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台灣史套書:用影像和文字記錄台灣的過去與現在(共五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書名:圖說台灣史套書:用影像和文字記錄台灣的過去與現在(共五冊,隨書附贈「日治時期寫真館明信片」一組七張),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5727727,頁數:952, ...
選擇語言
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相關網站
博客來
售票網
企業採購
福利平台
海外專館
:::會員服務|快速功能
0結帳
您好 ( 登出 )
登入
加入會員
購物金
購物金 0
儲值金 0
E-Coupon 0 張
單品折價券 0 張
會員專區
電子書櫃
線上客服
繁體
關閉廣告
展開廣告
回博客來首頁
客服公告:配合政策各項服務調整說明詳情
移動滑鼠展開全站分類
:::全站分類
全站分類
旗艦店
:::網站搜尋
全部
展開
全部
圖書
電子書
有聲書
影音
百貨
雜誌
售票
海外專館
禮物卡
搜尋
熱門關鍵字
預兆
逃亡小說集
女孩妳真的夠好了
開運農民曆
中文書
2021年度百大
新書
預購
排行榜
選書
即將出版
特價書
香港出版
讀者書評
出版社專區
分類總覽
博客來中文書人文史地台灣史地通史商品介紹
看大圖
!上頁
下頁
試閱
圖說台灣史套書:用影像和文字記錄台灣的過去與現在(共五冊,隨書附贈「日治時期寫真館明信片」一組七張)
可購買版本(3):
電子書
優惠價315元
平裝
優惠價2025元
平裝
優惠價405元
已追蹤作者:[ 修改 ]
確定
取消
作者:簡永彬,高志尊,林壽鎰,徐佑驊,吳奇浩,王惠君,彭威翔,蘇碩斌,林月先,高傳棋,凌宗魁,鍾淑敏,徐明瀚,陳家豪
新功能介紹出版社:左岸文化
新功能介紹出版日期:2021/07/15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2250元
優惠價:9折2025元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1913元
使用購物金最高可抵100% 詳情
1點OPENPOINT可兌換1點購物金,1點購物金可抵1元,實際點數依您帳戶為準。
如何獲得OPENPOINT點數?如何兌換購物金?詳見OPENPOINT說明
查詢我的購物金?登入會員專區
分期價:(除不盡餘數於第一期收取) 分期說明
可接受VISA,Master,JCB,聯合信用卡
3期0利率每期675
運送方式:臺灣與離島海外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可配送點:全球可取貨點: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
載入中...
我要寫評鑑
分享
內容簡介
圖說台灣史,
用影像和文字記錄台灣的過去與現在
※隨書附贈「日治時期寫真館明信片」一組七張※
套書共五冊。
★《凝視時代:日治時期臺灣的寫真館》
乘著寫真館的時光機遨遊臺灣,
從寫真了解臺灣,重建昔日生活場景與共同記憶。
◆在日治時期的臺灣,由於攝影技術和文化的普及,寫真館(照像館)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攝影不僅開啟民風在民間蔚為風潮,官方也委託民間發行寫真帖與繪葉書,記錄臺灣並彰顯臺灣總督府的豐功偉業。
◆臺灣攝影第一個繁花盛開的時期,逾300張珍貴的照片讓我們看見日治時期大眾生活的樣貌。
西方攝影術發明至今已180年。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日治時期臺灣有一群攝影師,這些人可不是拿著大砲拍小模的外拍部隊,他們是受過專業攝影訓練,埋頭研究技法的家裡蹲。
「三原色碳膜轉染印畫法」、「漆金祕法」是他們與日人寫真館分庭抗禮的不傳之祕。
這些攝影專家平時喜歡在寫真館內玩自拍,也喜歡拍攝扮裝的女人。
他們是臺灣攝影技術的源頭,將生命的熱情與精力注入鏡頭中,刻印出當時人們的生活景致。
這是臺灣攝影第一個繁花盛開的時期,豐富而珍貴的照片讓我們看見日治時期大眾生活的樣貌,再度凝視那個人才輩出、創意無窮的年代。
《凝視時代:日治時期臺灣的寫真館》改編自2010年《凝望的時代》展覽專書,重新編輯並增補數篇從臺灣史角度書寫之專文,以及作者新近的採集和研究,如業餘攝影家李火增、謝金俊等,以臻至完整。
本書從臺灣攝影的源流和先行者開始追溯,繼而敘述日治時期攝影術和寫真館的蓬勃發展、寫真館的特色與庶民記憶,並詳述臺灣總督府如何藉由發行寫真帖與繪葉書,記錄臺灣並彰顯臺灣總督府的豐功偉業。
本書也從技法、材質、觀念等面向探討寫真師的創作,將寫真師與攝影名家並列,更從風格的角度賦予寫真館攝影的獨特定位。
這本少見綜觀臺灣寫真歷史圖文並茂的著作,堪稱臺灣攝影史詩鉅著。
★《臺北歷史.空間.建築:新莊、艋舺、西門、大龍峒、圓山、劍潭》
四百年前大臺北地區人煙稀少,觸目所及多為荒煙蔓草的景象。
臺北如何發展到今日繁榮的盛況?本書透過歷史文獻、照片、建築圖、地圖和實地訪查,構築起臺北的發展脈絡。
十八世紀的臺北不似今日,當年天龍國沒有龍,只有羅漢腳。
漢人隨著航運移居至此,開闢土地,興建寺廟、形成街市。
從清代的開拓、日本的建設到戰後的發展,留下許多精彩故事與經典建築。
本書作者透過歷史文獻、檔案資料、舊照片、建築圖和地圖或石碑等遺物,加上實際走訪調查,從實際留存下來或留存於影像中的建築和街景,及曾經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故事,以清代、日治時期到戰後的時間軸,串起臺北都市空間變遷的過程。
從新莊、萬華和相鄰的西門町地區,到北邊的大龍峒、圓山和劍潭,作者將臺北分成四個地區,從重要建築的興建、時代的背景和市街的發展,來看各地區空間發展的故事。
新莊最初因稻米生產和外銷而興起為市街,在日治時期市區規劃後街屋新建立面牌樓,從留存的構造和裝飾可以想像曾經有過的繁華。
萬華的名稱來自舊名艋舺,這裡曾經是原住民駕著小舟往來淡水河邊的港口。
由於大陸移民及兩岸貿易往來,萬華繼新莊之後發展成熱鬧的市街。
清代興建寺廟和市街,經過日治時期的規劃,紅磚街屋櫛比鱗次,擁有全臺灣學生人數最多的小學。
其中「剝皮寮歷史街區」仍保存清代街道的樣貌。
西門町原來是窪地,日治時期開始興建街屋,日本商人在此經營各種商店,提供來臺日人生活所需,開啟了西門町的商業發展。
窪地填高後形成新市區,西門町日益熱鬧,轉型為時尚區。
大龍峒、圓山和基隆河對岸的劍潭地區山明水秀,從清代以來就是關係密切、共同發展的地區。
清代時同安人在此定居,興建四十四坎街屋和保安宮,日治之初日本人設立圓山公園及對面的臺灣神社,後來民間也興建孔廟,在今天成為花博公園和圓山大飯店等重要地標。
從建築的興建過程及其建築特色,可以知道這四個地區因開發時間和所在地理環境而有不同的地區特性。
本書構築臺北歷史、建築與空間的發展脈絡,細說臺北從清代的開拓、日本人的西化與和風建設、戰後的發展、家族崛起的故事、產業轉換與公共政策的發展過程,帶領讀者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阻隔,見證這段地虎變天龍的歷程。
★《太陽旗下的制服學生》
制服從何時開始?有什麼意涵?
制服如何成為時代變遷的重要符號?
本書揭開「制服帝國」的身世之謎。
制服是許多人成長的共同記憶,也是最令人難忘的身分印記。
臺灣人從什麼時候開始穿著制服?卡其制服從何時開始流行,讓臺灣在戰後戒嚴時期成為卡其制服帝國?回溯日治時期,臺灣人在日本的統治下,逐步換穿各式標準服裝。
在日治初期二十年間,臺灣各級學校的制服百花齊放,日籍學生著和服,臺籍學生穿長衫,原住民穿「番服」,呈現多元雜糅的面貌。
一九二○年代以後殖民政府強化控制力,洋式制服與當時流行的洋服同步,逐漸成為官方認可和推廣的學生制服。
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後,制服也因應戰爭的需求與氛圍,而有「國防色」(卡其色)和「迷彩裝」式的學生制服。
透過本書的描繪,制服具體而微地成為我們可以辨識時代變遷的重要符號。
作者也觀察到,日治時期學生制服的變化,與日本的殖民政策、教育制度、民間社會的服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而制服的配件、學校對制服的服儀檢查、當時制服的價格、購買力,以及各個角色對於制服的觀感,也是本書關心的面向。
想看看母校在日治時期的制服是什麼樣子?一百年前臺灣學校的制服款式,都將在本書中呈現。
★《臺北城中故事:重慶南路街區歷史散步》
這裡是清代的「府前街」、日治時期總督府前的「本町通」;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總督府成為總統府。
重慶南路見證了近代臺灣的權力交替與政經流轉,也帶動了附近區域的發展;
重慶南路是政經樞紐之路,也是充滿故事的道路。
臺北城中故事發生的舞台大抵在清代臺北城的範圍,涵括今天的館前路、重慶南路、衡陽路、中華路、博愛路,日治時期的表町、本町、榮町、大和町、京町一帶街區。
這些街區在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後,逐漸展現出現代化城市的面貌。
這一帶商業活動蓬勃鼎盛,茶葉、圖書、銀行、藥品、攝影器材、百貨等百業聚集一應俱全,好不熱鬧。
在城中故事裡,文史專家高傳棋、凌宗魁、鍾淑敏、蘇碩斌、林月先、徐明瀚引領讀者進入城中各個階段由生至衰、由沉潛再次轉型的軌跡。
城中重要的道路──重慶南路,是交通輻輳之地,緊鄰總統府、西門町、臺北火車站,與西門町、中華商場,形成一大商圈。
這條路在清朝的舊名為「府前街」、「文武街」,在日治時期稱為「本町通り」,到了1947年重新命名為「重慶南路」。
雖然只有短短三公里,卻曾經是政經文化的樞紐,連結起城中的繁榮,在1970-80年代達到顛峰。
在日治時期,因應都市計畫需求而形塑了現代風景,經過兩次市區改築,建築街景大致已形塑。
1910年代市區改築時興建了臺北消防組、攝津館、臺灣書籍株式會社,在1920年代後期則設立了辰馬商會、日本生命保險株式會社臺北支店、三十四銀行臺北支店、新高旅館、西尾商店、辻利茶鋪、新高堂書店、臺灣銀行、總督府、臺北高等法院、民政長官官舍、臺北州立第一高等女學校等。
在近二十年的拓展過程中,重慶南路的建築街景與地標於焉成形。
在1980年代以前,重慶南路書店林立,聲勢壯大,文字與思想在此匯聚交流,成為全世界華文圖書出版最重要的一條街。
而書店街的歷史啟動器,就是來自日治時期的「新高堂」,1898年起創辦人村崎長昶從小型文具商發展為書店龍頭,於是新高堂書店、西尾商店、新起町一帶的東陽堂和鹿子島等,及榮町的文明堂、杉田等書店在一百年前形成書店街,並進行空間大改造。
除了本町通和榮町通的日文書店外,大稻埕太平町也曾經發展出另一條書店街,如蔣渭水的文化書局、連雅堂的雅堂書局、謝雪紅的國際書局,儘管曇花一現,卻都是日治時期新文化傳播的重要據點。
戰後,隨國民政府撤退來臺的老字號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正中書局,以及經銷教科書的臺灣書店、戰後第一間本土創辦的東方出版社、迄今仍具規模的三民書局、被譽為那個年代最好的文星書店……,都匯聚在重慶南路這塊沃土上。
書街上各種知識與各式風景相互混雜。
這些書店各有專擅,成為各個世代重要思想養分的汲取地。
在白色恐怖時期,重慶南路書報攤是禁書的流通點,滋養並啟迪了黨外政治與思想。
從臺灣書店、東方出版社,到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三民書局等編修辭典起家的書店,再轉到武昌街明星咖啡館的文化社群,街道騎樓上周夢蝶書攤子、禁書書攤和文星書店,蔚為一片生態盎然的書森林,作家季季因此寫下:「文星和明星,印刻了我來臺北後最早的寫作記憶。
成為我日後不斷想要重返的生命場域。
」還有西西:「經過周夢蝶的書攤子的時候,我們停下來看看有沒有甚麼書店裡不可能再找到的詩集。
譬如:一些很舊的詩集,流速緩慢、流域不廣的詩集,靜默的詩集,等等。
」曾幾何時,這片茂盛的書森林逐年凋落成零星的枝葉,令人不勝唏噓。
位於重慶南路與衡陽路口的星巴克,在日治時期曾經是「茶苦來山人」三好德三郎的辻利茶舖。
三好德三郎在此販售老家的宇治綠茶和臺灣的烏龍茶,透過參與一場場茶葉共進會、博覽會,投入大量的行銷廣告,讓臺灣烏龍揚名國際。
這位居臺四十年、埋骨台灣的日本名流也積極參與公益與政治活動,穿梭於官民之間調和鼎鼐,讓人們看到這位有「民間總督」之稱的三好德三郎精彩鮮活的人生。
走到中華路,戰後隨國民黨政府撤退來臺的軍民在1950-60年代於中華路鐵道旁搭起棚屋聚落,進行商業活動。
棚屋拆除後,1960-80年代在新建的八棟「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中華商場聚集成繁華的景象,各式商品、各路人馬在此川流不息,形成中華路和中華路兩側地景與庶民生活變遷史。
在中華商場裡的家鄉味餐館、學生制服訂製店、電子零件行、唱片行等商店,帶領人們神遊那段經濟起飛的年代,令人玩味。
本書時序涵蓋清領、日治至今,每頁故事既個別又半透明地相互疊合,其中的街廓紋理、城市歷史、建築、人物、產業都交互滲透在每個時代的切片裡。
雖然現在重慶南路上旅館、藥妝店、餐廳取代了昔日的人文景觀,但過往仍一直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成為一幕幕生動的場景。
昔日勝景不再,逝去的城區地景與記憶也無法逆轉,所幸我們仍可透過書籍的出版,重新捕捉重慶南路街區的歷史細節,比過去更了解過去。
★《從臺車到巴士:百年臺灣地方交通演進史》
人力轎子、兩輪牛車、四輪汽車、多組路輪火車、輕軌電車、高速鐵路……
一百年來臺灣地方交通的演變就是一場革命!
可否想像,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末,牛車與轎子曾經是臺灣這塊島嶼最主要的人貨運輸工具?一百年多來,臺灣的地方交通一日千里,從有限的人力、四腳獸力、蒸氣力到無汙染的電力,陸上交通的演變就是一場革命。
人力轎子、兩輪牛車、四輪汽車、多組路輪火車、輕軌電車、高速鐵路……,不論是劉銘傳從中國引進蒸汽火車、日治時期縱橫臺灣南北的縱貫鐵路,或是今日風馳電掣的高速鐵路,都在在改變了臺灣的地景,也牽動了臺灣人的交通習慣,而交通形式的改變更深深影響了臺灣社會的發展。
從人類交通文明史來看,可分為傳統型個人交通工具、半近代大眾交通工具、現代型大眾交通工具,有的幾乎在同一時間登場。
轎子是清代臺灣最主要的客運業,而牛車是最具代表性的貨運業。
臺灣的轎子是漢人入臺時引進的,為了配合臺灣的地形地物而顯現出「輕巧簡易」的一面。
牛車在臺灣又稱「板輪車」,據說在中國沒有臺灣牛車這種交通工具,盛傳是在荷蘭時代從東南亞引進臺灣。
臺灣牛車的形制是兩輪,由三片木板拼成,相當於一個成人的高度。
由於清代臺灣路況不佳,遇雨即泥濘不堪,如果不到這個高度,車輛勢必會被卡住。
另外,臺灣西部平原河川、溪流眾多,當水位較低時,牛車可運用此一高度的優勢,直接渡河。
清末以後,臺灣引進了人力車、臺車等「半近代大眾交通工具」。
人力車的發源地是日本,這項交通工具出現在明治維新時期,同樣與日本的近代化有關,但卻是典型的「和製新事物」,用來滿足日益增加的市鎮或都市人口移動的需求。
就在1888年,劉銘傳從中國引進人力車到臺灣。
由世界各主要先進國家的經驗來看,都市化的出現和都市人口的暴增,成為大眾交通工具出現需求的重要背景。
第一代大眾交通工具大多為馬車、馬車鐵道等非機械動力者,第二代大眾交通工具則普遍以第一代為基礎改良而來,改良的重點是導入機械動力。
以歐美而言,主要是從馬車鐵道轉型為蒸汽鐵道、電氣化鐵道與市區電車;以日本而言,則是馬車鐵道與人車鐵道,轉型為蒸汽鐵道、電氣化鐵道與市區電車。
十九世紀時,歐美各大城市盛行馬車鐵道,但臺灣未曾出現馬車鐵道,卻大量鋪設了馬車鐵道的孿生物――人力輕便鐵道。
所謂人力輕便鐵道,是由人推行固定在軌道上運行的車輛,就像礦場的礦車。
十九世紀末,日本的大眾運輸廣泛運用人力輕便鐵道,之後再引入殖民地──韓國與臺灣,其中以臺灣使用密度最高、存在時間最久,從而誕生了交通運輸業的百年企業。
「現代型大眾交通工具」是指進入機械動力領域後的交通工具,如鐵道、巴士、電車等。
臺灣鐵道濫觴於清代劉銘傳的鐵道建設,但這段鐵道無法達成貫通全島的初衷,僅完成基隆到新竹的「區間」,因此成為臺灣最初的「現代型地方交通工具」。
到了日治時期,日本殖民者在劉銘傳建設的基礎上繼續完成縱貫鐵道及其支線淡水線,再將臺北市區切割成三大部分。
而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努力地想完成市區鐵道高架化的工程,但因無法籌得足夠的經費,最終先完成了樺山貨車站,另外也興建了製糖鐵道,並鼓勵臺北鐵道株式會社、彰南鐵道株式會社和臺中輕鐵株式會社等民間鐵道公司的成立。
地方交通,特別是都市交通,需要班次密集、機動力高的交通工具,於是人類開發出將機械動力裝設於車廂內部的軌道型交通工具,而市區電車可說是專門為了都市交通所產生的產物。
在臺北捷運出現以前,臺灣幾乎未出現過都市軌道交通系統。
不過,早在二十世紀初期,臺灣社會已經開始思考建構軌道系統,以滿足快速成長的都市交通需求,後來演變為一波又一波市區電車鋪設的風潮;此一風潮並未因臺北捷運的興建而結束,反而在近期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以及各主要都市的「輕軌」建設獲得延續,橫跨百年。
臺灣汽車運輸的基礎擘劃於日治時期。
不過,戰前日本帝國的陸運政策是以鐵道為主,汽車運輸附屬於鐵道部門之下,這樣的情況在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之後,徹底獲得翻轉。
戰後臺灣在地方道路系統,相較於二戰以前,最重要的突破是「快速公路」的興建。
經過大約一百年的時間,臺灣交通建設飛速發展,各級公路交織出完備道路系統、環島鐵道網、時速超過三百公里的高鐵、六大都會區大眾軌道系統或鐵道地下化、前瞻基礎軌道建設、市區環狀鐵道等議題,都受到熱烈的討論。
臺灣下一個百年的交通將會是什麼樣貌?本書細說一百年來臺灣地方交通的演變歷史,交通工具的日新月異和萬千風貌,在本書中再現風華、展露無遺。
名人推薦
《凝視時代》
林祟熙(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林志明(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焦糖/陳嘉行(知性藝人)
蔡錦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
鄭麗玲(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教授)
蔣伯欣(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臺灣藝術檔案中心主任)
《臺北歷史.空間.建築》
李乾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客座教授)
邱博舜(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副教授)
洪致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郭英釗(九典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黃俊銘(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劉淑音(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退休教授)
戴寶村(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
《太陽旗下的制服學生》
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許佩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蔡錦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
劉揚銘(制服文化研究者、作家)
《臺北城中故事》
王惠君(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所教授)
文自秀(有度出版社社長、藏書家)
石芳瑜(作家)
邱翊(台北城市散步執行長)
陳建守(「說書SpeakingofBooks」創辦人)
《從臺車到巴士》
李為楨(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洪致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
黃紹恆(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教授兼院長)
蔡龍保(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教務長)
薛化元(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兼文學院院長、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基金會董事長)
(依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推薦
《凝視時代》
「由寫真了解臺灣──以文字描述加上想像,遠不如具體的圖像呈現容易明白,因此照片一直是了解過去最重要的利器。
十九世紀末歐洲攝影師、殖民者、本土寫真師照片已成為臺灣學者研究早期臺灣攝影史的對象,其中最出色的是中生代的簡永彬先生。
我讀過他所編的《凝望的時代》,印象深刻。
本次出版的書不僅照片驚艷,還有層次地敍述日治臺灣攝影史的源流、寫真師及其祕技,也特別處理到寫真師、殖民者以凝視的眼光所拍成的照片,最後附有攝影年表,是一本實用、研究兼具的好書。
簡先生用照片寫歷史,而我過往只用照片來映證日記的敍述真實,相差不可以道里計。
敬佩之餘謹為之序。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2010年出版的展覽專書《凝望的時代》是當時少見綜觀全局的臺灣寫真歷史,尤其聚焦日治時期營業寫真館及業餘寫真家的歷史與作品。
此後日治時期臺灣寫真家的作品越來越受注目,簡永彬先生更持續深耕,全方位地進行寫真家作品的收集、整理、保存,多次策劃展覽,讓許多攝影前輩的作品廣為人知。
2019年本書終於重新編輯和增補出版,其中添增近年簡永彬先生田野收集的資料,可說是2019年臺灣攝影史詩級鉅著,讓大家再度凝視那個臺灣寫真人才輩出,創意無窮的年代。
」──鄭麗玲,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教授
「《凝視時代:日治時期臺灣的寫真館》是近年臺灣攝影史所見極重要的突破。
此書原是作者簡永彬老師蒐集累積的大量攝影檔案所做的策展,現在加入數篇專文並改寫為專書,堪稱一部豐富的臺灣攝影小史。
他將過去較少被重視的寫真館師傅,與攝影史上的名家並列,納入了攝影的美學殿堂,更從風格的角度,賦予早期寫真館攝影一藝術史的獨特定位。
從中不僅可看到每個寫真館的紀實特色與庶民記憶,更從技法、材質、觀念等面向,開拓了寫真館攝影師作為創作者的可能性。
《凝視時代》不僅融合了史料彙編、議題考掘,也帶我們見證了攝影檔案的力量。
」──蔣伯欣,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臺灣藝術檔案中心主任
《臺北歷史.空間.建築》
「城市是充滿故事的立體書,走在古街上,就是翻閱每一頁精彩的內容。
王惠君教授是最佳導讀的人,她親自調查研究,獲得珍貴資料,我非常樂意推薦這本書給讀者們。
」──李乾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客座教授)
《從臺車到巴士》
「本書作者陳家豪博士為近年臺灣學術界栽培、熟悉並有足夠能力運用中英日史料的少數新起之秀,尤其對於臺灣現存眾多日文研究資源,陳博士優越的判讀與運用能力,使得本書內容極為豐富與扎實。
此書的完成及出版,除意味臺灣史研究已然進入世代傳承的階段,亦明確標示出新的臺灣經濟史研究不能再以政權交替作機械性的時期區分,必須依研究課題論述之所需,進行跨越政權交替的貫時性研究。
儘管此研究取徑具有相當程度的挑戰性與難度,但是卻更能貼近史實,進行更立體及深度的論述,本書在這方面的展現值得肯定。
另外,近年臺灣史在研究方法上,跨領域的整合亦成為研究主流之一,陳博士這本書結合歷史學及經濟學(包括會計學、管理學)的觀點及理論,將爬梳自浩瀚如海的史料、資料群的各種紀錄與史實,以平易好讀的文字,理路清晰地鋪陳論說,應可說是近年臺灣史著作在這方面的佳作,值得稱許與推薦。
」──黃紹恆(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教授兼院長)
「本書作者在博士班階段以來的豐富國際經驗洗禮,使其研究總是能立足臺灣、放眼東亞,一再突破既有研究框架,提供給臺灣史學界新的視野與觀點。
因此,這本書的書寫風格,雖然完全與作者過去學術發表完全不同,沒有一大堆學理分析、文獻批判與統計圖表,讀者仍然可以透過平易近人的筆觸,了解到作者長年投入相關領域的深厚底蘊。
」──薛化元(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兼文學院院長、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基金會董事長)
「作者在書中展現其對史料的熟稔,柔軟地帶入一般人覺得艱澀的一手資料,置入在海內外蒐羅的珍貴圖片或該時代的新聞、雜誌,使讀者能貼近並感受時代氛圍;作者必然與龍風鳳舞的檔案文書字體以及龐大統計數字,鏖戰過許多夜晚。
作者刻意安排的清楚小方塊內容與表格,則讓讀者能輕易地掌握重點,細細品味。
舉例來說,這本書經常提到不同時代的交通政策論爭,讓讀者知道臺灣交通發展過程,除了真正獲致實現的建設之外,其實還有不少其他選項遭到割愛,這時候作者會透過簡單的圖表,讓人很快掌握到不同方案的差異性,再搭配小方塊訴說當下時空背景。
」──蔡龍保(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教務長)
「這本書主要內容圍繞在日本時代,並且往清代以及戰後延伸。
如同書名,本書的主角是臺灣地方交通工具,但作者並非單調地將不同交通工具獨立開來討論,而是從人類交通文明史的宏觀視野,對於其源起進行考察,因此讀者不僅會透過本書發現到許多過去鮮為人知的歷史篇章,還得以有脈絡地認識到不同交通工具的地位以及屬性,以及從傳統到現代的演進歷程。
而更特別的是,作者在這本書的許多段落,還特別將臺灣與周邊地區進行比較,不僅再次展現本書宏觀視野之處,亦會讓人在閱讀之餘,感到更加津津有味。
」──洪致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簡永彬
1958年生於基隆。
1985年日本大學藝術學部藝術研究所修了。
1988年創立臺灣第四家攝影藝廊「夏門攝影藝廊」。
1992年開始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研究中心整理蒐研臺灣攝影發展脈絡。
2008-2015年陸續在臺北巿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策劃前輩攝影家回顧展。
2013年自創「意象.台灣」品牌,啟動「前輩攝影家影像資產資料庫開發計劃」,並獲選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藝文社會企業創新育成扶植計畫」團隊,持續梳理和蒐研臺灣攝影文化各階段重要攝影家的作品及文獻資料。
2017年起擔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發展系兼任副教授。
高志尊
彰化縣人,日本大學藝術學部寫真學科畢業,日本九州產業大學藝術學碩士、博士,專攻影像藝術。
1989年迄今於海內外舉辦過十餘次個展,作品為文化部藝數銀行、台北市立美術館、新北市文化局、日本九產大美術館、銘傳大學藝術中心等公私立機構及個人收藏。
曾任教於淡江、世新、中原、政大等校,現為銘傳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系所主任。
著有《光的調色盤》、《視點》、《影像蒙太奇在創作中之應用》等書。
林壽鎰(1916-2011)
14歲時在「徐淇淵寫真館」當學徒,1934年18歲時赴日本,進入「日之出寫真株式會社」,受到恩師竹田矢日悉心照顧。
1936年回到桃園開設「林寫真館」,首先採用「電光球」(電燈泡)的採光手法,並用心經營以各種技法去吸引顧客,如:雙重曝光、三重曝光、女扮男裝、剪影效果、人工著色等,都是當時常用的技法。
戰後加入業餘攝影學會,多次參加國際沙龍攝影競賽,屢獲大獎。
徐佑驊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研究主題圍繞日治時期的寫真帖,作品曾發表於攝影雜誌及相關研討會。
目前任職於出版社。
吳奇浩(1978-2014)
苗栗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博士論文〈洋風、和風、臺灣風:多元雜揉的臺灣漢人服裝文化(1624-1945)〉(2012)獲第三屆思源人文社會科學博士論文獎首獎。
研究領域為臺灣社會文化史、服裝文化史,曾任教於東海大學歷史學系。
連克
1989年生,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碩士,研究領域為臺灣經濟史、金融史、保險史等。
曾任明台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專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研究助理,現任臺北市政府松山區公所課員。
著有《從代理人到保險公司:臺灣商人的產物保險經營(1862-1947)》,及多篇期刊暨研討會論文。
郭立婷
國立政治大學臺史所碩士,著有碩士論文〈味覺新滋味:日治時期菓子業在臺灣的發展〉等。
郭怡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曾參與撰述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歷史地圖散步」系列書籍。
賴品蓉
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現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專案助理。
曾任「臺灣老戲院文史地圖(1895-1945)」網站資料庫建置成員、《臺史博地方學學》刊物執行編輯。
著有碩士論文〈日治時期台南市戲院的出現及其文化意義〉、〈嘉義座〉(收錄於《嘉義市老戲院踏查誌》),〈台灣新劇運動與山水亭〉等。
凌宗魁
畢業於中原大學建築系、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曾任職於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中原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等,現為國立臺灣博物館規畫師。
著有《專業通才理想的實踐: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訪談錄(一)》、《圖解臺灣近代經典公共建築》、《BrickTaiwan:積木臺灣經典建築,用樂高積木打造43個古蹟與地標》等。
王惠君
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所教授,同時擔任文化部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審議委員、文化部聚落建築群史蹟及文化景觀審議委員、新北市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審議委員等。
長期致力於台灣建築史與古蹟修復保存研究,著有《解開中山樓建築之謎》、《台灣都市物語》(日文版)、《老建築、好故事》(中文版)等。
彭威翔
臺灣花蓮人,畢業於臺北師範學院社會教育系,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現為國小教師。
從小對於歷史有莫名興趣,年紀漸長,偶然機緣下進入政大臺灣史研究所就讀,關注的面向開始聚焦於臺灣這塊土地。
由於在教育現場服務,因此將重心放在啟發學生對臺灣歷史有更多的興趣,以及更多面向的認識。
蘇碩斌
現任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臺大臺文所教授。
著有《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企畫《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等,近年致力推廣創造性非虛構寫作。
林月先
臺北人。
曾合著《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主編《尋味Badousi:溪洲部落野菜札記》。
目前就讀臺大臺文所碩士班。
高傳棋
1970年生,家族世居南萬華加蚋仔三百年,臺大地理學研究所畢業。
曾任北一女地理老師、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祐生研究基金會子題計畫主持人、臺北商業大學兼任講師;現任繆思林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負責人、臺北水窗口執行長、Ours理事、臺灣古地圖史料協會理事。
發表過近100篇關於歷史地理、臺北生活文化、廣告創意時代等文章,及50多本相關著作,包括《穿越時空看臺北》、《引領臺北走向世界舞臺的茶文化特刊》、《古地圖看臺北》等。
鍾淑敏
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
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專長領域:日治時期臺灣史.臺灣總督府檔案研究。
特別著力的課題為:戰爭動員與臺灣人戰犯、二戰時期的臺灣戰俘營、戰前臺灣人在東南亞的活動、灣生與日治時期在臺日人、臺灣總督府官僚、專賣事業等研究。
徐明瀚
電影與藝術評論人,輔仁大學哲學系學士,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現為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博士候選人。
曾獲2000年誠品復古文案大賽優勝、2010年高雄拍片網夏日影評徵文活動首獎,現任臺灣影評人協會副理事長,並於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與人文藝術寫作中心擔任兼任講師。
曾任八旗文化編輯、《Fa電影欣賞》執行主編、《國影本事》主編,著有《摩登生活的漫畫及其「無-意義」:郭建英與上海新感覺派(1927-1935)》、《舊城區的藝聲X異生》(合著)等。
陳家豪
現任財團法人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副研究員,並任教於政大臺史所、淡大歷史系。
曾赴日本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訪問研究一年、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交換半年。
專攻交通史、企業史與經濟史,博士論文《近代臺灣人資本與企業經營:以交通業為探討中心(1895-1954)》由政大出版社出版,長期於《經營史學》、《經濟論文叢刊》、《臺灣史研究》、《臺灣文獻》、《臺灣學研究》等國內外指標性學術刊物、世界經濟史大會等國際重要學術會議發表論文。
目錄
《凝視時代》
序簡永彬
前言日治時期寫真館的影像追尋簡永彬
第一章探索臺灣攝影的源流:攝影術初登場簡永彬
湯姆生、馬偕、愛德華茲與李仙得/中國早期銀版攝影家/追溯臺灣早期影像的線索
第二章十九世紀臺灣攝影的先行者高志尊
一八五四,黑船上的銀版攝影師/一八六○年代,愛德華茲與十九世紀臺灣的影像/一八六六,柯林伍德、沙頓與巨蛇號的臺灣踏查/一八六○年代之後外國傳教士的身影與足跡/一八七○年代,畢齊禮及恆春知縣周有基的肖像攝影
第三章日治時期的臺灣攝影簡永彬
▌日治時期寫真帖
寫真帖與寫真館
※專欄:從「橫濱寫真」到「繪葉書」
▌營業寫真館
臺灣人與日本人的競爭
▌著名寫真館
林草:林寫真館/施強:二我寫真館/楊寶財:楊寶寫真館/彭瑞麟:亞圃廬寫真館/羅訪梅、羅重台:羅訪梅寫真館/吳金淼:金淼寫真館/張才:影心寫場/陳振芳:振芳寫真館/黃玉柱:光華照相館/林壽鎰:林寫真館
※專欄:帝國之眼:繪葉書中臺灣的意象徐佑驊
第四章日治時期寫真帖中的臺灣視覺徐佑驊
日治時期的臺灣攝影/臺灣寫真帖的出版/臺灣山岳寫真/「蕃族」寫真/打造由北而南的地理觀看/消失的東臺灣/政績.觀光.南進基地/殖民者的「看見臺灣」
第五章二戰前後的臺灣攝影界林壽鎰
臺灣第一位寫真學士/開啟學習攝影的風潮/攝影技術提升/寫真登錄制度/戰後攝影比賽盛行
第六章日本攝影工業與教育的啟發與展現簡永彬
▌東京寫真專門學校
(一)彭瑞麟(二)林有力(三)謝金俊
▌東洋寫真學校
▌東京寫真學校
▌從精炭畫像到寫真術
▌影像風格的主張和實踐
(一)光源的運用逐漸成熟(二)修整底片技術的運用與演變(三)特殊技巧的開發(四)見證時代和記錄社會活動的「外寫」(五)業餘攝影的濫觴
※專欄:日治時期的服裝吳奇浩
▌業餘攝影
(一)張清言(二)楊肇嘉(三)李火增
※專欄:日治寫真裡的生活場景
第七章寫真師的「祕技」簡永彬
▌彭瑞麟
(一)漆器寫真(二)三色碳墨轉染天然色寫真法(三)明膠重鉻酸鹽印相法(四)藍曬法
▌吳其章
附錄 簡永彬
▌攝影術與材質的演變
▌攝影年表
▌參考資料
《臺北歷史.空間.建築》
自序
前言
▌新莊
1.從武朥灣社到新莊:臺灣北部最早的商業與政治中心
2.稻米的出口港:一府二鹿三新莊
3.廟街的形成
4.「米市街」與「米市巷」
5.林本源家族與鹽館街
6.隘門與福德祠
7.老地名
8.市區改正
9.產業發展
10.戰後的新莊
▌艋舺.萬華
1.艋舺的寺廟
2.街道的形成
3.消失於艋舺的寺廟
4.商行與富戶
5.社會救濟設施
6.艋舺的都市計畫
7.剝皮寮
8.日治時期的街屋
9.艋舺大道前的萬華林宅
10.從學海書院到老松公學校
▌西門町
1.日治初期的建築和風情
2.從第一小學校到末廣小學校:今天的福星國小
3.弘法寺
4.大悲閣
5.西門圓環與新起街西門市場紅樓
6.西本願寺
7.「埋立地」:填土地
8.「壽小學校」:今天的西門國小
9.第三高等女學校
10.東本願寺
▌大龍峒.圓山.劍潭
1.劍潭古寺
2.保安宮與大龍峒地區的發展
3.大龍峒的民建孔廟
4.圓山公園
5.臨濟護國禪寺
6.臺灣神社
7.「明治橋」與「勅使街道」
8.圓山別莊
建築現今位置
大事記
《太陽旗下的制服學生》
導讀/呂紹理
自序
第一章細說從頭──制服的起源
◎制服的意義
◎洋服.制服與日本
洋服的傳入/學生服裝
◎清代的學生模樣
臺灣漢人的服裝/清代的教育與學生服裝
第二章未定著的學生服──從混亂到萌芽(1895-1919)
◎無方針的統治、教育與社會服飾
殖民地初體驗/摸索中的草創教育/從頭到腳的轉變:剪辮與解足
◎從混亂到萌芽的學生服裝
領臺初期的混亂(1895-1910)/逐漸萌芽的學生服(1910-1919)
第三章同化下的轉變──迅速流行的洋式制服(1919-1939)
◎向內地看齊的統治、教育與社會服裝
向內地看齊/內地延長的教育政策/普及、流行的洋服與中西混搭的臺灣服
◎制服的成形(1919-1930)
洋式學生制服的迅速流行
◎邁入成熟(1930-1939)
第四章戰時的統制──迷彩風的學生服(1939-1945)
◎皇民化下的統治、教育與社會服裝
成為皇國子民/皇民化運動下的學校/和服.改良服.國民服
◎統制的迷彩學生服
第五章微觀下的制服面貌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機構與師範學校
高等教育機構/師範學校
◎中等教育:男子中學校與高等女學校
男子中學校.臺北州立臺北第一中學校
高等女學校.臺北州立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
◎初等教育:小學校與公學校
小學校/公學校
第六章校園制服面面觀
◎先生們的打扮
男先生的服裝/文官禮服/令人稱羨的文官服/女先生的服裝
◎與眾不同的原民生
統治者眼中的原住民/原住民的教育政策/服裝改善與學生制服
◎不可或缺的小配件
頭頂上的學問:學生帽/學校的象徵:校徽
◎第二套服裝:運動服
腳踩學生鞋
第七章制服的穿著與規定
◎制服哪裡買、哪裡取得
賢妻良母必備:裁縫課程
◎CoCo知多少:制服的價格
◎制服何時穿?
服儀檢查/校規處置
後記:日治時期臺灣人對制服的觀感
學校的立場/輿論的看法/裁縫業者的處境/順從?反抗?:學生的想法
附錄:臺灣學校制服沿革年表
註釋
參考資料
《臺北城中故事》
導論走入城中,聽故事/黃義雄
第一章書店是都市專屬的風景/蘇碩斌、林月先
▍走出臺灣的雕版時代
▍府前街與新高堂:村崎長昶的生意人生
▍本町通書店街的時代
▍風起雲湧的臺灣人書店
蔣渭水.文化書局/連雅堂.雅堂書局/謝雪紅.國際書局
※上海讀書會事件
▍臺北學子的閱讀時光
▍戰後重慶南路書店風景
※西尾商店
第二章地圖會說話/高傳棋
▍天然水池與護城河
▍臺北城的興建
▍臺北城的新興道路風貌
▍日治時期的現代化市區改正計畫
▍寶成門(西門)的消逝與再現
▍從舊城址轉變成現代化三線路
▍初現繁華風貌的西門町
▍從低窪荒蕪地轉變成全市最具商業價值的空間
▍清代衙門位址上的現代化建築:公會堂
▍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
▍日治時期藝文家展演的最佳場所
▍從公會堂到中山堂,從國家元首、名人到一般庶民
第三章重慶南路街景建築變遷/凌宗魁
▍清代:臺北城內的計畫道路
▍日本時代:現代化建築的興修
一九一○年代的市區改築
◎臺北消防組、攝津館、臺灣書籍株式會社
一九二○年代後期現代商業風貌的重南街景
◎辰馬商會/日本生命保險株式會社臺北支店、三十四銀行臺北支店、新高旅館/西尾商店、辻利茶舖、新高堂書店、大倉洋雜貨本店/臺灣銀行
▍眾生相的臺灣最高政權象徵性建築:總督府
▍戰後的總統府:強人政治賦予的新元素
臺北高等法院、民政長官官舍、度量衡所/臺北州立第一高等女學校、臺北師範、第二師範學校
▍承載臺北歷史的大街
第四章「茶苦來山人」三好德三郎與辻利茶舖/鍾淑敏
▍男兒立志出鄉關
※宇治的地方名望:辻家與三好家
與前田正名相識/前進殖民地布局臺灣
※親族企業網絡
▍辻利茶舖臺北支店
華麗登場的創店格局/連戰皆捷的烏龍茶行銷戰/置身臺北繁華地帶的辻利茶舖/比郵差還忙的店老闆
※辻利茶舖的營收狀況
▍民間總督
※在敘勳的簡歷上對德三郎的敘述
※獲得日本政府表揚的臺灣人士
※第一代在臺日本企業家
熱心公益不為其他/「自覺沒有比自己更下等的人了」/從種族優越者到認同臺灣
▍埋骨臺灣
※凋零的在臺日本企業家
※接手茶行生意的三好家第二代
在忙碌勞軍中死去
第五章中華商場的流金歲月/高傳棋
▍見證歷史的石碑
中華路旁歷史悠久的古建築群落/一九六一年「臺北市中華商場竣工記」石碑
▍戰後棚屋聚落的出現
距今約六十年前的棚屋聚落研究/從臨時攤棚轉變成可居住開店的棚戶/棚屋裡的經濟活動/棚屋裡的赤貧區
▍中華商場的興建與拆除
棚屋聚落的拆除/臺北市街頭最為新穎的百貨商場/加速老城臺北的都市更新
▍母親的中華商場回憶
戰後殘破的臺北街/到冰品名店「白光冰果室」工作/一代巨星林青霞在此被發掘/親眼目睹新生戲院大火悲劇
▍我的中華商場回憶
販賣鄉愁滋味的家鄉美食/要吃「啥鍋」就來此店/全國最密集的禮品文具店/學生改制服的瘋狂年代/隨時代潮流更替的電子賣場/許多世代人的共同回憶
第六章走進重慶南路書森林/徐明瀚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見識臺灣書店的教科書叢林
▍播下語言的種子,萌芽的閱讀慾:東方出版社的童書世界
▍花園中的言葉與字花:每家大書店都有自己的辭典
▍與周公談詩論藝:周夢蝶舊書攤與明星咖啡館的文化社群
▍地下根莖,或樹大招風:禁書攤與文星書店的不解之緣
▍海盜影碟淘金記:秋海棠的電影學術倉庫
▍萬綠叢中的金枝玉葉:書街上專業書店一枝獨秀
▍重慶南路書街衰落的多重因素
▍書街不死,只是凋零
※地圖:重慶南路書森林
《從臺車到巴士》
推薦序/蔡龍保
推薦序/洪致文
推薦序/李為楨
作者序
第一章 傳統型個人交通工具
最主要的交通手段:雙腳
東亞社會與轎子
牛車:清代貨運業
第二章半近代大眾交通工具:公共馬車、人力車
Omnibus
短暫存在的臺灣公共馬車
人力車:Rickshaw
第三章半近代大眾交通工具:馬車鐵道、人力輕便鐵道
追本溯源:馬車鐵道
甲午戰爭帶來的契機
百年企業的誕生
軌距的問題
冒著生命危險搭乘
穿山越嶺的利器
經濟與地方交通發展
第四章現代型大眾交通工具:鐵道
起點:劉銘傳的鐵道建設
縱貫鐵道臺北市區路段的難題
從高架化到地下化的轉折
Aloha:漂洋過海而來
老一輩臺灣人記憶中的「五分車」
縱貫鐵道的戰備輔助線
北港媽祖進香與搶客風潮
縱貫鐵道民營化爭議
製糖業以外的鐵道公司
第五章現代型大眾交通工具:電車
日俄戰後市區電車計畫的風潮
鐵道部的回應
市營電車的破局
其他都市的構想
戰後的延續
從電車到MRT
第六章現代型大眾交通工具:汽車
人類汽車工業的萌芽
臺灣汽車運輸的興起
臺灣第一輛汽車在何時出現?
誰可以駕駛汽車?
跨政權繼承關係
全面迎向公路時代
結語:下一個百年
火車與巴士圖片集
參考書目
看更多
詳細資料
ISBN:9789865727727叢書系列:紀臺灣規格:平裝/952頁/16.8x21.5x7cm/普通級/全彩印刷/初版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人文史地>台灣史地>通史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
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同類商品新上架
1.
中國歷史上,那些消失的古國
2.
上帝的指紋【暢銷紀念版】(上下套書組)
3.
疾風勁草:胡宗南與國軍在大陸的最後戰役(1949-1950)【熱銷再版】
4.
海上傭兵: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作者限量簽名版】
5.
1776革命未竟之地:煙硝、貿易與生態瓦解,不為人知的美洲史
本類新品熱銷
1.
茶金歲月:北埔姜阿新洋樓的故事(公視時代生活劇《茶金》靈感原型)
2.
日本刀劍物語:58把名刀縱覽日本刀基本知識與歷史
3.
余英時談話錄
4.
【全圖解】一張地圖秒懂世界史:從智人遷移到氣候變遷,人類大歷史經典地圖版!
5.
奇怪的歷史知識增加了!不能只有我知道的趣味歐洲史(博客來獨家雙封面特別版)
本類暢銷榜
1.
茶金歲月:北埔姜阿新洋樓的故事(公視時代生活劇《茶金》靈感原型)
2.
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
3.
宮前町九十番地(紀念新版)
4.
臺灣都市傳說百科
5.
穿越福爾摩沙1630-1930:法國人眼中的台灣印象
訂閱電子報
想獲得最新商品資訊,請訂閱免費電子報
關於我們
關於博客來
關於PCSC
隱私權政策
服務條款
人才募集
利害關係人專區
會員服務
加入會員
新手上路
會員分級
訂閱電子報
24小時隔日取貨
行動博客來
切換行動版
合作提案
企業採購
福利平台
加入供應商
AP策略聯盟
異業合作
客服中心
查詢帳號密碼
客服信箱
客服中心Q&A
線上客服
好站連結
OKAPI 閱讀生活誌
青春博客來
售票網
博客來Youtube
博客來粉絲團
得獎認證
天下雜誌2017金牌服務大賞
2016新世代最嚮往企業
SSL憑證服務
數位時代2012年台灣網站100強
電子發票推廣標章
dpmark資料隱私保護標章
數位時代2011台灣電子商務TOP50強
行政院環保署B2C網購包裝減量標章。
包裝減量。
環保材質。
循環包材。
客戶服務專線:02-26535588傳真:02-27885008服務時間:週一~五8:00~19:00,週六~日、例假日9:00~18:00,365天全年無休
博客來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址:臺灣115台北市南港區八德路四段768巷1弄18號B1之1 食品業者登錄字號:A-196922355-00000-9
Copyright©since1995books.com.twAllRightsReserved.
延伸文章資訊
- 1臺灣歷史圖說(三版) - 博客來
且為台灣入選15本中,唯一女性作者! 已翻譯成日文、韓文和英文,兼及學術專業與普及性, 是各級學校的最佳臺灣史讀物及輔助教材! 本書特色
- 2讀後心得與簡介:台灣歷史圖說(三版)(2019-06) @ 大熊的雜談
本書由:周婉窕著作,現為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專治台灣史。 書名點出本書的重點:圖片。 除了文字說明外, ... 大家好,歡迎來到大熊的雜談。
- 3#周婉窈- 優惠推薦- 2021年11月| 蝦皮購物台灣
華欣師大店×玉山社《少年臺灣史》周婉窈│歷史地理│9789862940754 ... 【茉莉高雄店】周婉窈/著《台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年)》聯經*劃記| 二手書下單前請先詢問 ...
- 4圖解台灣史【彩圖版】 - 讀冊
「視覺文化席捲全球之際,本書的出版恰逢其時。」 -成功大學歷史系鄭梓教授. 「融會貫通,敘述流暢,圖文兼顧, ...
- 5【紀台灣:圖說臺灣史】套書 - Best100 閱讀精品店
【紀台灣:圖說臺灣史】系列,從臺灣這塊土地留下的早期攝影作品、台北空間建築、城中街區、學生制服等歷史下的微小物件,築構臺灣在日治時期常民生活的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