庭中多種文化"傳喻"方式並存。

我們的祖父母在年青時代所學到的東西可以夠用一輩子的;我們的父母在年青時所學到的東西可能夠用半輩子的,而我們這一代,年青時所學到的東西隻夠用1/4或1/3輩子的。

所以,有些社會學家說我們正在進入成人與青少年相互學習的"並喻文化"時代,家庭中單一的後代人必須向老年人學習才能生存的"前喻文化"模式已不復存在。

並且,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文化的"後喻文化"模式也已屢屢發生。

"並喻文化"與"後喻文化"知識傳遞模式的存在也削弱了父母的權威地位。

認知差異社會文化的變遷,帶來兩代人之間價值觀上更加明顯的差異;文化失調乃至社會行為標準在某些方面的失範帶來觀念、態度與規範之沖突。

在多變的社會中,今日的父母一方面受到傳統文化較深的影響,難免在處理親子關系上有意無意地執行著舊有的價值標準;但另一方面又無法避免現有社會四面八方的沖擊,其本身的觀念也往往出現不連續的甚至矛盾的紛歧。

而現代的孩子因較少或不受歷史包袱的影響,面對現實社會,大多有更為實際的看法。

代際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在目前最為突出。

況且,在科技瞬息萬變,社會結構與功能不斷變遷,未來很難預測的年代裏;在一切都是多元的、多重標準,一切都處于快節奏變革的年代裏,青少年是很難建造起自己的信念,對未來也難以預測,不知何以自處,也很難判別什麽才是值得信賴的。

而對此,父母也往往是同樣的迷茫,更毋用說能對青少年進行有說服力的指導了。

同齡人影響增強核心家庭與青少年亞文化的出現,使青少年的社會化更多的受同輩群體的影響。

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孩子的社會化有三條線:一是縱向親子間的影響,二是斜向兄弟姊妹間的影響,三是橫向同輩伙伴的影響;而在核心家庭中,缺少了兄弟姊妹這條斜向線的影響,使得獨生子女的孩子在家庭中相對較少有情感上的支持,而相對較早地有精神上的獨立,而這種精神上的獨立使兒童多方尋求擺脫父母的影響。

逆反心理隨著同輩群體的出現,乃至青少年亞文化的形成,青少年就更多地向同輩群體或組織中尋求情感上的認同與支撐,發展自己的獨立性。

當然,我們不排除其中有些青少年一方面試著強迫自己接受父母的思想意念,另一方面又企求尊重同輩群體或組織中的規範,希望為同伴所接納。

但是兩者兼顧,雖用心良苦,效果卻往往不佳。

而大多數努力的結果是寧願受父母的不理解,也不願意受同伴的冷眼、冷言乃至排斥的待遇,因為被同伴看不起與孤立的滋味是難受的。

角色與期待沖突社會文化的變遷使得親子之間的角色扮演與角色期待之間發生沖突。

對孩子而言,他們受到各種電視、電影、網路文化以及大眾輿論的影響,因而對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有自己理想的標準:是引導而不苛求;愛護而不幹涉;樂于提供必要的幫助;及時的規勸其可能的過失;尊重他們的興趣與抉擇;接納他們的同學及友伴;以最大的興趣參與他們的遊戲與活動;以子女心意為主;以公平合理的態度對待子女;隨時註意聆聽子女的心聲等。

他們更希望自己的父母應該避免:不公平的處罰,不該有的挑剔責難,過多的保護;令人心煩的叮囑,老是認為自己孩子還小;小有差錯,就嘮叨不已;小有成就就到處吹噓;從不平心靜氣的傾聽孩子的心聲;永遠帶著懷疑與仇視的心裏對待孩子的朋友;一天到晚抱怨家事太多、孩子不懂事,總是喜歡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說人家孩子如何的好等等。

對于父母來說,他們心目中的子女角色是:知書達禮,行為合符社會規範;勤勉好學,力學上進;希望孩子能繼承自己的衣缽或光耀門楣.有時,父母更是把自己過去未曾實現的理想化作對孩子角色的期望,如一定要上大學,或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社會文化的變遷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親子關系不諧乃至沖突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

因此我們必須對過去已形成的認識和做法加以反思,對當前社會文化的變遷加以審視,對新的轉折期的親子關系進行思考。

我們不妨改變一個考慮問題的角度和思維方式,站在青少年成長的立場、社會化過程的要求和人類社會進步的高度看,既看到青春期青少年心理發展及行為上的不足,更要看到他們的進步與主流以及發展方向,以積極的因素克服消極的因素,改善、和諧親子關系,促進青少年孩子的健康成長。

正確對待現象剛剛念國中的孩子,顯著的特點是:"變"。

生理上在變,孩子開始發育了;心理上也在變,家長會發現不知從什麽時候起,孩子不聽話了,甚至還可能與家長"對著幹"。

你要東,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東,這種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逆反心理"。

這個時期,心理學上稱之為"心理斷乳"期。

發生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如何產生的從國小進入中學對孩子是一個飛躍。

他們認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獨立活動的願望變得越來越強烈,他們一方面想擺脫父母,自作主張;另一方面又必須依賴家庭。

這個時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經驗,不完全恰當地理解自尊,強烈要求別人把他們看作是成人。

如果這時家長還把他們當小孩來看待,無微不至的"關懷",口啰啰嗦嗦地"叮嚀",他就會厭煩,就會覺得傷害了其自尊心,就會產生反抗的心理,就會萌發對立的情緒。

如果父母在同伴和異性面前管教他們,那麽,他們的"逆反心理"會更強烈。

難怪此時,許多家長常抱怨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整天不想回家,不願與家長說心裏話,交換想法,做事比較任性。

而許多孩子卻說,父母一天到晚嘮嘮叨叨,煩死人了!規定這不許,那不準,真討厭!顯然,家長和子女在"對著幹"。

國中的孩子,隨著接觸範圍的擴大,知識面的增加,內心世界豐富了,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有時與父母的價值觀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對,得不到父母的理解。

于是就在同齡孩子中尋找共鳴,父母也就變得不那麽親近了,此時,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這種心理、生理變化,一味簡單、生硬地管教,就會迫使子女產生反抗情緒和行為。

這個時期的孩子,盡管自我意識發展了,但自我控製能力還差,常會無意識地違反紀律。

逆反心理他們喜歡與人爭論,但常論據不足;喜歡懷疑,卻又缺乏科學依據;喜歡發現見解,但又判斷不準;喜歡批評別人,卻又容易片面。

家長知道了"心理斷乳"期孩子惱廡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兩種心理狀態: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財產,對子女具有絕對權威;二是父母將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現,希望子女能實現自己想實現,但沒有實現的理想。

因此,父母的理想,把自己的生活經驗灌輸給孩子,企圖讓孩子按父母的構想去生活。

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獨立。

于是矛盾必然產生,反抗行為在所難免。

反抗形式多種多樣,有的不與父母交談,有的與父母陽奉陰違,有的離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建議為此,家長光滿足于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夠的,家長必須學點心理學知識,尤其是關心少年兒童的心理學。

隻有這樣,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積極地教育孩子。

實質"心理斷乳"期是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轉折時期。

從整體上講,"心理斷乳"期的各種心理現象,反映了少年兒童心理上的進步。

從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現獨立意向,這是重大的變化。

當父母的要珍視子女的這一時期,正確看待這一時期,採取歡迎的態度。

為此,對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極面,家長應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循循善誘,進行教育。

家長更應看到逆反心理的積極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現的好奇心,是一種渴求認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動力。

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異和思辨的特點,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創造的源泉,家長應留心註意,因勢利導,促其成材。

教育(1)家長要看到孩子的成長,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與他們建立一種親密的平等的朋友關系,並允許孩子也能參與家庭的管理。

(2)家長要相信孩子有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盡可能支持他們,在其遇到困難、失敗時,應鼓勵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揚。

(3)家長要有勇氣向孩子請教,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過失。

子女應理解父母。

父母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他們大都視子女的幸福為自己的生命。

他們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經驗的總結,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作為子女應經常向父母談談自己的思想和活動內容。

當自己的選擇與父母的願望相違時,要通過商量來解決,要擺出事實,來證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理論分析背景以往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探討與研究一般都是從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點與父母的教養方式兩個方面進行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揭示了青少年逆反心理產生的生理、心理以及教育上的原因。

但是,在當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說,主要是由于社會文化的變遷而引起的,即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

本文擬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作一番探討。

心理"半大小子,氣死老子""崽大爺難做",日常生活中家長的這些抱怨說的就是孩子的逆反心理現象。

一般認為,逆反心理是人們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或滿足自身某方面的需要,而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

逆反心理從小就有,人人都有,隻是在孩子的青少年時期顯得更為突出。

人們感到,這一時期的孩子比其他任何時候都難管教,與父母成人間的對立情緒比任何時候都突出。

逆反心理具體說來,青少年孩子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不喜歡父母過多的照顧管理或幹預;而要自己獨立去實踐,特別討厭大人對他的再三囑咐和重復要求。

(2)在許多事情的處理上,不大願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決定。

(3)對于父母的話不再是言聽計從,百依百順;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張,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

(4)對于傳統觀念,現成結論和權威往往不迷信盲從;而是持批判的態度。

一句話,他們反對成人再把自己當"小孩"來看待,要求以成人的身份出現。

一項調查表明,中學生中,獨生子女"希望別人把自己當大人看"的佔76.4%,非獨生子女佔78.2%;獨生子女評價自我"獨立性較強"的佔63.1%,非獨生子女佔66.3%。

因此,在許多父母眼裏,孩子上國小還好好的,一上國中就變了,特別不聽話,愛和大人鬥嘴;你叫他東,他偏要向西;出現"不受教""不聽話",常與家長"頂嘴""對著幹"的現象。

有時他們對社會、學校、家長所作的正面宣傳嗤之以鼻,作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對先進人物、榜樣無端懷疑、甚至根本上否定;對不良傾向持認同情感,大喝其彩;對父母的教誨、思想教育及紀律規則消極抵製,甚至蔑視對抗等等。

所有這些表現好像都有違常理,父母等長輩縱有不是也還不是為的孩子好,可為什麽偏偏要以反常的心態與行為來顯示自己清高與非凡呢?危害逆反的心理、行為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會導致青少年對人對事產生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對抗社會等病態性格,使之信念動搖、理想泯滅、意志衰退、工作消極、學習被動、生活萎靡等,進一步發展還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態心理轉化,從而走向極端在多數情況下,逆反心理導致的對父母的反抗,其結果都是懲罰了自己;這種結果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傷害。

防治對策防治必要逆反心理作為一種反常心理,雖然不同于變態心理,但已帶有變態心理的某些特征。

其後果是嚴重的,它會導致青少年出現對人對事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的病態性格,使之信念動搖、理想泯滅、意志衰退、工作消極、學習被動、生活萎蘼等。

逆反心理的深一步發展還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態心理轉化。

所以必須採取有效的對策來克服和防治其發生。

具體對策1、要重視復雜的社會因素對青少年心理影響。

青少年的心理活動,會受到社會經濟製度變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識形態發展,善惡、美醜、是非、榮辱等觀念更新方面的影響。

所以,要克服逆反心理,不能反青少年僅局限在學校這個小天地裏,而要讓他們置身社會,把對他們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養同社會政治生活、經濟文化活動以及社會道德風尚聯系起來,以提高他們心理上的適應能力,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不致迷失方向。

2、青少年要學會正確認識自己,努力升華自我。

這須提倡自我教育,就是要求青少年要學會把自己作為教育對象,經常思考自己,主動設計自己,並自覺能動地以實際行為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

3、要改善教育機製。

教育工作者要懂得心理學和教育學,要掌握好青少年心理發展不平衡性這個規律;不失時機地幫助青少年克服消極心理,使其心理健康發展。

教育工作者要努力與青少年建立充分信任的關系,要與他們交朋友,以誠相待,以身作則,杜絕出現"台上他講,台下講他"的情況發生。

教育者要愛護和尊重青少年的自尊心,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和場合,註意正面教育和引導,堅決反對以簡單、壓製和粗暴的形式對待青少年。

相關詞條禁果效應變態心理逃避心理叛逆期從眾心理賭徒謬論從眾效應安慰劑效應成人叛逆期雙曲貼現閉鎖心理厭學症黑暗效應近因效應儒佛爾定律心理斷乳期暈輪效應青少年心理健康多看效應大眾傳播費斯諾定理自我調控系統出醜效應霍桑效應瀑布心理效應旁觀者效應瓦倫達效應牢騷效應心理障礙口紅效應黑暗性格避雷針效應其它詞條304不鏽鋼LowLUCIUStracking農機聖戰騎士大阪燒嫡女賢妻字型設計尼克·范·埃克塞爾平分土地平安夜歌曲廣藏市場求伯君清水祖師濫竽充數騰龍鏡頭藍牙接收器金融機構陳菊逆反心理@華人百科逆反心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