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大本營- 龍崗閒話 - 遠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後面又說:「﹙諸葛﹚玄卒,亮與弟諸葛均躬耕於南陽……所居之地有一岡,名臥龍岡,因自號為『臥龍先生』。

」這裏出現了三個地名:一個是「隆中」,它來源於《三國志˙蜀書˙ ...   《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是一篇婉曲有致、情韻深長的千古妙文,具有強大的藝術魅力。

經過作品的層層渲染,諸葛亮隱居躬耕的地方也成了一塊令人嚮往的人間樂土。

那麼,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處呢?   在《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元直走馬薦諸葛」時,對劉備介紹道:「此間有一奇士,只在襄陽城外二十里隆中。

」後面又說:「﹙諸葛﹚玄卒,亮與弟諸葛均躬耕於南陽……所居之地有一岡,名臥龍岡,因自號為『臥龍先生』。

」這裏出現了三個地名:一個是「隆中」,它來源於《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另一個是「南陽」,它來源於諸葛亮的《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還有一個是「臥龍岡」,但它並非來源於史籍,而是由於諸葛亮被人稱為「臥龍」,後人便將其隱居之地的山岡叫作「臥龍岡」,這叫「山以人名」;《演義》說先有「臥龍岡」,然後諸葛亮自號「臥龍先生」,恰恰顛倒了因果關係。

看來,有歷史依據的地名只有兩個──「隆中」和「南陽」。

它們之間的關係,乃是大地名與小地名的關係:「南陽」係郡名,東漢時期是荊州的一個大郡,下轄三十七個縣,治所在宛縣﹙即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隆中」則是一個小地名﹙估計是鄉邑名﹚,行政上屬於南陽郡鄧縣管轄,而地理位置則在襄陽城西二十里﹙今湖北省襄樊市城西十三公里﹚。

事實上,《漢晉春秋》那句話,已經將二者的關係說得明明白白。

《演義》中徐庶說的前一句話,也明言諸葛亮隱居躬耕之地是「在襄陽城外二十里隆中」。

  然而,由於歷史地理的變遷和政區概念的變化,後代某些人將東漢時的南陽郡與元代以後的南陽府﹙治所也在今河南南陽﹚混為一談,將《出師表》中「躬耕於南陽」一語,坐實為諸葛亮躬耕於今天的南陽市,從而將原本清楚的諸葛亮的躬耕地弄得混淆不清,以致形成了「襄陽說」與「南陽說」兩說之爭。

《三國演義》的作者在敘述中也有些猶豫不決,在說了諸葛亮躬耕地「只在襄陽城外二十里隆中」之後,又來個「躬耕於南陽」,甚至把躬耕地與籍貫相混淆,讓諸葛亮自稱「吾乃南陽諸葛孔明也」﹙第五十二回﹚,造成一些不應有的錯誤,使得許多普通讀者感到模糊不清。

要解答這個問題,有兩個關鍵之處。

  第一:同一地方,古今名稱可能不同。

比如今天的河南南陽市,東漢時名叫宛縣;而東漢時的南陽郡,其轄區比今天的南陽市大得多。

反之,同一地名,其實際所指古今也可能不同。

比如三國時孫權所置的「武昌」,在今湖北鄂州;而唐代以後的「武昌」,則在今湖北武漢市。

遇到這類問題,應當查一下有關的工具書,不應主觀地把古今混為一談。

  第二:同一地方,古今的隸屬關係常常會有變化。

其實,只要認真理解《漢晉春秋》那句話,我們就可以明白:諸葛亮隱居躬耕之地在隆中,這本身是沒有疑問的。

只是隆中的行政隸屬關係古今有所不同:東漢時隸屬南陽郡鄧縣,其具體位置靠近襄陽;今天則隸屬湖北省襄樊市。

像這種隸屬關係發生變化的情況,在歷史上可謂數不勝數。

例如著名的漢中地區﹙古漢中郡﹚,東漢三國時均屬於益州;西晉建立後,分益州,置梁州,漢中改屬梁州;經過漫長的歷史變遷,今天的漢中隸屬陝西省。

若把四川略等於東漢三國的益州,這並無大錯;但如果說今天的漢中屬於四川,那就鬧笑話了。

同樣,今天一些省之間的若干毗鄰地區,兩千年來,其行政隸屬關係也屢有變化。

我們不應以今繩古,自我混淆。

  至於隆中行政上隸屬南陽郡鄧縣,卻靠近襄陽,那就更好理解了。

舉個例子:今天四川廣元市北部的某個村,行政上隸屬廣元市﹙1985年以前則隸屬綿陽地區﹚;但在地理位置上,它距廣元市區有六七十公里,距綿陽市區有二百幾十公里,而距陝西寧強縣只有二十公里。

我們既不能否定它的行政隸屬關係,也不能否定它離寧強更近的事實。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諸葛亮隱居躬耕之地,就在今天的湖北襄樊市城西十三公里的「古隆中」。

(本文選自《三國漫談》一書,將由遠流集結出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