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罪誅十族的真相- 咖啡王子的桃花源 - Google Sites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列位先生,這夷十族的話是沒有的,漢法最重夷三族,是父黨、母黨、妻黨。

這方正學所說的九族,乃是高、曾、祖、考、子、孫、曾、元,只是一族,母黨妻黨還不曾及,那裏誅 ... 咖啡王子的桃花源搜尋這個協作平台 網頁內容關於我的一些說明我考題觀摩高一上高一下高三上高二上高二下舊作布袋蓮傳奇方孝孺罪誅十族的真相試探洪醒夫訪談錄對話─話張寶郎老師用文字建築美麗的詩人講壇與國中老師對話協作平台地圖 舊作‎>‎ 方孝孺罪誅十族的真相 方孝孺罪誅十族的真相                                                ☉盧先志    造化由來畏權勢,慣倚歌筵聽哀鴻。

   歷史總是為控制它的人服務,史官的袍袖一掩,掩住了多少真相,便有多少謊言在人間喧騰。

   西元一四〇二年,一場奪位政變在明朝皇室裏幕起又幕落,叔叔燕王朱棣技高一籌,自姪兒建文帝手中搶得帝位,建文帝失蹤。

成王敗寇的歷史鐵則重重砸下,道德倫常只如紙紮的樊籬,全然不堪一擊。

而方孝孺竟在此時慷慨挺身而出,明成祖「以九五之威下仇一匹夫,譬之雷霆所震,靡不摧折」;一代義儒悲壯的獻出生命,同行的還有十族八百七十三人。

   歷史的巨輪轟然輾過,三百多年後,吳敬梓在《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裏,安排了杜慎卿對這「罪誅十族」的歷史提出批評:      列位先生,這夷十族的話是沒有的,漢法最重夷三族,是父黨、母黨、妻黨。

這方正學所說的九族,乃是高、曾、祖、考、子、孫、曾、元,只是一族,母黨妻黨還不曾及,那裏誅得到門生上?況且,永樂皇帝也不如此慘毒。

  這是謊言,而且是譁眾取寵的謊言。

但是,熟悉儒林外史的人,對吳敬梓擅長塑造一個小說人物原型,象徵普遍社會心理的技法,必然都不會陌生,像范進之於熱中科舉功名的學子,胡屠父之於趨炎附勢的世人;而杜慎卿則是個名士,是戴著面具的知識分子,這類人又往往是世人眼中的佼佼者,說出來的話總有一定的份量。

吳敬梓塑造這樣的人物,再由他發出這等高論,除了提供我們對中國儒家傳統君君臣臣觀念的反思外,我們還不禁要問:這謊言背後遮住的是何種真相?十族究竟有那些人?磔其人、夷其族、禁燬其書,這如此慘毒的明成祖到底怕甚麼?被夷十族的方孝孺還能有後嗣延續嗎?    十族與誅十族    所謂十族,是合傳統的九族和師友門生一族而成,師友門生坐方黨被誅,見附於明史方孝孺傳中的有盧原質、原朴兄弟、鄭公智、林嘉猷、胡子昭、鄭居貞等,歷來都無爭議,反而是傳統九族的說法,從漢到清似乎還不曾弄清楚。

究其原因,其實簡單,嚴親親的九族和刑誅酷法的九族,本是兩件事,卻被當一件事討論,有以致之。

   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

」漢孔安國傳以為「九族上自高祖,下至玄孫」即高祖、曾祖、祖、父、本身、子孫、曾孫、玄孫。

晉杜預注左傳桓公六年傳文「脩其五教,親其九族」,則說「九族謂外祖父、外祖母、從母子、及妻父、妻母、姑之子、姊妹之子、女子之子并己之同族」,也就是外祖父母、姨表兄弟、岳父母、姑表兄弟、外甥、外孫,以及本身的族人。

這兩種說法,都只在「親親」的範圍上爭執;而宋人羅泌著路史解釋九族時,除支持前一說,並且把族誅也牽合進來:      ……爾雅內宗曰族,母妻之族曰黨,父可以為黨,而妻與母不得謂之族也。

白虎議云:「族者,湊也;聚也。

上湊高祖,下至玄孫,一家有吉,百家聚合,生相愛,死相哀,故謂九族。

」斯亦悉其由矣。

嗟乎,罪人以族,此虐王之末政也,……耐何刻者濫誅無藝,一人犯罪,禁至三屬。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演其說,其卷十四〈後魏刑殺太過〉條下按云:      爾雅內宗曰族,母妻則曰黨,是古所謂族者,專指宗姓而言,故孔安國稱尚書九族,謂自高祖至元孫,即喪服小記所云「以三為五,以五為九」也,後世乃誤以父母妻為三族,以致濫殺益多,顧寧人謂始於杜預,以外祖父母、從母子及妻父母、姑之子、姊妹之子、女之子當之。

然漢書張晏三族注,謂父母、兄弟、妻子也;如湻注則曰:父族、母族、妻族也。

則此誤不自杜預始矣。

今按司馬氏之誅曹爽、王凌、毋邱儉,雖極慘毒,然尚止及於姑姐妹,及女子之適人者。

至魏太武之誅崔浩,並及於盧氏、郭氏、柳氏,皆夷其族,則於本族之外,延及於母黨、妻黨、出嫁之女黨,安知非如湻、杜預之注之遺害耶?故落筆不可不慎也。

  這樣說似乎有些厚誣古人、倒果為因的嫌疑了,殘酷殺戮的帝王,全憑好惡,那還計較是族是黨呢。

   族誅酷法,據清鄭樵通志〈刑法略〉所載,起於秦文公二十年。

秦以前,大罪有五等;逆天地者,罪及五代;誣鬼神者,罪及四代;逆人倫者,罪及三代;亂教化者,罪及二代;手殺人者,罪止其身。

漢承秦法,也止於三族罪,如韓信、彭越之誅,皆夷三族。

到了後魏,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十四卷〈後魏刑殺太過〉條下則說:      (後魏)道武帝以秦王觚使於燕,為所害,及克中山,收害觚者傳高霸、程同等,皆夷五族,以大刃挫殺之。

其討劉衛辰,收其子弟宗黨,無少長五千餘人,盡戮死。

  已出現誅及五族的事實,且牽連竟有達五千餘人的慘烈。

而隋書刑法志載楊玄感反,「帝誅之,罪及九族。

」誅殺的範圍已擴及九族,然後才有方孝孺的十族。

明使卷一百四十一方孝孺列傳載同死親族,有「弟方孝友與孝孺同就戮……妻鄭及二子中憲中愈先自經死,二女投秦淮河死。

」另有盧原質、原朴則是孝孺姑子。

鐵證如山,在在證明杜慎卿的話是謊言。

然而,不能平的是,他自奪他朱家的江山,殺他朱家子孫,與方孝孺何干?成祖磔人夷族禁書,想遮掩甚麼? 方孝孺必死君難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七十,別集類二十三〈孫志齋集〉提要,對方孝孺選擇以死殉君難如此評論:   ……燕王篡立之初,齊黃諸人為所切齒,即委蛇求活,亦勢不能存。

若方孝孺則深欲藉其聲名,俾草詔以欺天下,使稍稍遷就,未必不接跡三楊,而致命成仁,遂湛十族而不悔,語其氣節,可謂貫金石動天地矣。

  是的,方孝孺是可以不死的,前有成祖軍師姚廣孝「天下讀書種子」的惜才,後有成祖欲藉其聲名,草詔以欺天下的倚助,為何選擇殉君難死,甚且夷十族也不悔呢?這可從三方面得到論證: 第一,方孝孺「志在於駕軼漢唐,銳復三代,故其毅然自命之氣,發揚蹈厲, 時露於筆墨之間」,遜志齋集卷二〈後正統論〉明白揭出他的堅持:      有天下而不可比於正統者有三:篡臣也、賊后也、夷狄也。

何也?夷狄惡其亂華、篡臣賊后惡其亂倫也。

夫天下之生此民,好惡嗜欲之不齊,不有以主之,則紛爭而靡定,故簡聖賢之人,授之命,為之主,同其好惡,節其嗜欲,明君臣、父子、夫婦、長幼之倫以教之,為衣服等殺,交際吉凶之禮以文之,撥洪水猛獸、蛇蟲夷狄之害以安之。

夫所貴夫中國者,以其有人倫也,以其有禮文之美、衣冠之制,可以入先王之道也。

彼篡臣賊后者,乘其君之間,弒而奪其位,人倫亡矣,而可以主天下乎?苟從而主之,是率天下之民無父無君也。

  在方孝孺眼中,明成祖是亂人倫的篡臣賊后,他絕不會率天下之民無父無君。

因此,方孝孺必死君難。

第二,師友評價極高,所謂「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才高反致殺身:      天台方希直從太宋公,為學文章,其年甚少,而其文甚工,不惟同門之士未有及之者,自朝搢紳,以至四方之老成,凡與宋公友者,無不推許之,以為不可及。

〈蘇平仲染說〉    (洪武)三十一年戊寅,大孫(惠帝)嗣,召為翰林博士,尋進侍講,禮遇甚重,當是時,天下識與不識,咸仰之,以為顏孟程朱復出。

既靖難兵下,城破嗣君亡……方先生在當時,名重行尊,故得禍最慘。

〈方先生小傳〉    吾友方君希直……發言持論,一本於至理,合乎天道,自程朱以來,未始見也。

天下有志之士,莫不高其言論,將盡棄其所學而從之。

〈林右遜志齋集序〉   名重行尊,為天下之士識與不識皆所共仰的方孝孺,在尚權謀的明成祖眼中,既不能為所用,豈有生理?因此,方孝孺必死君難。

第三,明成祖懼人非議訕謗,故手段酷烈。

明史卷九十四刑法志說: 成祖起靖難之師,悉指忠臣為奸黨,甚者加族誅掘塚,妻女發浣衣局、教坊 司,親黨謫戍者至隆萬間,猶勾伍不絕也。

抗違者既盡殺戮,懼人竊議之,疾誹謗特甚。

   成祖想遮掩的,其實是病態的心虛,而手段的慘毒,則如倪文貞所說:「文皇帝以一怒族先生之族,亦不悔,蓋以甚重其文章之故。

事實上,重其文,則必畏其言;畏其言,則必消滅其思想而後已。

」因此,方孝孺身死、族夷,書遭禁燬,固其宜也。

   明朝已走進歷史,很深很深,而遜志齋集「文以人重,固懸諸日月不可磨滅之書也」,映照方孝孺的人格,猶在後人心中炳曜閃爍。

  方孝孺有後乎?         方正學遭靖難,被夷十族,可能有後嗣承香火嗎?關於這一點,明史方孝孺傳中有兩種說法:一則說「方孝孺絕無後」;一則說「世宋時,松江人俞斌自稱孝孺後,一時士大夫信之,為篡歸宗錄,既而方氏察其偽,言於官乃已」。

其實,仍只是一個結論:正學無後。

但是,這些士大夫中不乏顯赫大名,像王世貞、陳繼儒;而且,所謂「仁者必有後」,我人心中不免尚存幾分僥倖。

下文即就有後無後問題,臚列蒐獲資料,略作辨析: (一)方孝儒有後    古今圖書集成氏族第二百九十四卷方姓部,錄王氏貞、陳繼儒等倡議正學有後,且言之鑿鑿:   先生在圍城時,則以其幼子託上海余氏友,若伍胥之託王孫於鮑者,遂冒余姓,其後人今為南昌司訓,有聲。

先生之鄉人葉君,刺得其狀,葉欲為置田宅,要司訓君歸天台奉先生祀,其書與記甚詳。

(王世貞題葉秀才為方氏復姓記後)當先生抗命時,魏澤以刑部尚書謫寧海尉,受詔捕方氏,幼子德宗垂九歲,澤匿之,有台人秀才余學夔者,乞食翔於市口,喃喃唱歌以諷澤……澤知其為義士也,乃密託德宗於余。

……余又潛入郡屬祠部郎俞允護翼焉。

時任勉為參政,家居,聞之,就見德宗,初引卻怖而欲逃,勉出癸酉錄示之,知允與勉皆門生,乃始安。

……允妻以養女,冒俞氏,恐同性賈禍,旋改余……德宗三子,娶俞生者友直、友諒,繼許生者友竹,子孫繁衍,俱居華亭,本末詳載譜。

(陳繼儒方正學後裔復姓建祠始末) 第人心不死,先生固處其難,諸君子亦不處其易,於是有魏公澤之藏孤,余公學夔之偕隱,而三尺之孤斯脫;有余公允之館甥,任公勉之護持,而華亭之廕始全。

德宗之後,三子齊鳴,八世以來,聚族日大……摭實徵信,則有謝文肅孫枝一葉之咏,葉文甫往來勸進之規,鑿鑿可為左券者,又奚疑哉?(王士昌方先生後嗣歸宗記) 方正學門人某,建文初見削奪親藩太甚,力諫正學不聽,遂被髮佯狂歌哭市中;正學被禍時,突入臥室,攫其幼子而去……故謝文肅有「孫枝一葉是君恩」之句。

(武進縣志) 徐善安備兵浙中,駐台州,方孝孺靖難殉忠,詔籍其家,襁褓俱不免。

善安謂:「吾法官不能據法以爭,忍令忠義之裔頓斬乎?」時方孝孺有媵懷妊,計匿溝罅中,或危言尼之,堅不渝,後生子。

孝孺同學俞任二公密攜雲間,延方祀。

事發,受箠楚斷一臂瀕死,仍隱庇堅不吐,永戍保安。

(浦城縣志)   三人可以成虎,更不用說有這麼多的人參與,方正學有後,似乎已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這許多說法看似確鑿,事實上有很多的漏洞。

   方孝孺有後無後的爭議,起於世宗朝兪斌自稱孝孺後才發生,上距孝孺殉忠已百二十年,而明史方孝孺傳中,稱「仁宗即位,諭禮部:建文諸臣已蒙顯戮,家屬籍在官者,悉宥為民,還其田土;其外親戍邊者,留一人戍守,餘放還。

」成祖一死,禁網即開,似不必百二十年後方敢出來歸宗復姓,這是其一。

   陳繼儒〈方正學後裔復姓建祠始末〉一文作於明神宗萬曆三十九年辛亥端午,已是二百零九年後了,說起歷史竟如親眼目睹,實難取信於人。

而其他各說,方孝孺遺胤在正學殉忠時或九歲,或尚懷妊;俞任二公是門生,是同學;託孤是正學還是正學門人;是姓俞、姓金,還是姓陸?眾說紛紜,而且時代愈後事愈詳悉道聽塗說,以訛傳訛的痕跡極為明顯。

這是其二。

王士昌〈方先生後嗣歸宗記〉及武進縣志所提及謝文肅,即謝鐸,英宗天順八年進士,官至禮部侍郎。

詩題是〈謁侯城里有感〉:      欲向西風酹一尊,乾坤何處著英魂?百年事過風前燭,千古名留海上村。

香火半龕誰地主?孫枝一葉是君恩。

夕陽滿地傷心淚,付與江流自吐吞。

  侯城里是正學故居,正學嘗自號侯城生。

整首詩歌詠正學忠義,寄慨正學遭遇,所謂「孫枝一葉是君恩」一句,乃是指洪武二十七年朝蜀獻王,道經夔,謁太史公宋濂墓而卹其家一事。

方孝孺祭太史公八首第四首說:「公墓于夔,拜謁靡遑,孀孤滿目,興我慨傷,收恤教養,後死之責。

」便說得極為明白。

主張正學有後者牽合誤植,顧此失彼,反而弄巧成拙。

則是其三。

   如此,正學有後說是無法成立的。

(二)方孝孺無後    主張正學絕無後的,除明史本傳外,還可尋得兩處證據:一是趙洪於明英宗天順七年寫的〈新刊正學方先生文集序〉說:      噫,先生之淑履如此,宜天有以培祐之,而澌蕩慘於無遺,如此豈理也耶?   一是謝鐸寫於明獻宗成化十五年的〈新刊遜志齋集後序〉裏說:      ……令尹(寧海縣令郭紳)又嘗即先生故居,求所謂祠堂者而新之,蓋洪熙初,先生之遺族,得從寬法而為之者也。

     二文皆去聖未遠,趙文正合一甲子,而謝文則寫於七十七年後,在時間上較足採信。

而謝鐸所謂「先生之遺族」,極有可能是方孝孺的叔叔克家的兒子方孝復及其後代。

   雖然現有的證據,指向方正學無後,教人悵恨,但正如全祖望梅花嶺記所云:「不知忠義者,聖賢家法,其氣浩然,長留天地之間,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我人也可借以寬慰,方正學一腔忠義氣,已自照耀千古,至於有後無後,似已無須太計較了。

                                               Comments Signin|RecentSiteActivity|ReportAbuse|PrintPage|PoweredByGoogleSites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