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的意思|汉典“卻”字的基本解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推辭、拒而不受。

如:「推卻」。

《孟子·萬章下》:「卻之為不恭。

」. 導航 漢典古籍詩詞書法通識 查詢索引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注音部首簡繁異體字 quèㄑㄩㄝˋ部首卩 部外7 總筆畫9簡體却 㕁却𢔱𨚥脚𨜪 統一碼 字形分析筆順 基本區U+537B 左右結構343425152 五筆倉頡鄭碼四角 wwkbcrsloojy87620 拼音què注音ㄑㄩㄝˋ部首卩部外7總筆劃9基本區537B筆順343425152 通標 卻基本解釋 ●卻 quèㄑㄩㄝˋ 退:~步(因畏懼或厭惡而後退,如「望而~~」)。

退~。

退還,不受:盛情難~。

表示轉折:我來了,他~走了。

去掉:失~。

了(liǎo)~。

英語still,but;decline;retreat德語aber,jedoch,dennoch,zurückweisen,ablehnen,ausschlagen法語mais,cependant 【漢典】 卻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卻 卻què 〈動〉 (1)(形聲。

本作「卻」,俗字作「却」。

從卩,谷(què)聲。

卩(jié),象人下跪的樣子,即腿骨節屈曲的樣子。

從「卩」與腳的活動有關。

本義:退) (2)同本義[stepback;retreat;withdraw] 卻,節慾也。

——《說文》。

按:「退也」。

卻行仄行。

——《考工記·梓人》 吾行卻曲。

——《莊子·人間世》 怒戰慄而卻。

——《戰國策·秦策》 卻下而載之。

——《儀禮·既夕禮》 卻騏驥以轉運兮。

——《楚辭·愍命》 北救趙而卻秦。

——《史記·魏公子列傳》 已卻秦存趙。

持璧卻立。

——《史記·廉頗藺相列傳》 曳笏卻立。

——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又如:退卻(向後撤退;畏難後退);卻走(退避;退走);卻還(退還);卻避(退避);卻歸(退歸);卻略(退身);卻去(後退;離去);卻生(後退貪生);卻立(後退站立) (3)除;去[getridof] 又如:卻扇(古代婚禮行禮時,新娘以扇遮面,交拜後去扇);卻惑(去邪;消除疑難);了卻(了結) (4)避;避免[avoid] 是時李少君亦以祠竈穀道卻老方見上,上尊之。

——《史記·封禪書》 又如:卻老(避免衰老);卻死(避死) (5)拒絕[refuse]。

如:卻情勿過(礙着情面推辭不掉);卻絕(拒絕);卻妝(拒受嫁妝) (6)迴轉;返回[turnback]。

如:卻回(迴轉);卻望(回頭遠望);卻顧(回顧,迴轉頭看) (7)反覆[repeat]。

如:卻論(反覆論難);卻顧(反覆考慮) 詞性變化 ◎卻què 〈連〉 (1)用在偏正複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動作、行爲或狀況,表示轉折,相當於「但」、「但是」、「可是」[but] 一連數日,施恩來了大牢裏三次,卻不提防被張團練家心腹人見了。

——《水滸傳》 (2)「反而」「然而」[atthesametime]。

如:這個嚇得膽戰心驚、惶惶不安並滿腹牢騷的人…卻具有掌權和發號施令的能力 ◎卻què 〈助〉 用在動詞後,相當於「掉」,「去」[off;out;away]。

如:冷卻;忘卻;失卻信心;拋卻舊包袱 ◎卻què 〈副〉 (1)固然[admittedly] 好卻十分好了,只是一件,這孩兒生下來,晝夜啼哭,乳也不肯吃。

——《喻世明言》 (2)再[then] 卻與小姑別。

——《玉臺新詠·古詩爲焦仲卿妻作》 卻看妻子愁何在。

——唐·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卻坐促弦弦轉急。

——唐·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又如:卻又(再);卻再(再) (3)還[still]。

如:卻是(還是) (4)才[just]。

如:卻纔(方纔) (5)恰;正[just]。

如:卻好(恰好;正好);卻如(恰如;好像);卻待(恰待;正要) (6)剛剛[amomentago]。

如:卻纔(剛纔) 常用詞組 卻病卻步卻說卻月卻之不恭【漢典】 卻國語辭典 卻ㄑㄩㄝˋquè 動 推辭、拒而不受。

如:「推卻」。

《孟子·萬章下》:「卻之為不恭。

」 退。

如:「退卻」、「卻步」、「卻敵立功」。

《文選·賈誼·過秦論》:「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蕃籬,卻匈奴七百餘里。

」唐·白居易〈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 副 正、恰好。

唐·杜甫〈水宿遣興奉呈群公〉詩:「歸路非關北,行舟卻向西。

」《水滸傳·第一五回》:「他生辰是六月十五日,如今卻是五月初頭。

」 倒、反。

唐·司空圖〈漫書〉詩五首之一:「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

」 還、再。

唐·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連 但,表示轉折相承。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雖然沒有十二分顏色,卻也明眉皓齒,蓮臉生春。

」 助 置動詞後,相當於「掉」、「去」、「了」。

如:「忘卻」、「拋卻」。

唐·杜甫〈曲江〉詩二首之一:「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 【漢典】 【子集下】【卩】 卻·康熙筆画:9 ·部外筆画:7 卻《康熙字典》 【子集下】【卩】 卻·康熙筆画:9 ·部外筆画:7 【唐韻】去約切【集韻】【韻會】【正韻】乞約切,𠀤羌入聲。

【說文】節欲也。

从卩,谷聲。

【增韻】止也,不受也。

【孟子】卻之爲不恭。

又【廣韻】退也。

【前漢·袁盎傳】引卻愼夫人坐。

【註】蘇林曰:卻謂𤰞而退之也。

又【儀禮·士昏禮】啓會,卻于敦南。

【疏】卻,仰也,謂仰於地。

【韻會】俗作却。

又訛作㕁。

【漢典】 【卷九】【卩】 卻《說文解字》 【卷九】【卩】 《說文解字》 節欲也。

从卪谷聲。

去約切 《說文解字注》 (卻)卪卻也。

各本作節欲也。

誤。

今依玉篇欲爲卻,又改節爲卪。

卪卻者,節制而卻退之也。

从卪𧮫聲。

去約切。

古音在五部。

俗作却。

【漢典】 卻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tɕʰyɛ˥˧唐代读音*kiɑk日语读音SHIRIZOKUSHIRIZOKERUKAETTE韩语罗马KAK现代韩语각越南语khước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kiog5[海陆腔]kiok7hiok7hiak7[宝安腔]kiok7[梅县腔]kiok7[台湾四县腔]kiok7hiok7hiak7[客英字典]kiok7粤语koek3潮州话kiag4(khiak) 近代音中古音見母藥韻入聲腳小韻居勺切三等開口;溪母藥韻入聲卻小韻去約切三等開口;上古音黄侃系统:溪母鐸部;王力系统:溪母鐸部; 官话吴语赣语湘语闽语粤语平话客语 韵书上古音中古音 【漢典】 卻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說文 秦系簡牘 楷書 楷書 楷書       「卻」說文‧卩部 「卻」睡.封66 「卻」 「却」 「卻」                                 秦系簡牘說文小篆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日本 異體字㕁却𢔱𨚥脚𨜪 【漢典】 【載入評論】 【論壇討論】 同音字 闕(que4)㰌(que4)塙(que4)却(que4)䲵(que4)闋(que4)皵(que4)碏(que4)悫(que4)雀(que4)汋(que4)䦬(que4) 同部首 㔿印却卯卽卪㕀卫厁厀卩卭 同筆畫 禹畏㫠荆很珄㞒枱㭕诪爰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