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98年知名的國際公法學者丘宏達教授與丘宏義博士運用數位化高新科技,以光學掃描與古籍再生技術重印民初國際法學者丘漢平教授家傳的萬國公法古籍(同治三年京都崇賓館版本 ... 國際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9年8月28日)若您熟悉來源語言和主題,請協助參考外語維基百科擴充條目。

請勿直接提交機械翻譯,也不要翻譯不可靠、低品質內容。

依版權協議,譯文需在編輯摘要註明來源,或於討論頁頂部標記{{Translatedpage}}標籤。

國際法(法語:Ledroitinternational;英語:InternationalLaw,原稱萬國法[1])又稱國際公法,是各國認為在其彼此交往中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習慣和條約規則的統稱[2]:3。

國際法不同於國家的法律制度,因為它主要的適用對象為國家而非公民,是規範政府組織之間關係的規則,有時也包括民族意識的法人和自然人等。

因為缺乏有效制裁違法國家的制度,所以國際法較無法約束各個國家、無法保障其法律體系始終順利運作。

早期西方世界並不承認國際法存在,19世紀的英國法學家約翰·奧斯丁認為該法律僅其是一種實在道德,不具有法律的強制力。

目前各國對國際法法律地位的承認和國際間所發生的貿易摩擦也時常被援引國際法進行解決,因此國際法的法律地位已經獲得多數國家承認,但是國際社會中並沒有具備制裁違法國家實力的世界政府可以解釋與執行,因此常被解釋爲國與國之間條約的國際私法概念所混淆以求維繫既成的格局。

目次 1詞源 2國際法的歷史 2.1早期歷史 2.2民族國家 2.3格老秀斯 2.4國際聯盟 2.5現代國際法 3國際司法機構 3.1國際法院 3.2國際海洋法院 3.3國際刑事法院 4國際法之主體 5基本原則 5.1實質原則 5.1.1國家主權平等 5.1.2時空性原則 5.1.3民族自決原則 5.1.4禁止使用威脅或武力原則 5.1.5強制法原則 5.1.6國際合作原則 5.1.7審判權原則 5.1.8國家豁免原則 5.1.9外交保護原則 5.1.10相互尊重原則 5.1.11誠信原則 5.1.12互不干涉內政 5.1.13和平解決國際爭端 5.2形式原則 5.2.1對國際社會的普遍義務原則 5.2.2禁止反言原則 5.2.3原告承擔舉證責任原則 5.2.4情狀證據原則 5.2.5耗盡當地救濟辦法原則 5.2.6清白原則 6國際法的淵源 7註釋 8參見 9外部連結 詞源[編輯] 國際法是現代國際社會通用的一個名詞。

在古代,調整國家之間關係的法律並沒有使用「國際法」一詞來表達。

古代羅馬,有市民法和萬民法之分。

由於自身一般宗教法律不適用於外國人,故此羅馬人就把法律由宗教中抽離出來,稱之為「萬民法」。

萬民法並不是國際法,而只是有涉外因素、即涉及外國人的羅馬私法。

但是,至少從西塞羅以後,萬民法被理解為所有與羅馬有交往關係的國家所有一致同意的正義原則,而與以自然正義為依據的自然法(jusnaturale)相區別。

中世紀時代,即約公元五世紀至十四世紀歐洲政局混亂,許多歐洲小國都必須接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和教宗的律令,所以國際法法典難以產生。

到了十六世紀,歐洲人把世界其他地方變成殖民地,並引入法律觀念,把很多歐洲以外的國家的慣例破壞,如中國是以皇帝為統治者,被征服或進貢的人便要加入中國的體系而成為附庸國。

格老秀斯是西方研究國際法的鼻祖,但他的著作是建基於前人所發展的自然法理論。

他繼續維持萬民法和市民法的區別。

而他所稱的萬民法是指其拘束效力來自所有國家或許多國家的意志的法律,因而他指的是萬國法,也就是國家法(英語:lawofnations)。

繼他之後,英國國際法學者採用國家間法(英語:Jusintergentes)的名稱。

自從1789年邊沁在其著名的《道德和立法原則》一書中首次使用「internationallaw」(後被譯成漢語「國際法」)來稱呼調整國家之間關係的法律後,「國際法」這一名稱才為國際社會所普遍接受。

但是各國學者對國際法的定義長期以來並沒有取得一致的意見。

在1842年後帝國體系瓦解;中國開始接受歐洲的國際法系統。

1864年丁韙良翻譯美國國際法學者惠頓的國際法著作《萬國公法》(又稱《國際法原理》)。

後來,萬國公法被簡稱為公法,例如,布倫奇理的《近代國際法》被譯為《公法千章》。

到了清朝末年,日本使用的國際法的名稱傳到中國,國際法便成為普遍的中文名稱。

1998年知名的國際公法學者丘宏達教授與丘宏義博士運用數位化高新科技,以光學掃描與古籍再生技術重印民初國際法學者丘漢平教授家傳的萬國公法古籍(同治三年京都崇賓館版本),出版當年適逢丘宏達時任會長的國際法學會世界總會〈InternationalLawAssociation,ILA〉在中華民國台北市舉行年會。

國際法在由一班學者研究制定的時候一般先考慮國際慣例,即根據先前國際間的做法、條約,在國際間互相簽訂了的條約作參考、法院或仲裁人的裁決、其他學者的學術著作、國際機構(如聯合國)的決定和有關國家的本土法律的一般原則。

而根據《國際法院規約》第三十八條,法院判決一般亦依據條約、慣例、一般性法律原則以及法庭裁決及學者著作。

國際法的歷史[編輯] 國際法的歷史是隨著國家和各種國際法的學說而不斷演變和發展的。

從這個方面說,它是有別於國際私法和憲法的。

雖然近代國際法發端於16世紀,但許多國際法學者仍然把古代具有一些國際法特徵的法律納入國際法的研究範圍。

從這點上說,國際法還包括了希臘的城邦法律實踐和羅馬的萬民法。

但這些法律規範並非具有普遍性。

早期歷史[編輯] 在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古希臘之前,古希臘形成了一個一個的城邦,他們之間相互影響,並形成了一系列的規則來處理各個城邦之間的矛盾衝突等。

這已經具有了與近代意義國際法相似的特徵。

與希臘不同的是羅馬帝國並未形成一個個獨立的政治體,萬民法也僅僅是處理非羅馬人與羅馬人之間、非羅馬人之間的法律規範。

但萬民法中體現自然法思想的公平、正義、平等,卻是近代國際法的精髓。

民族國家[編輯] 隨著羅馬帝國和之後的神聖羅馬帝國的衰落,獨立的城市、公國、聯合王國和國家誕生了。

但缺乏強大的帝國和宗教上絕對權威來指導和規範日益興起的國際貿易,大部分的歐洲人為東羅馬帝國的羅馬法大全和天主教的教會法而歡欣鼓舞。

國際間的貿易是促進歐洲形成客觀公正的洲際規則的內在動因。

沒有統一的法典規範,跨國商人們的經濟利益是很難得到保證的。

追求利潤的動機不斷推動著一般國際法的向前發展和海商法的形成。

隨著國際貿易和開拓市場的需要以及戰爭變得越來越不可預見,對於國際習慣和國際慣例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強烈。

德國的漢薩同盟極大的減輕了貿易的困難即是時代的見證。

格老秀斯[編輯] 主條目:格老秀斯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主條目: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國際聯盟[編輯] 主條目:國際聯盟 現代國際法[編輯] 現代國際法有兩個很重要的特徵。

即尊重主權和主權平等和國際法內容的到了極大的豐富。

二戰後,大批民族國家要求獨立,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新獨立的國家並不否定原有國際法原則,而是要求改革和創新。

1954年在萬隆會議上由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及1970年聯合國大會在新獨立的國家的推動下通過了《關於各國依聯合國憲章建立友好合作關係和合作的國際法原則宣言》。

這些原則的出現都極大地豐富了國際法的內容和含義。

國際司法機構[編輯] 國際法院[編輯] 國際法院(法語:Courinternationaledejustice,縮寫為CIJ;英語:InternationalCourtofJustice,縮寫為ICJ),是聯合國六大主要機構之一和最主要的司法機關,是主權國家政府間的民事司法裁判機構,根據《國際法院規約》於1946年2月成立,位於荷蘭海牙。

國際法院的主要功能是對各國所提交的案件做出有法律約束力的仲裁,並就正式認可的聯合國機關和專門機構提交的法律問題提供諮詢意見。

國際法院是具有明確權限的民事法院,沒有附屬機構,對其他國際法庭沒有管轄權。

國際法院沒有刑事管轄權,因此無法審判個人,這種刑事審判由國內管轄或聯合國特設刑事法庭或國際刑事法院管轄。

國際法院由15名法官組成,任期9年,可連選連任;設書記官處。

工作語言為法語與英語。

法院成員不得從事任何其他職業性工作。

國際海洋法院[編輯] 國際海洋法法庭(英語:InternationalTribunalfortheLawoftheSea,縮寫為ITLOS),是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建立的一個法律組織。

始建於1996年,總部位於德國漢堡市,是專門審理海洋法案件的國際組織。

現為聯合國大會觀察員組織。

國際刑事法院[編輯] 國際刑事法院(英語:InternationalCriminalCourt,常縮寫作:ICC或ICCt;法語:CourPénaleInternationale)成立於2002年,位於荷蘭海牙,工作語言為英語和法語。

其主要功能是對犯有滅絕種族罪、危害人類罪、戰爭罪、侵略罪的個人進行起訴和審判。

國際刑事法院成立的基礎是2002年7月1日開始生效的《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因此該法院僅對規約生效後的前述四種國際罪行有管轄權。

但是實際上,國際刑事法院暫時還不能對侵略罪行使管轄權。

國際法之主體[編輯] 為達維持社會秩序的目的,社會中通常需要有規制社會構成員行為的規範存在。

法律規範係屬於具有強制力的社會規範,其目的在於規製法律主體的行為,此種現象不僅存在於吾人所熟知的國內社會中,國際社會亦復如此。

因此,於法律制度下何種實體能夠成為法律主體,必須取決於該法律規範的界定,而此往往取決於法律所規制之社會的需要。

國際法上的法律主體,係指得享受國際法所賦予之權利、承擔國際法課以之義務,並且具有維護其權利而提起國際訴訟能力的實體。

從實踐上觀察,於國際法制度中,法人格所賦予的對象除了國際法制度中最主要的實體-國家-以外,尚有國際組織、個人(包括自然人與法人)與其他特殊實體;同時,國際法所賦予各種實體得以享受之權利與承擔之義務則未必相同,凡此均須取決於國際法相關規範的界定。

然無論如何,該等具有有限國際法人格的實體仍屬於國際法上的主體,換言之,在此並無需以國際法主體必須具有國家所擁有權利與義務的嚴格意義來認定其資格。

此外,由於受到國際法逐步發展得影響,在國際法律體系中,各種法律主體所享有之權利與承擔之義務的範圍不盡相同,因此倘欲對特定種類的主體究具有何種具體權利或義務有明確的界定,實有所困難。

因而,國際法主體在認定上並不以擁有國際法所規定全部的權利與義務為必要。

特別是個人,個人於國際法是否具有主體地位,在判斷上應以相關個人是否得利用國際爭端解決機制,以向特定主體主張其相關權利,或在特定國際組織中是否存在有若干機制,使個人得向該國際組織主張國際法上的相關權利為標準。

基本原則[編輯] 實質原則[編輯] 國家主權平等[編輯] 主權是國家最基本、最主要的屬性,國家對內對外的基本權利,對內最高管轄權,對外獨立權、自衛權。

13-14世紀出現主權概念,想以此反對宗教色彩濃厚的神聖羅馬帝國,但沒有太大影響。

1577年布丹提出主權概念。

1614年黎塞留提出國家利益高於一切。

主權停留在國王這個層次,叫君主主權。

1625年格勞秀斯提出主權平等說,提出國際法意義上的主權。

18世紀盧梭提出人民主權論。

二戰後主權進一步被強調,被認為是國家基本屬性,不可分割,不可轉讓的絕對權利。

現在進入全球化,我們應該說主權是相對的。

現在已開發國家在弱化主權,提出主權過時論,新干涉主義等。

落後國家強調主權,不加任何限制的主權。

1992年聯合國安理會首腦會議,加利說:絕對的、排他的主權時代已經過去,它的理論從來就與實際情況不符合。

安南:國家主權就其最基本的意義而言正在重新定位。

現在國家普遍被認為服務於人民的工具,傳統主權的概念加入了人權的色彩。

只要自主讓與的權利,就不是損害主權。

時空性原則[編輯] 「時空性原則」主要是指「解決過去領土歸屬的問題,要適用當時的國際法原則加以解決,而非以現今的國際法原則解決。

」例如,1842年至1898年大英帝國從清帝國手中取得香港是否符合國際法,就需要以1842年至1898年間適用的國際法原則去斷定,而非按現今的國際法原則。

同樣道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上世紀80年代從大英帝國手中取得香港是否符合國際法,中英聯合聲明是否有效,就需要以上世紀80年代所適用的國際法原則去判斷,而不是1842年時的國際法原則。

民族自決原則[編輯] 含義:各民族有權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處理自己的事情。

60年代,15屆聯合國大會《給予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獨立宣言》。

70年代,《國際法原則宣言》規定:根據聯合國憲章所尊崇之各民族享有平等權利及自決權之原則,各民族一律有權自由決定其政治地位,不受外界之干涉,並追求其經濟、社會及文化之發展,且每一國均有義務遵照憲章規定尊重此種權利。

禁止使用威脅或武力原則[編輯] 《聯合國憲章》第二條(4) 強制法原則[編輯] 國際合作原則[編輯] 各國不論政治、經濟、社會制度上有何差異,都有義務互相協助。

一戰後,國際聯盟第一次建立了全球性政府間國際組織,提出了增進國際合作並保證其和平與安全。

二戰後,國際合作成為普遍的國際法基本原則。

聯合國憲章已經寫入。

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也是國家的重要目的,和平時期國家更需要合作,成為所有國家參加包括所有領域固定、長期的合作,更重視經濟、文化的結盟。

憲章規定:各國應該與其它國家合作以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

各國應該合作,促進對於一切人民、人權以及基本自由的原則。

各國應該依照主權平等和不干涉內政的原則處理經濟、文化和貿易方面的關係。

聯合國會員國均有義務依照憲章有關規定採取個別和共同行動與聯合國合作。

審判權原則[編輯] 國家豁免原則[編輯] 國家豁免權亦稱國家主權豁免,由於它往往是以國家財產的豁免問題被提出來,所以通常又稱之為國家及其財產豁免。

它是指在國際交往中,一個國家及其財產未經其明示同意免受其他國家的司法管轄和執行。

按照一般國際慣例,國家及其財產豁免權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司法管轄豁免:非經外國明示同意,不得在另一國法院對它提起訴訟,或將其財產作為訴訟標的;(2)訴訟程式豁免:即使一國放棄管轄豁免,外國法院亦不得強制它出庭作證或提供證據或為其他訴訟行為,也不得對其在該國境內的財產採取訴訟保全措施;(3)強制執行豁免:即使一國在外國法院參加民事訴訟,無論是主動作為原告還是自願作為被告,未經其明示同意,該國法院的判決仍不得對其財產實施強制執行。

外交保護原則[編輯] 外交保護是指在某國的外國人應履行其對所在國和母國的雙重義務,同時他的有關權利也應得到居住國及國籍國的雙重保護。

當在居住國其權益受到侵害時,國籍國在某些情況下有權採取某些措施提供幫助,其中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外交保護。

外交保護泛指一國通過外交途徑對在國外的本國國民的合法權益所進行的保護。

國家有權對其在國外的本國國民的合法權益進行保護,這是國家屬人優越權的重要內容之一,故「國籍」是外交保護的基本要件。

實踐中,各國都是通過本國外交機關對在國外的本國國民提供各種保護。

外交保護是直接涉及所在國的權益的國家行為,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1)本國國民受到所在國之「國際不法行為」所侵害。

(2)符合「國籍繼續規則」,因為外交保護權源於屬人管轄權。

(3)符合「用盡當地救濟規則」,因為這是構成國家責任的前提。

相互尊重原則[編輯] 誠信原則[編輯] 互不干涉內政[編輯] 國家在相互關係中,不得以任何藉口和方式直接、間接干預並不承擔國際義務的他國內政。

也不得以非法手段強迫他國接受自己的意志、制度和意識形態。

內政不是地理上的概念,劃分內政與非內政的界限在於有關國家是否在相關事項上承擔國際義務;與此對應,干涉包括三種形式,武裝干涉、經濟干涉和外交干涉三種。

(1:該條原則和國家基本權利中的戰爭權相牴觸,2;如A國存在普遍侵犯人權行為,如種族滅絕或屠殺行為,在阻止這種行為的國際行動中,B基於此原則而不予干涉,而去放任和陌視這種侵犯行為,也是一種侵犯人權的行為,基於定義和國際法普遍觀點至少人權問題不是內政問題,B國因此需要承擔國際責任。

)該條款沒有國際法淵源,不受國際社會普遍承認。

[3][需要較佳來源] 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編輯] 各國應該以和平方法解決與他國之間的國際爭端。

1920年國際常設法院開創了以司法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的先河,1928年巴黎非戰公約,規定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為一向普遍性國際義務。

1970年《國際法原則宣言》,再次規定。

形式原則[編輯] 對國際社會的普遍義務原則[編輯] 禁止反言原則[編輯] 原告承擔舉證責任原則[編輯] 情狀證據原則[編輯] 耗盡當地救濟辦法原則[編輯] 「用盡當地法律救濟途徑」(LocalRemedy),係指依照地主國的程序法和實體法,在地主國的司法機關或行政機構中解決爭議。

外國人在地主國應當遵守地主國的法律,且外國人將受到地主國政府的管轄。

這是國家屬地中的主權優越地位表現,因此,投資者在地主國投資的過程中因投資產生爭議時,首先應當向地主國尋求救濟。

亦即,在爭議發生時,外國人必須盡一切可能利用地主國一切可利用的救濟手段,包括司法、行政、仲裁各方面的程序。

只有在地主國拒絕司法、拖延訴訟、執法不公而使外國人得不到應有的救濟時,才能訴諸外交保護、外國法院訴訟,以及國際仲裁等。

地主國當地救濟是一項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它的理論依據是屬地管轄權優先原則與國家主權平等原則。

清白原則[編輯] 國際法的淵源[編輯] 《國際法庭條約》是聯合國憲章的一部分。

根據《國際法庭條約》第三十八條的規定: 法院對於陳訴各項爭端,應依國際法裁判之,裁判時應適用:  不論普通或特別國際協約,確立訴訟當事國明白承認之規條者。

  國際習慣,作為通例之證明而經接受為法律者。

一般法律原則為文明各國所承認者。

在第五十九條規定之下,司法判例及各國權威最高之公法家學說,作為確定法律原則之補助資料者。

前項規定不妨礙法院經當事國同意本「公允及善良」原則裁判案件之權。

[4] 據此,國際法的淵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條約; 國際習慣法; 一般法律原則; 司法判例及學說。

註釋[編輯] ^許小亮.從萬國法到現代國際法.環球法律評論.2013年,(第2期)[2013-09-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0).  ^勞特派特修訂;王鐵崖、陳體強譯.奧本海國際法.上卷第一分冊.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89年.ISBN 7-100-00643-0.  ^国际法基本原则.知乎專欄.[2022-03-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6)(中文).  ^国际法院规约.聯合國網站.[2018-03-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4).  參見[編輯] 國際私法 條約 國際法的淵源 海洋法 國際法院 國際刑事法院 國際貿易法委員會 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 外部連結[編輯] 聯合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關於各國依聯合國憲章建立友好關係及合作之國際法原則之宣言[永久失效連結] 丘宏達教授與丘宏義博士國際公法古籍再生記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本條目的部分內容翻譯自英語維基百科條目Historyofpublicinternationallaw並以創用CC-署名-相同方式共享3.0協議授權使用。

原文作者列表請參閱其頁面歷史。

閱論編世界主義和世界政府理論 超國家主義 聯邦主義 政府間主義 反民族主義 全球化 民主和平論 價值觀外交 全球帝國 世界主義 超國家聯盟 世界和平 單一制 複合制 邦聯制 聯邦制 全球主義 主要國際組織 聯合國(UN)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CRC)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IFRC) 無國界醫生(MSF) 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人權觀察組織(HRW) 世界貿易組織(WTO) 世界銀行(WBG)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國際刑警組織(ICPO)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無代表國家及民族組織(UNPO) 國際議會組織 各國議會聯盟 聯合國大會 歐洲議會 阿拉伯議會 突厥議會 非洲議會 拉美議會 南美洲議會 國際司法機構 常設仲裁法院 國際法院 國際刑事法院 特設國際刑事庭 歐洲國際軍事法庭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 盧安達問題國際刑事法庭 柬埔寨法院特別法庭 東帝汶國際法庭 聯合國黎巴嫩特別法庭 獅子山特別法庭 區域性法庭 美洲國家人權法庭 歐洲法院 歐洲人權法院 非洲法庭 加勒比法庭 區域性組織 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 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 太平洋共同體(SPC) 太平洋島國論壇(PIF) 上海合作組織(SCO) 大英國協(TheCommonwealth) 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CEDEAO) 中部非洲國家經濟共同體(CEEAC) 葡萄牙語國家共同體(CPLP) 法語國家及地區國際組織(LaFrancophonie)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 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STO) 歐洲理事會(CoE)(非歐盟機構) 歐洲聯盟(EU) 拉丁語聯盟(LU) 非洲聯盟(AU) 阿拉伯國家聯盟(AL) 伊斯蘭會議組織(OIC) 南亞區域合作聯盟(SAARC) 東非共同體(EAC) 加勒比國家聯盟(ACS) 中美洲統合體(SICA) 南美洲國家聯盟(USAN) 美洲國家組織(OAS) 獨立國家國協(CIS) 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 二十國集團(G20)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 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 法律和條約 國際法 國際人道法 國際私法 國際人權憲章 超國家法 日內瓦公約 聯合國憲章 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 京都議定書 歐洲聯盟基本條約 歐盟法律 巴黎協定 歷史 國際聯盟 華沙條約組織 共產國際 大東亞共榮圈 經濟互助委員會 大英帝國 帝國聯邦 建議和觀念 世界政府 聯合國議會大會 非洲合眾國 東非聯邦 中亞聯盟 太平洋同盟 北美洲聯盟 歐羅巴合眾國 CANZUK 東亞共同體(EAC) 中華聯邦主義 國際運動 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 民主輸出 世界聯邦運動 全球公民運動 世界公民 文化 巴哈伊信仰 人文主義 國際輔助語 世界語 邏輯語 改革曆法 人元紀年 第三文化兒童 閱論編法律法律核心科目 行政法 民法 憲法(憲制性法律) 契約 刑法 屋契(英語:Deed)(房屋所有權) 衡平法 證據法 國際法 債權法 程序法 民事訴訟法 刑事訴訟法 行政訴訟法 物權 公法 回復原狀(英語:Restitution)(歸還) 成文法 侵權行為 其他科目 農業法(英語:Agriculturallaw) 航空法 銀行法(英語:Bankregulation) 破產法 商法 競爭法 衝突法 建築法(英語:Constructionlaw) 消費者保護法 公司法 資訊技術法 選舉法 能源法律(英語:Energylaw) 媒體的法律問題(英語:Entertainmentlaw) 環境法學 家事法 金融法規(英語:Financialregulation) 出入境法規(英語:Immigrationlaw) 智慧財產權 國際刑事法(英語:Internationalcriminallaw) 國際人權法 勞工法 戰爭法 海事法 海商法 醫療法 軍事司法體系(英語:Militaryjustice) 遺產承辦 財產 遺囑 產品責任(英語:Productliability) 國際公法 太空法 體育法 稅法 信託法 法淵源律 特許狀 法典/成文法 章程 憲法 習慣法 君權神授說 人權 自然權利 判例法 判決先例 遵循先例 立法 法案 公民動議(英語:Motion_(democracy)) 法典化 法令 敕令 行政命令 宣告(英語:Proclamation) 立法 委任立法 行政法規 法規制定(英語:Rulemaking) 公布 廢除(英語:Repeal) 成文法 法規 大英國協議會立法 美國國會法 條約 法律體系 歐陸法系(大陸法系) 英美法系(普通法系) 中華法系 法律多元論 自然法 宗教法 教會法 印度法(英語:Hindulaw) 耆那教法(英語:JainLaw) 哈拉卡 沙里亞法規 羅馬法 社會主義法系 成文法 習慣法 索馬利亞判官政治 成吉思汗法典 法律理據 法律原則 批判法律研究 比較法學 女權主義法學(英語:Feministlegaltheory) 法律的經濟分析 法律形式主義 法制史 國際法律理論(英語:Internationallegaltheory) 合法性 法治 法律社會學 法律哲學 作出判決(英語:Adjudication) 司法 刑事司法(英語:Criminaljustice) 軍事法庭 調解(英語:Disputeresolution) 伊斯蘭教法學 訴訟 法律意見 法律補償(英語:Legalremedy) 法官 太平紳士 裁判官 裁判 司法覆核 司法管轄權 陪審團 公平正義 法律界人士(英語:Legalprofession) 代理律師(英語:Attorneyatlaw) 訟務律師 法律顧問 律師 檢察官 事務律師 法學家 法律輔助人員(英語:Paralegal) 事實問題(英語:Questionoffact) 法律問題(英語:Questionoflaw) 審判 審訊訟辯(英語:Trialadvocacy) 事實認定 裁決 法律機制 官僚 律師執業認可(英語:Admissiontopracticelaw) 律師學院 律師事務所 公民社會 法庭 司法人員(英語:Officerofthecourt) 律政書記(英語:Lawclerk) 執達吏 選舉委員會 行政機關 司法機關 執法機構(英語:Lawenforcement) 法律教育 法學院 立法機關 軍隊 警察 政黨 審裁處(英語:Tribunal) 法律分類 法律主題 閱論編地球歷史 地球的年齡 生命進化史(英語:Evolutionaryhistoryoflife) 年輕太陽黯淡佯謬 太陽系的形成與演化 地球的未來 地質年代 地球地質歷史 地球歷史 生命演化歷程 地理學·地質學 克萊羅定理 洲 地震 赤道隆起 地球極點(英語:ExtremesonEarth) 太陽系類地行星地質歷史(英語:Geologyofsolarterrestrialplanets) 地球物理學 板塊構造論 地球構造 時區 生態學 世界地球日 全球暖化 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英語:Humanimpactontheenvironment) 數字測圖 蘋果地圖 百度地圖 梵文地球(英語:Bhuvan) BingMaps 地球地圖(英語:GlobalMap) Google地圖 Google地球 NASAWorldWind Here地圖 開放街圖 WikiMapia 遙感 雅虎地圖 搜狗地圖 藝術·文化·社會 文化中的地球(英語:Earthinculture) 科幻小說中的地球(英語:Earthinsciencefiction) 「地球」的辭源 世界歷史 國際法 景觀藝術 國家列表 世界經濟 其他議題 生物圈 地球軌道 黃道 地球之旗 地球引力 地磁場 月球 地球的其他衛星 2006RH120 柯迪萊夫斯基雲 太陽系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忒伊亞 活地球模擬器 地球科學分類 地球科學主題頁 太陽系主題頁 規範控制 AAT:300054418 BNF:cb12654022s(data) GND:4063693-8 LCCN:sh85067417 LNB:000054452 NARA:10640336 NDL:00566399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国际法&oldid=70654746」 分類:​自2022-03-06需要查證來源的維基百科條目國際法隱藏分類:​自2019年8月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含有法語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需要查證來源的所有頁面在模板中使用無效日期參數的條目自2017年12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包含AA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N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AR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語錄 其他語言 AfrikaansAlemannischالعربيةمصرىAsturian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বাংলাBosanskiCatalàکوردیČeština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Nordfriisk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QaraqalpaqshaҚазақша한국어KurdîКыргызчаLatinaLimburgsLietuviųLatviešuMinangkaba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BahasaMelayuMalti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ਪੰਜਾਬੀPolskiپښتو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impleEnglish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Тоҷикӣไทย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країнська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