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寒假哲學營 - 陽明大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哲學研究什麼? 哲學不僅與日常生活關係密切,也是一門嚴謹的學術領域,大致上包括形上學(metaphysics)、知識論(epistemology)、倫理學(ethics)、與邏輯(logic)。

形上學 ...         哲學是什麼?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裕宏(前中正哲學系創系主任)   前言 做一個哲學家在這個社會不易被接受。

如果人們對哲學家還有一絲敬意,通常是對那些哲學家已經做古了的古聖先賢,像孔子、孟子、蘇格拉底等。

台北人上陽明山賞花,也不會想到或在意那座山的名子,其實是為紀念哲學家王陽明先生。

嘲諷的是社會大眾常將哲學與星相算命聯想在一起。

哲學似乎離生活很遙遠,談論哲學也是驅逐你討厭的人的最有效的方法。

信不信由你,哲學家令人想迴避的主因-是他們帶來的是腦力密集活動的痛苦。

哲學家令人痛苦,很多人如此告訴我。

可是即令是販夫走卒,也常常在做哲學思考。

我們每天都會問自己或別人很多問題,許多生活上的問題其實都是哲學問題,只是沒有察覺而已。

廣義而言人人都是哲學家,哲學就存在你的日常生活裡。

想想當你面臨險惡處境時,你可能會自問:「難道這一切都是註定的嗎?」這個問題可以被解讀為哲學上的決定論(determinism)問題。

決定論主張世界中之一切事件之發生均有其因果,且同因必有同果。

或者你會問:「這樣做難道(在道德上)有錯嗎?」困擾你的可能是「什麼是道德上的錯」的哲學問題。

例子不勝枚舉。

所以一般人以為哲學很遙遠,與實際生活無沾,其實並不正確。

學習哲學可以增進分析事理,建立宏觀的人生觀與世界觀的能力。

此外,哲學也能幫助你安然渡過橫逆,維持心境的平衡; 也能助你處在紛擾瑣碎的生活裡還能維持純真與理想,免於過度物化與工具化,而能享受具性靈(spiritual)的人生。

哲學研究什麼? 哲學不僅與日常生活關係密切,也是一門嚴謹的學術領域,大致上包括形上學(metaphysics)、知識論(epistemology)、倫理學(ethics)、與邏輯(logic)。

形上學探討二類問題:(1)世界有什麼或存在什麼?及(2)世界是什麼?當哲學家問世界有什麼或存在什麼時,她期待的答案不是「椅子」、「動物」、「火星」、「原子」等。

這種答案屬於常識的或自然科學的範疇。

哲學家要的是一個終極(ultimate)的答案。

所謂終極的答案指那些不能再被問下去的答案。

物理學家認為世界是由六種基本粒子所構成。

這個答案不是終極答案,因為我們可以繼績追問這六種粒子果然是最根本的存在嗎?有些量子物理學家認為世界中存在之事物乃因具有意識之心靈觀察而產生。

若然,世界中之任何事物皆不是最根本之存在,只有心靈(mind)才是。

討論到此就進入哲學了。

多數科學家開始保持沈默,因為已經離開經驗科學的範圍,只有少數頂級的科學家願意談下去,他們實質上已在從事哲學思維了。

關於世界存在什麼的討論叫做本體論(ontology)。

哲學家談了二、三千年,答案不出三類:唯心論(idealism),唯物論(materialism)與二元論(dualism)。

唯心論主張世界的根本存在是心靈而非物質,物理事物因心而生。

唯物論主張物質才是世界的根本存在,心是物理作用的結果。

二元論則認為心與物二元並存,互不依賴,但會相互作用。

在哲學上並無決定性的論証支持任何一派說法,但是透過不停的討論,我們對這個問題有更深刻的理解。

關於世界是什麼的問題,涵蓋世界運作的基本原理、因果性(causality)、時間與空間的性質、決定論(determinism)與自由意志(free will)、殊相(particular)與共相(universal)、心(mind)與意識等問題。

這些問題留待下一講「世界是什麼?」再來討論。

知識論探討什麼是知識之性質?真理是什麼?我們如何認識世界?我們能認識世界嗎?心與世界的關係是什麼? 倫理學探討善(good)之本質、道德判斷之依據、道德困境之抉擇、我們為什麼要關心道德問題、道德行為或選擇有無生物基礎,以及道德是否為自然現象等問題。

邏輯研究人類思維的形式結構。

它不必然反映一般人的思考模式。

事實上一般人之思考常違反邏輯。

邏輯做為形式科學(formal science),其屬性與數學類似。

除了上述四大基礎領域之外,還有許多特殊的或應用性的哲學領域,如科學哲學、物理哲學、生物學哲學、語言哲學、心靈哲學、自然哲學、認知科學哲學、邏輯哲學、數學哲學、政治哲學、法律哲學、社會科學哲學、歷史哲學、美學、藝術哲學等。

哲學的意義 很多人視哲學為概念分析(conceptualanalysis)的後設性思考(metathinking),不涉及經驗事實。

根據這種看法,科學直接面對世界,處理發生在世界中的事實;哲學則因為不是經驗科學,並不直接處理世界中的經驗事實。

哲學只一門後設的學問,它的研究方法是概念分析。

另外有些人認為哲學與科學並非截然不同的學問,其間並無一條清楚的線劃分楚河與漢界。

哲學與科學處理相同的問題,其目的都是要瞭解世界與人自己。

其主要之差異只在通則性的程度。

換言之,哲學家問問題要問到問不下去為止,科學家則謹守經驗証據的防線。

例如物理學家說宇宙乃起源於150到180億年前之大霹厲。

宇宙誕生之前是怎樣的世界?物理學家通常不願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他們認為時間為零或零之前在物理上沒有意義。

相反地,哲學家對這種問題倍感興奮,因為它挑戰人類理性與悟性的極限。

哲學探索人類理性與悟性之極限,分析其一切可能的資訊之形式與結構。

在此意義下,哲學是概念或知識工程學(knowledge engineering)。

我曾在形上學課上戲稱哲學系又名知識工程學系,簡稱知工系。

眾所皆知,資訊革命帶來社會文化的革命,知識經濟是此一革命之重要面向。

廿一世紀要面對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建造一個龐大且有效率的、具有優質內容的虛擬資訊庫,而且能搜尋自如。

最需要的正是一套知識工程學,這正是哲學可以有重大貢獻之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