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課綱微調所謂「史觀」之爭 - 碎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兩個案例相互對照,將發現這兩類討論完全屬於不同概念層次,前者(皇民史觀等)「史觀」意指歷史陳述所反映的政治傾向(親中、親日、親台獨等等);反之, ... Skiptoprimarycontent Postnavigation Next→ 日前高中歷史課綱微調,將「中國」改為「中國大陸」、「荷西治台」改為「荷西入台」、「清代」改為「清廷」、「日本統治時期」改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等,引發台灣民間爭議,各方輿論四起,進而出現了「分離史觀」、「皇民史觀」、「中國史觀」等詞彙。

「史觀」二字意義無限膨脹,甚至幾近取代「意識形態」一詞。

語意混淆使對話淪為空談,公民意見衝突所引發的爭論本是善事,淪為空談,此事件最後將只剩下政治角力作為最後定論。

哲學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在於區分、判別差異,界定概念,在此嘗試釐清「史觀」此一概念。

筆者高中時代,歷史課本中所教授未曾出現「皇民史觀」、「中國史觀」、「台灣史觀」等字眼,反之,當時所學牽涉史觀二字的概念,為「循環史觀」、「線性史觀」、「進步史觀」、「唯物史觀」。

兩個案例相互對照,將發現這兩類討論完全屬於不同概念層次,前者(皇民史觀等)「史觀」意指歷史陳述所反映的政治傾向(親中、親日、親台獨等等);反之,後者(線性史觀之如)所指,為詮釋歷史自古以來脈動的原則,以循環史觀為例,將歷史脈動以某些元素的更迭輪轉來詮釋歷史,「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即為循環史觀。

這兩個對於「史觀」定義的差別,我們借用英文來顯示這兩者差異之間不共戴天的關係。

所謂「皇民史觀」等,將「史觀」二字理解為「歷史觀點」或者「特定觀點下的歷史」,英文寫作「HistoryunderX’spointofview」(X可以替換為皇民、中國等等)。

反之,「線性史觀」等將「史觀」二字理解為「歷史觀念」或「特定觀念下的歷史脈動」,英文可以寫成「ideaxofhistory」(x可填進步的、線性的、循環的)。

在中文使用裡,觀點和觀念時常由於用字相近而混淆,但是「pointofview」和「idea」就可以看出這兩個用法差別顯著,互不相等。

「pointofview」所指的是詮釋的角度,是一個靜態的概念。

然而「idea」在傳統討論中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也因此史觀作為「ideaofhistory」所要講的是歷史發展的邏輯。

在此,筆者並非想要用英文來「糾正」中文,而是希望用「英文」來區別這兩種對於「史觀」的用法源於對這個概念完全不同的理解。

回到中文語境,「歷史觀點」與「歷史觀念」到底哪一個用法具有正當性?筆者認為,「歷史觀點」(Historyunderone’spointofview)當下用法完全是個毀滅歷史的詞彙。

若大家承認歷史可以由不同角度進行詮釋,各個角度之間不可比較,那麼我們將陷於徹底相對化的歷史,大家各自陷入不可溝通、不可化約、不可參照的「觀點」,那麼討論將不再可能,就像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之間毫無溝通理解可言,在這個狀況下,「論理」失去作用,就只剩下勢力拉鋸。

目前發生在台灣的輿論爭執就正在邁向「無溝通」狀態,接下來只剩政治力量來宣告結論。

儘管如此,歷史能不能講觀點?筆者必須回答,歷史當然存在不同的觀點,但這些觀點之間不能處於對立原子化狀態。

歷史用來理解當下現實,若當下共造歷史的人無法被選擇的歷史觀點來理解自己的現狀,那麼這個歷史觀點就排除了某些族群作為分享歷史的對象。

台灣目前政治行政獨立、文化多元,中華文化所造成的歷史是這塊島嶼與世界歷史連結不可忽視的關鍵。

我們必須承認現實台灣就是在多文化渲染交織下一塊美麗的花布,一味排除所謂「中國」因素無法宏觀地理解台灣歷史,同時,一味地否定日本對台灣在五十年殖民內造成無論社會上、制度上、語言上、文化上、習慣上的影響更是與事實相左(請參閱欲使歷史教育「去日本化」,必先去除「歷史」一詞)。

地理台灣,自古至今是移民社會在多方文化力量的拉扯搏鬥下形成了眼下理念中的台灣,否認任一文化力量在塊土地上的實質影響,就像否認某部份的自我認知一樣,使得某些現象突兀且失根。

這次歷史課綱微調,爭議並不完全針對於用字,而在於修改的動機及主張修改的論述。

就張亞中所發表: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教科書史觀的戰略性逆轉一文,修改用字在於將台灣歷史擺回整體世界史框架,因此將「鄭氏」改為「明鄭」,意不在於講台灣為明朝統治一部分,而在於解釋台灣對「中華文化」自我認同的形成。

日治改為「日據」來強調日本當時在亞洲的整體性侵略計畫。

去脈絡地來討論,這兩者並非不可接受,台灣作為島國,文化上如今顯現出以「中華文化」為主體一論述緣由,以及日本在台灣殖民有計畫的殖民方式需要以歷史來理解。

然而目前這些微調並非只在於連結更宏觀的歷史脈絡,而在於歷史詮釋對於當下政治所做的判定。

因此支持微調者反對歷史去中國化、反對美化日本統治醜化國民黨統治、反對「一邊一史」,甚至將台灣稱作中國台灣地區作為歷史詮釋的出發點。

如此可見,政治目的與意識形態才是引發這次課綱微調爭議的關鍵。

歷史教育從台灣有教育制度以來,歷史教授內容就是政治角力空間,用來定義「臣民」。

如今民間多方各有勢力,顯示歷史已從單方「界定子民」轉為「界定自我」,反映著台灣社會日漸成熟。

既然涉及歷史教育,選擇不思考隨意見情緒批鬥,相互貼標籤、分黨別派,最後只讓政治勢力拉鋸決定教育內容,讓剛萌芽的公民社會力量再度只剩下扁平的政治面,不如豐富討論本身為公民社會創造多元多面。

寫此一文僅提供所學釐清概念,希望更多人能就一己之長提供討論。

Advertisement Sharethis:TwitterFacebookLikethis:LikeLoading... Related LeaveaReplyCancelreply Enteryourcommenthere... Fillinyourdetailsbeloworclickanicontologin: Email(required)(Addressnevermadepublic) Name(required) Website YouarecommentingusingyourWordPress.comaccount. ( Log Out /  Change ) YouarecommentingusingyourTwitteraccount. ( Log Out /  Change ) YouarecommentingusingyourFacebookaccount. ( Log Out /  Change ) Cancel Connectingto%s Notifymeofnewcommentsviaemail.Notifymeofnewpostsviaemail. Δ Privacy&Cookies:Thissiteusescookies.Bycontinuingtousethiswebsite,youagreetotheiruse. Tofindoutmore,includinghowtocontrolcookies,seehere: CookiePolicy Follow Following 碎屑 Signmeup AlreadyhaveaWordPress.comaccount?Loginnow. 碎屑 Customize Follow Following Signup Login Copyshortlink Reportthiscontent ViewpostinReader Managesubscriptions Collapsethisbar %dbloggerslikethis: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