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茷”字的粵讀 - 文章内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句中“茷”字的粵讀,有一版本注為“吠”音,另一版本注為“闊入聲”。

我們翻查了多本粵音辭書,如黃錫凌的《粵音韻彙》、喬硯農的《中文字典》、中華書局的《中華新 ... “茷”字的粵讀 語文信箱主持人:  新版中學《中國語文》第九冊,有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名篇《始得西山宴遊記》,篇內有句云:“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句中“茷”字的粵讀,有一版本注為“吠”音,另一版本注為“闊入聲”。

  我們翻查了多本粵音辭書,如黃錫凌的《粵音韻彙》、喬硯農的《中文字典》、中華書局的《中華新字典》、饒秉才的《廣州音字典》、周無忌的《廣州話標準音字彙》以及最新出版的《商務新詞典》,均沒有收錄此字。

究竟此“茷”字的粵音應該怎樣讀?音早日公開賜覆。

  署名“心急的讀者”讀友: 署名“心急的讀者”讀友:  您好!信中提到的“茷”字,意為茂盛的草木。

由於它比較罕用,故在一般的粵音字典中難以查到。

遇到這種情况,比較穩妥的辦法,最好能翻查一些收字較多的辭書,且盡可能自古至今,考察一下該字的語音演變。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注曰:“茷,艸葉多,伐聲。

”  北宋陳彭年奉詔重修的《廣韻》,一向被語言學家視為粵音古讀的依據。

《廣韻》中的“茷”字,已分為三讀,分別讀如“茷”、“吠”、“貝”。

  在新版《辭源》和《漢語大字典》中,“茷”在《廣韻》的三讀已統讀為Fá(伐),釋義亦為草葉茂盛貌,例句則同時採用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中的語句:“斫榛莽,焚茅茷。

”  可見,“茷”本是形聲字,以“伐”取聲,普通話今音也讀如“伐”。

粵音可從《廣韻》的三讀中選出一讀,當以“伐”音最為合適:既與上古造字取聲之意暗合,又與當代普通話之今音相同;而且易讀易記,方便學習交流。

至於《廣韻》的其餘兩讀,不妨取消,以使讀音簡化。

  筆者這個觀點,果然在李卓敏的《李氏中文字典》(這是筆者目前所見的唯一有“茷”字的粵音字典)得到認同。

該書第一百一十頁的“伐部”收錄了“茷”字,其“國音”和“粵音”均讀如“伐”。

  來信提到“有一版本注為‘吠’音”,這是《廣韻》中三個讀音之一,可以成立;但似乎不及“伐”音為好。

“另一版本注為‘闊入聲’”,則似乎不妥。

粵音“闊”(Fut↑8)是中入聲字。

這“闊入聲”究竟何解?是“闊,入聲”,還是“闊的高入聲”,抑或“闊的低入聲”?但無論是“闊”的高入、中入、低入,也不可能作為“草葉茂盛”義的“茷”的粵讀。

  綜上所述,該課文中的“茷”字粵音,不能讀“闊入聲”,可以讀如“吠”,但最好是讀如“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