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光中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辦洋務,主要在外交方面,極力與西方列強維繫友好合作的關係。

... 用人唯才:分析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皆為漢人,說明慈安、慈禧理事用人,不以八旗考量,確有「衛 ... 同光中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同光中興主要的部分是慈禧太后的變革,有識之士對於洋務運動的努力,使得逐漸沒弱的清王朝得以繼續苟延殘喘60年。

同光中興[1],又稱同治中興,是指清朝晚期同治、光緒年間,慈安、慈禧兩宮聽政期間(1862年至1894年)的一個中興階段。

適逢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講和,及太平天國被消滅(1864年),政治上出現了一個和諧時期,並開啟向西方學習的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

現代史學家芮瑪麗所著《同治中興》裡面對「中興」的定義如下: 不但一個王朝,而且一個文明看來已經崩潰了,但由於19世紀60年代的一些傑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們終於死裡求生,再延續了60年,這就是同治中興[2]。

目次 1措施 2影響 3不同觀點 4參考文獻 4.1引用 4.2來源 5研究書目 6參見 措施[編輯] 自然修補內部的政治秩序。

基於利益及傳統的儒家思想,部分儒生與農民在官僚帶領下,組織湘、淮團練,平定造成極大人口和經濟損失的同治回變、太平天國之亂和捻軍起義。

對內亂後的經濟調整。

降低農村賦稅,鼓勵耕作及發放糧種。

大興科舉,增加考試取錄名額以籠絡人才,防止類似洪秀全的落第儒生出現。

辦洋務,主要在外交方面,極力與西方列強維繫友好合作的關係。

影響[編輯] 中興之君主主要是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

她們在統治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位期間重用奕訢、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等中興的功臣,讓洋務運動順利推行。

中興之功臣主要是奕訢、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和胡林翼。

他們在平定內亂方面發揮了很大功用,同時亦成為了之後洋務運動的重要官員。

錢穆《國史大綱》有提:「曾氏同治元年五月七日日記,詳論洋務,謂:『欲求自強之道,總以修政事、求賢才為急務,以學作炸礮、學造輪舟等具為下手工夫云云。

』」 用人唯才:分析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皆為漢人,說明慈安、慈禧理事用人,不以八旗考量,確有「衛國保民」務實的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革新,必表現在「用人唯才」。

不同觀點[編輯] 此條目閱讀起來類似評論,需要清理。

請幫助改進這個條目以使其語氣中立,且符合維基百科的品質標準。

一種觀點認為「同光中興」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興,在甲午海戰的戰敗、馬關條約的簽訂後,時局較難再與中興一詞相匹配。

同光中興的局面直到甲午戰敗之前一度得到較多人的肯定,原因在於清廷的確在這一時期內連續取得成績。

1861年開始洋務運動,1864年完成鎮壓太平天國,1876年左宗棠西征新疆,至1880年曾紀澤奔赴沙俄談判完成收復伊犁,在這一時期內,政治較為清明,國內逐漸展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恢復,工業得到了發展,軍事實力有所增強,北洋海軍的崛起甚至一度令西方國家相信清廷有能力控制東亞海域。

但是隨著1895年甲午戰爭的失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以及與日本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得中興的局面戛然而止。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新浪读书:同光中兴.[2014-03-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7).  ^芮瑪麗:《同治中興》,p.7,p.18,1966. 來源[編輯]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ISBN962-201-987-0 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ISBN7-100-01766-1 研究書目[編輯] MaryC.Wright著,房德鄰等譯:《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參見[編輯] 中國主題 歷史主題 明治維新 中興 嘉道中衰 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辛酉政變、垂簾聽政 太平天國、捻軍、同治回亂 湘軍、淮軍、新軍、晚清軍事改革 洋務運動、清末新政 晚清七十年 閱論編清朝 歷史女真崛起 建州女真 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之戰 古勒山之戰 建造費阿拉 擊敗葉赫部 統一海西女真 攻滅哈達 攻滅輝發 攻滅烏拉 攻滅葉赫 征撫野人女真 後金建國 創製八旗 議政王大臣會議 立國戰事 明清戰爭 七大恨誓師 清兵入塞 清兵入關 洪承疇 多爾袞攝政 綠營 甲申國難 揚州十日 嘉定三屠 江陰慘殺 屠蜀 張獻忠被殺 清荷聯軍 反清復明 南明 李成棟反清 通海案 計丁授田 天聰新政 四大貝勒 代善 阿敏 莽古爾泰 皇太極 三王歸順 孔有德 尚可喜 耿仲明 清軍入侵朝鮮 丁卯戰爭 丙子戰爭 征服察哈爾 蒙古衙門 編設盟旗 清初 清初六大弊政 圈地令 剃髮令 投充法 逃人法 柳條邊 屠城 湖廣填四川 大清律例 首崇滿洲 滿城 皇商 遷界令 庚寅之劫 函可案 南北黨爭 丁酉科場案 哭廟案 江南奏銷案 丁未漂人事件 中期 康雍乾盛世 四大臣輔政 索尼 遏必隆 鰲拜 蘇克薩哈 康熙曆獄 雅克薩戰役 《尼布楚條約》 俄羅斯館 文字獄 莊廷鑨明史案 南山案 三藩之亂 吳周 南書房 佔領台灣 遷界禁海 澎湖海戰 多倫諾爾會盟 烏蘭布通之戰 昭莫多之戰 喀爾喀蒙古 康熙帝南巡 編製《康熙字典》 字貫案 中國禮儀之爭 清中期禁教 《弟子規》出書 九子奪嫡 朱一貴事件 世宗改制 駐藏大臣 羅卜藏丹津之亂 藏區分治 改土歸流 《恰克圖界約》 火耗歸公 軍機處 攤丁入地 官紳一體當差納糧 密摺制度 骨宗事件 水沙連之役 大甲西社抗清事件 古州苗亂 八旗生計 漢軍出旗 大小金川之役 大金川之戰# 第二次金川之戰# 珠爾默特那木札勒之亂 乾隆帝南巡 準噶爾之役# 準噶爾入藏 和通泊之戰 光顯寺之戰 阿睦爾撒納之亂# 鎖國政策 一口通商 大小和卓之亂# 庫車之戰 葉爾羌之戰 通古思魯克之戰 呼爾璊大捷 和闐之戰 霍斯庫魯克之戰 阿爾楚爾之戰 伊西洱庫爾淖爾之戰 清緬戰爭# 編纂《四庫全書》 撤驛之變 甘肅冒賑案 蘇四十三起義 林爽文起義# 天地會 篤嘉莊之戰 清軍入越戰爭# 廓爾喀侵藏戰爭# 《西藏善後章程》 《欽定藏內善後章程》 十全武功# 議罪銀 英使禮節爭議 嘉慶苗亂 川楚教亂 白蓮教 陳德行刺嘉慶案 孜牙墩事件 癸酉之變 天理教 嘉慶兵部大印丟失案 張格爾之亂 嘉道中衰 律勞卑事件 1840年代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穿鼻之戰 虎門銷煙 《穿鼻草約》 第一次定海之戰 第二次定海之戰 鎮海之戰 乍浦之戰 吳淞戰役 鎮江之戰 不平等條約 《廣州和約》 《江寧條約》 《中美望廈條約》 五口通商 《虎門條約》 西藏森巴戰爭 七和卓之亂 1850年代 太平天國 之亂 天京之變 捻軍 廣東洪兵起義 小刀會起義(天地會) 團練武裝 淮軍 湘軍 楚軍 苗民起義 大成國(天地會) 廓藏戰爭 塔城貿易圈事件 戶部寶鈔案 戊午科場案 雲南回變 潘泰人 《璦琿條約》 英法聯軍 廣西教案 亞羅號事件 廣州城戰役 大沽口戰役 火燒圓明園 《天津條約》 《北京條約》 1860年代 辛酉政變 顧命八大臣 兩宮聽政 慈禧太后專政 同光中興 陝甘回變 聖山砍竹事件 血洗秦家灘 左宗棠入陝 東干族 回變(陝甘、新疆、雲南) 馬家軍 洋務運動 樟腦戰爭 1870年代 刺馬案 天津教案 中國留美幼童 《申報》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 左宗棠收復新疆 伊犁危機 1880年代 胡雪巖錢莊擠兌倒閉 新疆置省 新式海軍 北洋水師 中法戰爭 交趾支那遠征 《中法新約》 臺灣建省 長崎事件 丁戊奇荒(旱災饑荒) 1890年代 甲午戰爭 《馬關條約》 三國干涉還遼 《中俄密約》 通商銀行 乙未割讓台灣 臺灣民主國 興中會 乙未廣州起義 新軍 定武軍 列強瓜分中國 門戶開放政策 戊戌變法 公車上書 曹州教案 《萬國公報》 保國會 《明定國是詔》 百日維新 戊戌政變 戊戌六君子 保皇會 自立軍起義 1900年後 己亥建儲 庚子國變 八國聯軍 東南互保 庚子俄難 《辛丑條約》 庚子賠款 清末新政 廢科舉 五大臣出使 北洋新軍 交通銀行 立憲運動 資政院 諮議局 木龍年戰爭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 川軍入藏 巴塘事變 趙爾豐在康區改土歸流 中國同盟會(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合併) 黃花崗起義 日俄戰爭 光復會 丁未政潮 國會請願運動 皇族內閣 保路運動 戕官事件 辛亥革命 共進會 文學社 武昌起義 第一次驅漢事件 灤州兵變 外蒙古獨立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宗社黨 清帝退位 《清室優待條件》 專門史歷史·政治·軍事·外交·經濟·文化·科技·君主·區劃【說明:標「#」為十全武功】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朝→漢朝→三國→晉朝/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朝/遼金夏→元朝→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同光中兴&oldid=70698234」 分類:​中國歷代中興清朝歷史事件晚清歷史同治光緒慈禧太后洋務運動隱藏分類:​類似評論的條目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ČeštinaDeutschEnglishFrançaisBahasaIndonesiaItalianoNorskbokmålไทยУкраїнська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