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第一!457万人考研,300万人落榜,报考数比去年多80万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据央视新闻此前报道,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全国报考人数为457万,比上年增加了80万,增幅达到21%。

而2022年院校计划招生人数110万左右,这意味 ... 热搜第一!457万人考研,300万人落榜,报考数比去年多80万!如何解决?委员这样建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3-1122:03 每经实习编辑李泽东     3月11日,《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国家分数线)发布,话题瞬间引爆热搜,留言区不乏有即将上岸的“天选之子”,但更多的考生评论直呼“考研太难了”,让许多网友产生共鸣。

截至发稿,“考研将有300万人落榜”这一话题登上热搜第一。

千军万马独木桥!报考人数比去年增加80万 据央视新闻此前报道,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全国报考人数为457万,比上年增加了80万,增幅达到21%。

而2022年院校计划招生人数110万左右,这意味着将有300多万考生落榜。

公开数据显示,从2017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首破200万大关,到2021年达到377万,5年间考研报名人数翻了近一番;从2011年151.2万到2022年457万,全国报考人数在过去12年间实现3倍数跃升。

与此同时,多数“考研大省”也连年创下历史新高,考研人数及全国占比持续攀升。

以2022年研考为例。

仅山东、河南、江苏、四川4个省份,就占据全国研考报名总人数近3成,相比2021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报考人数激增的另一面,是招生录取人数增长相对较缓的现实。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历年高等学校(机构)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显示,2011至2020年间,这一数字从49.46万增长至99.05万,增幅为100%,而同期报考人数增幅超过125%。

在此期间,二者之比已从32.7%下降至29%。

考研是好的选择么,457万考生因何来? 日前,中国教育在线掌上考研发布的《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下称《报告》)显示,根据对考研动机的调查分析,就业压力成为考生选择考研的最主要因素。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VCG11497048661 近六成的考生因为就业压力大,想增强就业竞争力而选择考研,近五成考生是为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加强文化素养。

《报告》还指出,伴随就业竞争的加剧,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我国用人单位对从业者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就业者比例也稳步上升——从2007年占比0.2%到2019年上升至1.1%,即每100名就业者中就有1名拥有研究生学历。

来源:《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国教育在线 2021年7月,北京市人社局公布的《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明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7所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或“双一流”建设学科硕士研究生进京落户实行计划单列,不占用各区各单位落户指标。

同年11月,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发布落户新政:在五个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的本市应届研究生毕业生符合基本条件可直接落户。

减轻就业压力之外,一张硕士研究生文凭,或许还将成为年轻人扎根一线城市的“入场券”。

对于为什么考研这一问题,显然,其中既有考生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内在需求,也有经济和就业形势、疫情防控常态化、学历“溢价”等大环境因素影响。

多名委员关注“硕士研究生招生”问题 全国两会,有关教育的提案一直是关注的焦点。

今年,多位委员对研究生招生模式等问题提出建议。

据中国新闻周刊,全国政协委员易建强表示,考研人数持续大幅增长,但录取名额没有变,研究生招生规模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易建强建议,选择研究生培养质量好的单位作为自主扩招试点,合理设置每位导师每年招生计划;针对东西部差距,采用定向培养方式,规定东部各试点单位每年拿出一部分名额定向招收西部地区学生;对研究生招生名额备案,宽进严出,保证质量。

据中青网报道,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徐景坤建议,将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模式改为申请审核制。

他说,现行硕士研究生招生模式录取方式较单一,“仍是唯分数论,人称‘小高考’”。

研究生考试由统考改为申请制,模仿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一名考生可以申请若干所学校读研,其中综合成绩=研究生学科专业等级考试成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本科平时成绩+本科科研成果(经历)+平时课外学习外历。

据中新网报道,全国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建议:进一步提高“推免”比例,尤其是“双一流”高校的“推免”比例,可以使更多的优秀本科生从考研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完整的本科学习过程,尤其是研究型学习、挑战性学习和科研训练,提升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央视新闻、中国教育在线,中国新闻周刊、中新网、公开资料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11497048661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