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探究方法和資料來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量性探究旨在「描述」探究現象所出現的規律、形態、過程和條件,並「檢驗」這些在樣本出現的情況是否也在探究對象的母群出現。

將樣本的探究結果推論至探究目標母群,又稱「 ... 3.探究方法和資料來源 探究方法分量性、質性兩種。

前者依賴統計學工具來整理資料,後者則強調整全的歸納。

由於本課程的主要目的為介紹獨立專題探究的流程與基本元素,並非要全面 介紹各種探究方法,因此以下僅能簡單描述在高中專題探究同學可能採用之方法,以加深大家對專題探究之整體了解。

然而,我們至今談及的課題,包括擬訂題目、概念操作化、以及稍後提到的抽樣程序都是科學探究的基本階段。

儘管應用之方法可能有所區別,基本精髓是共通的。

    3.1量性與質性方法之分別   探索社會現象絕非憑空想像,定要走進現實社會找資料、找證據,才能準確和全面描述和說明相關現象所出現的規律、形態、過程和條件。

社會探究一般採用「量性」和「質性」這兩大類方法搜集探究資料和說明社會現象。

  與極大部分的社會探究一樣,量性探究以「樣本」(Sample)代表「母群」(Population)進行研究。

量性探究旨在「描述」探究現象所出現的規律、形態、過程和條件,並「檢驗」這些在樣本出現的情況是否也在探究對象的母群出現。

將樣本的探究結果推論至探究目標母群,又稱「演繹法」(Deduction),便是量性探究法的理念、原則。

因這種推論邏輯與一些統計學原理相當類近,故量性探究的設計從抽樣、所蒐集的資料類型,以至分析方法也是以符合統計學要求為依歸。

正因如此,量性探究才那麼強調樣本大小(SampleSize)、必須應用「概率抽樣」(ProbabilitySampling)(即能計算出每位探究對象在母群被抽中的機會)和普遍採用問卷調查收集分析數據。

  有別於量性探究,質性探究的目的並非「檢驗」和「推論」樣本的某個發現會否在探究母群出現,而是「了解」相同探究現象在不同個案所出現的經過,「比較」個案間異同之處,特別找出為何有類近特徵的個案對相同探究問題有不同的回應,從而歸納出各種產生相同現象的途徑與因素。

故此,質性探究所用的不是「演繹法」,而是「歸納法」(Induction)。

質性探究法的原理是從不同現象歸納出各種形態(Patterns),故用作「歸納」的資料必須要豐富、多面向、具體仔細,才能足夠辨別產生相同現象的各種途徑與因素。

而與探究對象深入訪談的內容,或對他們言行的仔細觀察,往往能給予探究最詳盡、全面、具體的資料,故成為最普遍、最適合質性探究的分析材料。

  兩種方法各有好處,但基於用途、運作原則、分析邏輯各有不同,故決定選用哪種方法,需取決於探究目的和是否切合研習問題等條件。

  3.2探究方法概覽   探究方法就是同學從甚麼途徑、搜集哪類的資料回答探究問題。

以下將簡單介紹一些專題探究常用的探究方法,一般的探究資料可分為「量性」和「質性」兩類,同學亦可自己蒐集或利用現存的資料作分析: 探究方法 資料來源 自己蒐集 現存 量性 問卷調查 官方統計資料 非官方統計資料 實驗法 質性 深入訪談 內容分析 田野觀察 3.2.1量性方法 資料來源 方法 程序 定題 鎖定關鍵概念 概念操作化 確定母群 抽樣 機率抽樣 非機率抽樣 自己蒐集 問卷調查 實驗法 現存 官方/非官方 適用程序 適用程序,另見現存資料  不適用程序 (a) 自己蒐集 (i) 問卷調查 在大多數情況下,量性方法皆有預設的問題和答案。

由於同學和老師較多接觸這類型的探究,先前的例子亦多以問卷問答形式示範。

以先前有關父親自我形象的問卷調查為例,問卷的問題必須包括以下幾項: 所有關鍵概念(例子:自我形象的概念操作化)   在某些情況下,同學可能已對問題有一定的推論,希望能在探究過程中進行驗證。

如是者,更需清楚列明相關的變項之間的關係(如下圖),並確保蒐集有關資料,以便容後作整理分析。

下一課將以實例示範。

受訪者個人資料(如年齡、教育、婚姻狀況、子女數目和年齡等)   提問形式有兩種,一是預設了有限答項的提問(Closed-endedQuestions),例如: 在過去的一星期中,你每天平均花多少時間上網? 1□ 少於10小時 2□ 10-12小時 3□ 13-15小時 4□ 多於15小時 列舉答項除了是統一搜集和方便分析資料外,更反映同學對探究問題的理解、預備工作是否足夠。

例如上表則有選項範圍設計過闊的問題,相信極大部分受訪者也只能選答項「1.少於10小時」,其餘選項則形同虛設,最終無法辨別受訪者的行為差異。

  二是沒有預設答項的提問(Open-endedQuestions),這尤其適用於答案選項太多的問題,只讓受訪者自由填寫問題答案。

例如,同學欲知道受訪者的職業,並在問卷列出近一百種職業供受訪者選擇,這只會令受訪者眼花瞭亂,難以尋找。

故倒不如由受訪者自行填寫,待資料收集回來後,再由探究員自行分類和編上數字代碼,輸入電腦作分析。

  問卷調查常以「當面訪問」或「自填問卷」的形式進行,至於是由訪問員當面訪問受訪者,還是由受訪者自填問卷,則在乎受訪者的文化水平及問卷設計的複雜程度。

  採用標準化的問卷,能以較短的時間和較少的資源收集到大量資料。

同時,由於受訪者只需回應問卷中統一的問題,對同學的訪問技巧、經驗亦要求較低。

  (ii) 實驗法 實驗法以人為研究對象,透過控制各種外在及環境的變數和逐一剔除可能干擾探究結果的因素,測量因果關係,將影響研究主題的主要因素分辨出來。

實驗法的形式很多,最常用是比較「實驗組」(Experimental Group)和「對照組」(ControlGroup)的反應,亦即找出受到某種變化影響的那組人與沒有接受到的之間的分別。

  例如,某教授想探究新藥物對醫治失眠的成效,邀請一批經常失眠的人進行實驗。

教授先將這批人分成兩組,兩組人皆以為自己參與試驗新藥,但只有「實驗組」成員服用新藥,而「對照組」的成員則只服用與新藥外觀一樣的糖果。

結果發現無論服用真假藥丸,兩組人的失眠情況皆有明顯改善,可見實驗無法證明新藥與改善失眠有因果關係,新藥的療效故亦成疑。

  (b)現存資料 同學普遍以為必須搜集第一手數據資料才是量性探究,其實忽略了大批現有並可靠的大型數據庫。

因為量性探究最著重樣本的代表性、強調受訪者數目的多寡,故此由同學自己所蒐集的數據,往往受制於資源而未能達到量性探究的基本標準,影響分析。

其實,不少本港、外國組織的調查研究也甚具規模,她們所搜集的數據資料往往相當全面、具代表性、適合統計分析之用,故如有合適題材,同學不妨參考和借用這些數據。

而現存資料一般來自各國政府機關和國際、民間團體:   (i)官方統計資料 香港政府統計處經常進行不少問卷調查,包括全港「人口普查」、與勞工就業、社會民生議題相關的「住戶統計調查」,以及定期收集和編制主要的社會經濟數據(如醫療、教育、物價等),反映香港各行各業的現況與歷年轉變。

這些調查報告和統計數字大多能在統計處網頁找到,並供公眾免費下載使用。

個別數據庫(如2006年中期人口普查)更提供互動模式,讓市民自行挑選和分析個別探究項目資料。

如欲探討現代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情況,同學亦可瀏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及其他國家的相關網站,當中不少調查報告,甚至完整的數據庫也供公眾免費參閱和使用。

  (ii)非官方統計資料 除了政府機關,不少大型民間團體和國際組織也根據他們的發展需要和性質,搜集數據資料、撰寫研究報告、發布調查結果。

這些資料大多在該組織的網站發布,而本港公共圖書館的電子資料庫亦有收集部分資料。

  本地方面,不少政黨、工會組織、社會服務團體為不同的本地民生議題進行調查研究,並向公眾發布調查結果或出版詳細的調查報告。

如「突破青少年研究資料庫」、「香港青年協會調查」集中探究青少年的情況,工會集中了解工人就業待遇、保障,政黨及其他社工組織則主要調查公眾對政府部門、公共設施、生活環境等的意見。

  國際社會方面,本港公共圖書館收集了不少經濟及統計數據資料供市民使用,包括亞太區國家的「EIUCountryData(Asia-Pacific)、全球各國的「聯合國統計年刊」、「世界發展報告及指標」(WorldDevelopment Indicators)等。

有關數據庫、報告的收藏目錄、地點、借用方法可詳見「公共圖書館:電子資料庫」目錄。

  3.2.2質性方法 資料來源 方法 程序 定題 鎖定關鍵概念 概念操作化 確定母群 抽樣 機率抽樣 非機率抽樣 自己蒐集 深入訪談 田野觀察 現存 內容分析 適用程序 適用程序,另見現存資料  不適用程序 質性方法採用歸納推理,相關概念不如量性方法那樣一早確切訂明,而是在探究過程中越加清晰。

質性方法不會提供預設答案,反而較為強調臨場發揮,講求探究員 的經驗。

然而,這不代表探究過程完全隨意,欠缺規範。

由於中學同學在這方面的認識和經驗有限,我們建議學生採用結構性較強的質性探究方法,邏輯上可應用先 前提及的操作化程序。

這樣能幫助同學有較清晰的方向,知道訪問或觀察時需要搜集哪些面向的資料。

  (a) 自己蒐集 (i) 深入訪談(In-depthinterview) 透過訪問探究對象,從而詳細了解他們的背景和處境現況,他們如何理解和回應這些狀況或某些社會事件所帶來的影響等。

藉分析個案之間訪談內容的相異之處,歸納出產生相同現象的各種途徑與因素,找出個人處境與宏觀社會情境的關係。

  雖然同學無須像問卷調查般,要求每位受訪者回應相同的問題,但同學必需在訪談前訂下訪談大綱、一些具體問題,然後根據當時訪談的進度、實際情況修改提問方式、問題用字,甚至加以追問,可幫助自己弄清不明白的地方或作更深入的了解。

  有關父親自我形象的問題,同樣可以用之前的分類,但以深入訪談形 式進行提問。

這不代表提問方法一致,並只是刪去答項。

質性方法的優點在於沒有硬性規範相關的答案選項,容許更多空間予受訪者發揮,讓我們對整個處境的人和 事有更全面的理解。

如適當使用的話,更能搜集一些貼近實際經驗的資料。

例如,有關自我形象的能力問題(提供子女物質需要),便可用下列方法提問: 作為父親,你覺得子女在物質上有那些需求? [追問問題]可否舉些實例?/可否談談最近的例子? 你如何面對這些需求呢? [追問問題]可否舉些實例?/可否談談最近的例子? 整體而言,你是否滿意自己在提供這些需求方面的能力呢? [追問問題]何以有這想法? [追問問題]可否舉些實例?/可否談談最近的例子?   質性探究強調聆聽,探究員必須避免把個人主觀看法加諸對方身上,或在提問中引導對方。

  (ii) 焦點訪談(focusgroup) 焦點訪談又稱小組訪談。

顧名思義,訪談對象不只一人,而是小組形式進行,為常用之市場探究方法。

焦點訪談一般由6-12人組成,探究員會擔當主持(moderator)的角色帶領討論,鼓勵受訪者就某些議題討論或分享自身的經驗。

焦點訪談牽涉較多受訪者參與,訪問員必須有相當經驗,才能駕馭處境,明瞭和捕捉過程中的互動訊息,並作出適當的臨場反應。

初學者在這方面的經驗太淺,我們不鼓勵同學進行這類型的訪談。

  (iii) 田野觀察 (fieldobservations) 除訪談外,同學可以「觀察法」了解人類行為,意思以親身經驗及所觀察到的情況作為探究資料。

一般觀察人群在自然社會情景的行為,如中學生上課、市民遊行示威的情況,而參與者的反應和情緒變化、活動的經過和氣氛等則是需要觀察和記錄的重要材料。

當然同學需在觀察前有周詳計劃,確定觀察和收集哪些才是真正切合探究問題的材料。

  同學可依據探究題目的需要,決定是否讓參與者知道自己在他們當中從事探究工作,亦可決定需否與參與者保持距離,拒絕參與他們的活動。

這些決定非常重要,否則影響探究員和參與者的關係,以及破壞所得資料的真確性。

  觀 察法的特點在於能夠把我們帶至現場,感受置身其中的感覺,令我們更貼近探究對象的世界。

這方法尤其適用於一些強調理解參與者心態的課題。

例如,同學可能對 大型遊行感到興趣,想了解參與者的動機和體會。

除蒐集官方和報章提供之數據,以及訪問曾經參加或拒絕參加遊行的人群外,同學更可在安全和可行的情況下到現 場進行觀察,了解實際之動態和紀錄參與者在人群中之所見所聞。

  (b)現存資料 內容分析(ContentAnalysis) 歷史以來,人與人之間、社群與社群之間如何交流、相處也以文字記錄下來,這些記錄可以是信件、書籍、報章雜誌報道、會議記錄、宣傳廣告、劇本、詩詞、歌曲、笑話諺語等。

「內容分析」就是分析這些記錄了人類彼此之間如何溝通的材料。

而探究題材和材料可說是相當廣泛,例如學者LimorShifman和ElihuKatz(2005)分析了150個經典猶太人笑話的內容,剖析二戰後德國裔猶太人,從德國移居至巴勒斯坦、以色列,但因社會地位、歷史文化的差別,難以融合當地猶太人社群的情況。

可見,作者藉輕鬆的民族笑話(EthnicHumor)探討了新移民如何融入社區(ImmigrantAssimilation)的嚴肅社會議題。

  嚴格來說,內容分析不限於質性探究使用,同樣可以量性探究方法分析這些印刷品和媒體內容。

例如,數算某字詞在文章出現的次數,重覆次數最多的那個,這或表示是文章重點所在。

      1, 2 3 4, 5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