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清明是哪天?一次弄懂清明日期、時間、習俗、禁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 2023年清明日期, 2023年4月5日. 2024年清明 ... 2025年清明日期, 2025年4月4日. 2022年清明是哪天?一次弄懂清明日期、時間、習俗、禁忌20202021202220232024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上個月2022年4月下個月日一二三四五六1初一2初二3初三4初四5清明6初六7初七8初八9初九10初十11十一12十二13十三14十四15十五16十六17十七18十八19十九20穀雨21廿一22廿二23廿三24廿四25廿五26廿六27廿七28廿八29廿九30三十節日清明節國曆2022年4月5日農曆三月清明歲次壬寅年甲辰月戊子日生肖屬虎清明節簡介清明節,古時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鬼節等,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歷史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歷史,清明最早只是一個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

寒食節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節日,習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後來成為清明節主要內容的祭掃墳墓。

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取代寒食節的地位,不僅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蕩秋千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清明節後來還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內容,其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

融匯了兩個古老節日精華的清明節,終於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

清明簡介國曆四月五或六日,太陽過黃經十五度,天氣逐漸和暖,花草樹木開始萌芽茂盛,大地呈現氣清景明的現象,顯得一切清爽明媚,因此便以」清明」為節名。

春暖花開,景色清明,但因氣候乃不穩定,作物生長易受影響,諺云「三月初,寒死少年家」、「清明穀雨,寒死老虎母」,此時的寒流會讓人疏於防範。

「清明」節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即是民俗節氣又是氣象節氣的「節」。

民俗與節日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既是民俗節日又是氣象節氣的「節」。

清明除了掃墓、踏青之外,古人還有摘取柳枝插在頭上的習俗;另外還有畫蛋、雕蛋、鬥雞、拔河、打鞦韆等民俗活動。

台灣居民多來自閩粵,同時也將清明掃墓習俗帶來,而台灣柳樹較少多改插榕樹枝,稱為「插青」。

清明在亞熱帶的台灣,早已草木茂盛,為人子孫者荷鋤挑祭品,群集於祖先墓前芟除雜草、壓墓紙,再陳列祭品,焚香膜拜,有些長者更在一旁講述先人嘉言懿行供晚輩效法,如此慎終遠,對於發揚孝道非常有益。

漁民清明除了祭祖,尚須祭拜海上「好兄弟」(無主孤魂)。

歷年清明日期2012年清明日期2012年4月4日2013年清明日期2013年4月4日2014年清明日期2014年4月5日2015年清明日期2015年4月5日2016年清明日期2016年4月4日2017年清明日期2017年4月4日2018年清明日期2018年4月5日2019年清明日期2019年4月5日2020年清明日期2020年4月4日2021年清明日期2021年4月4日2022年清明日期2022年4月5日2023年清明日期2023年4月5日2024年清明日期2024年4月4日2025年清明日期2025年4月4日2026年清明日期2026年4月5日2027年清明日期2027年4月5日2028年清明日期2028年4月4日2029年清明日期2029年4月4日2030年清明日期2030年4月5日2031年清明日期2031年4月5日 前往農民曆查詢 農曆國曆換算 農民曆專有名詞解釋|宜忌 前往【宜】宜忌日期分類查詢 前往【忌】宜忌日期分類查詢 2022行事曆國定假日,連假補班農曆傳統節日臘八節小年夜除夕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二十四節氣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24節氣介紹24節氣必須按照太陽在天空中運行的真實位置而定,它其實是一個「時刻」,而非「一日」。

傳統中國曆法為陰陽合曆,制訂的準則有利用太陽的運動(日、年與節氣),也有月亮的運動(月)。

在地球上觀察,太陽每日會向東移動約1度,環繞一圈的時間稱為「回歸年」或「太陽年」,其運行軌跡稱為「黃道」。

由於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公轉軸有23.5度的傾角,使得夏季正午時太陽仰角高度較高,冬季時較低,影響一年四季氣溫與季候。

為了讓先民們能得知寒暑氣候變化而決定農事進展或作為生活起居的參考,古代曆法學家於是規定: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歸年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將二個中氣等分稱為節氣,此為24節氣的來源,而這種節氣的制訂法稱為「平氣法」。

然而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為橢圓形。

離太陽較近時,地球公轉速度較快,較遠時則較慢,對當時制訂此曆法的中原地區而言,某些節氣無法反映出真實的氣候狀況。

故自清代開始,另定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訂為一個節氣或中氣,24節氣因而為24個特定的時刻,而非特定的24天。

此種節氣制訂法稱為「定氣法」。

24節氣之黃經度數請參看下表。

由於一年的長度是用太陽的運行訂出,24節氣也是用太陽的位置訂出,基本上,每一節氣在每年中的日期變動不大。

然而,一回歸年實際長度為365.2422天,曆法上的一年長度則為365天,因此每年會多出0.2422天(相當於5.8小時),節氣的特定時刻也會每年「順延」0.2422天;如此一來,累積4年後為0.9688天,幾近一天,為修正之,故公曆曆法中有「閏年」制度,每四年會多2月29日一天。

若順延的結果,使得某節氣的時刻越過午夜至隔日,或因閏年之故而提前到前一日,都會使節氣的日期改變,但日期差異只會在三天內。

是以,就是因為回歸年長度與實際曆年長度的些微差距,再加上公曆曆年日期需隨回歸年實際長度而修正,就會讓24節氣不會固定在某一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