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管理?(企業管理學作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企業管理學作業). 何謂管理? A: 管理的定義: ... 五、活動:計劃、執行、查核、行動等之管理循環過程所採行的活動如:設定目 ... 檢舉不當內容. 看向天空奮力的緊抓住 WePortfolio 關於我 生活札記 生活歷程 維基知識 相簿 資源中心 登入 帳號: 密碼: 分類 統計資訊 到訪次數18132 訂閱次數1 文章總數68 今日文章0 回應總數0 今日回應0 我修的課 96_2_國文(二)_四空設一A96_2_基本設計(二)_四空設一A9601國文一_四空設一A9601基本設計一四空設一A9601英文一通識認識智慧財產權-空設系認識智慧財產權-環工系9601立體構成_四空設一A9602體育分組二排球_體育分組二排球5-A 何謂管理?(企業管理學作業) 何謂管理? A: 管理的定義: 為能有效的運用所能取得的資源以達成組織目標,而採行的活動及方法稱為管理。

說明: 一、有效:效率---把事情做對,以最節省資源的方式,快速的完成工作。

效果---做對的事情,以正確的方法或途徑,達成預定的目標。

二、組織:一群人按特定的結構集結在一起以便達成共同的目標,稱為「組織」。

三、資源:人力、資金、設備、空間、時間、技術、物料、能源、資訊。

四、目標:組織所欲達成的有形成果。

五、活動:計劃、執行、查核、行動等之管理循環過程所採行的活動如:設定目 標、擬定計劃、整合資源、溝通協調、有效授權、追蹤控制、問題分析、理性決策、教育訓練、激勵士氣等。

六、方法:上述活動的正確有效的執行方法,包含思想文化的改造,政策的宣導,系統制度與表單的設計,執行前的訓練,執行過程的稽核,及結果的檢討及改善。

管理與經營的差別: 1.管理者與經營者最大的差別在於:管理者是把事情做對,經營者是做對的事情。

2.經營是要宣揚企業的經營理念,規劃企業未來所要發展的事業,所要開發的產品,選定客戶群,決定競爭策略及企業的核心價值;管理是要正確有效的執行前述所規劃的事項。

3.經營猶如在規劃一項產品,外觀顏色、材質、質感、重量、外觀尺寸、包裝、標籤、以及所需具備的使用功能,管理猶如製造該項規劃的產品,講究如何運用最少的人力、最節省成本的材料、最少的投資,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符合規格的產品來,但能否賣得出去,主要還是看所規劃的產品是否符合目標客戶的需求。

4.在工業化時代企業注重的是「管理」,是如何讓組織有效的運作,賺取的是管理財;但是進入智識經濟時代之後,企業必須注重的是「經營」,是為企業開創藍海策略,賺取的是經營財,因此,企業除了選用好的管理者外,更須要的是培育經營者。

5.效率是追求達成更高的投資報酬率;效果是做對的事,以創造更大股東價值。

6.企業的競爭,在管理上是在比誰最會善用資源,在經營上是比誰最有辦法滿足目標客戶的需求。

管理概說: 1.有位管理大師曾經說過:「管理很簡單,只要三天就可以學會,但是要精通,那是一輩子的事。

」。

意思是說,只要知道管理的幾個重點,就可以做管理的工作,但是要做好管理的工作,就要花一輩子的時間去累積管理的知識、經驗、與智慧,才能不斷的改善管理績效,讓管理的功能發揮到極致。

2.管理可以分為管理科學和管理哲學。

管理科學猶如電腦的硬體部份,管理哲學則如電腦的軟體部份。

硬體部份就像我們一般使用的有形的工具,很容易複製,也很容易學習,全世界的電腦硬體可以長得幾乎一模一樣,但配上不同的軟體(管理哲學),其功能就產生很大的不同。

軟體部份,也就是管理哲學,深受企業文化以及管理者的管理思維的影響。

多數人會同意「人才是決定企業勝敗的關鍵」,對管理者而言,人是硬體,選擇什麼樣的人,就是軟體,也就是管理哲學的部份。

首先選擇有德又有才的人應該毫無爭議,但次選「有德無才」,或「有才無德」就會因為不同的管理思維,而有不同的選擇,當然結果就會不一樣。

3.當90年代,日本產品的品質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很多國家派人到日本學習,日本人很大方的把他們的品管圈活動,提案改善制度,以及其他的管理工具介紹給大家認識。

最後日本人說了一句話:「你們可以學到我們的肉體和骨架(制度、工具),但學不到我們的精髓。

他們所講的精髓就是哲學的部份,因為管理哲學的部份深受文化的影響,日本的服從性、精益求精、以及講究完美的文化,外國是不容易學到的,縱使知道,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有所改變的。

4.管理的重點在「有效運用資源」和「達成目標」,要「達成目標」可以利用PDCA管理循環,來貫穿達成目標的意志。

若說管理很簡單,只要懂得PDCA管理循環,就能掌握管理的主軸,至少可以拿個六十分。

就像有人說ISO品質系統很簡單的意思是一樣的,沒錯,要通過ISO品質系統認證並不難,只要幾個月的時間就夠了,但通過認証只代表品質系統的基本架構已能運作,並不代表產品的品質一定能滿足目標客戶對品質的需求。

在管理上,若不只是要達成目標,還要講究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目標,以及使用最少的資源,那就需要花一輩子的時間,去改善對資源的使用效率,這正應了一句標語「只有更好,永遠沒有最好」,或另一句標語「改善是永無止境的工作」。

5.要「有效運用資源」,就要懂得很多知識工具,例如IE七大手法,品管七工具,七大浪費、5S、看板管理、組織系統流程.......等等,還要建立很多系統制度,例如:品質管理系統、經營管理系統、工廠管理系統、行銷管理系統、研發管理系統、標準化制度、提案改善制度、稽核制度、經營管理審查制度....等等。

而且不只是要懂,還要透過實踐與不斷的檢討改善,才能讓管理的功能發揮到極致。

6.「人」是經濟時代,企業成敗的最主要關鍵,管理只能要求人按標準的方法,以及所建立的系統制度去執行工作,但無法保證「人」會很積極的去執行工作,也無法保證「人」會願意奉獻他們的心力去從事方法、系統制度的創新及改善,因此我們還要靠「領導」的功能,讓「人」樂意主動積極的奉獻他們的心力,以發揮人力資源的最大效用。

若沒有做好領導的工作,人才很容易背離,企業將陷入招人、訓練,卻留不住人的惡性循環當中,根本無暇從事改善的工作。

因此我們還必須再探討何謂「領導」。

出處:范老師觀點02:何謂管理-mayer的部落格-udn部落格 管人理事(或管事理人,太簡略了)、科學+藝術(何謂科學?何謂藝術?各佔幾分?太模糊了)、五M(Man、Market、Material、Money、Machine,還陸續有人提出六M、七M,似乎未能完全涵蓋)、XYZW理論(二分法的迷思仍有爭議)、PDCA循環(知者眾,行者寡,循環不已者有如鳳毛麟角)、創業+守成(唯惰性與慣性使企業喪失創業精神並坐吃山空)、以最少投入獲最大效益(非計量因素如何評估?不可抗力因素如何控制?)、......。

管理學鼻祖彼得。

杜拉克的定義(Throughpeopletodothingsright)仍歷久彌新,茲因地制宜予以詮釋: 1.透過:管理者不得滋意任為,須透過企業組織、制度、規章、標準或約定俗成的默契,在不違反企業文化及政策下,執行管理。

2.眾人:莫嫌部屬、同仁有缺點、會犯錯,此乃有七情六慾之普通人的正常表現,故才需管理,也能顯現管理者之價值。

3.把:身為管理者須對所管事項能了解及掌控,對可能發生的狀況及變化能及時有效處理。

4.事情:管該管之事,不管不該管之事;分出正常/異常、通案/個案、常態/偶發、有效/無效、……,予以層別管理。

5.做:行動!行動!!行動!!!所有管理的效果皆來至行動。

如何形成模式,養成習慣,持之以恆,斯為管理者重大使命與考驗。

6.好:好或壞並非主觀判定,而是需符合三項指標,即達到目標、維持目標、繼續進步。

好並非完成後結束,而是動態的效果維持。

我們可以說管理是理論+實務,必須做到八分科學二分藝術,科學部分標準化,藝術部分保留調整的彈性,得因人、事、時、地、物而制宜,並能攻守兼備,因應內外需求不斷調適,有目標有計劃地實現發展藍圖(願景)。

出處:http://tw.myblog.yahoo.com/manager-kingkong/article?mid=153奇摩部落格 檢舉不當內容 引用(25)2011-09-2121:29引用: 回應與討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