甗(漢語拼音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甗(漢語拼音:yǎn,粵音“演”| 注音=ㄧㄢˇ)是中國先秦時期的蒸食用具,可分為兩部分,下半部是鬲,用於煮水,上半部是甑,兩者之間有鏤空的箅,用來放置食物, ...
甗 甗(漢語拼音:yǎn,粵音“演”|注音=ㄧㄢˇ)是中國先秦時期的蒸食用具,可分為兩部分,下半部是鬲,用於煮水,上半部是甑,兩者之間有鏤空的箅,用來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基本信息拼音:yǎn筆畫:20部首:瓦部首筆劃:4釋義:◎古代蒸煮用的炊具,上下兩層,中間有箅子,陶製或青銅製。
◎上大下小形狀像甑的山。
◎古地名,今中國山東省濟南市附近。
釋義甗甗拼音:yǎn 注音:ㄧㄢˇ簡體部首:瓦,部外筆畫:16,總筆畫:20繁體部首:瓦,部外筆畫:16,總筆畫:21五筆86:HAGN五筆98:HGKY倉頡:YBMVN鄭碼:IHYS筆順編號:21531512512543121554四角號碼:21217UniCode:CJK統一漢字U+7517基本字義●甗yǎnㄧㄢˇ◎古代蒸煮用的炊具,上下兩層,中間有箅子,陶製或青銅製。
◎上大下小形狀像甑的山。
◎古地名,今中國山東省濟南市附近。
詳細字義◎甗yǎn(1)(形聲。
從瓦,本義:古代炊器。
下部是鬲,上部是透底的甑,上下部之間隔一層有孔的箅(bì))(2)古代炊具,中部有箅子[ancientcookingutensils]昆甗研,善升甗。
——《漢書·百官表》注。
顏師古雲:“善升甗者,謂山形如甑。
”簡介甗甗,yǎn,飪食器和禮器。
流行於商至漢代,造型分上下兩部分。
甗在古代是專門用來蒸煮的一種炊器,平民用的多為陶製,而且器形較小,只有擁有一定權力和地位的族長和族內主要首領才能使用如此大器形的銅製甗。
而且該甗工藝複雜,外壁精工細做的紋飾自不待言,而上部的甑、下部的鬲、中間的甑箅都為分做而成,最後統一澆鑄,這在當時是最先進的鑄銅工藝之一,可見古戈國的社會發展水平和科技水平在當時都是十分先進的。
古人在用甗蒸東西時應當是加蓋的,但當時的蓋多用竹皮編制,無法保存至今,該甗內壁保存有完好的大片席紋,應當是蓋子腐朽後殘留的痕跡。
構造特色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稱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於蒸汽通過;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間可燒火加熱。
商代甗多為圓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狀腹,腹下設錐足或柱形足,器體厚重。
商早期花紋簡單,晚期多用獸面紋裝飾。
西周除沿襲商代形式外,還出現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開,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時還出現了長方形甗。
春秋戰國時,器身變薄,袋足消失,許多器物不再用花紋裝飾。
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甗高合體的,春秋早期以後則多為漸高式。
商代的甗一般甗部較深,比例上略大於鬲部,多為立耳。
西周的甗則甑部與鬲部的高度相差不大,附耳較多。
西周中期開始出現方甗。
春秋以後,甗的甑部多為大口斜腹的式樣,即甑的底徑要大大地小於口徑。
殷墟婦好墓出土的三聯甗,卻是在一個長方形鬲部上置3個甗,這僅是極個別的特例。
除實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還是禮器,與鼎、簋、豆、壺、盤等組成成套隨葬品。
歷史溯源甗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開始為陶質,到商代晚期銅甗逐漸增多,並有很多是甑鬲合鑄,將上下兩部分連為一體,造型相當奇特,然而,奇中之奇的是,在商代還出現了聯體甗,也就是將若干個甗的下部合鑄在一起,出土於殷墟婦好墓的三聯甗便是這樣一件獨特的青銅禮器。
這件三聯甗將三件甗的下半部分,即鬲的部分合鑄為長條案形,其體腔中空,相連相通,案的頂面上有3個高出平面的圈口,可放置三甑,平底下有六條實足。
三件甗的上半部分,即甑的部分則仍然是三個個體,均敞口收腹,底部有3個扇形孔,分別套接於長條案的三個圈口內,從而形成一鬲加三甑的格局。
使用時在鬲中放水,鬲下點火,這樣的甗可以同時蒸煮幾種食物,為後代一灶數眼炊具的製造打下了基礎。
如今家家戶戶使用的燃氣灶也只有兩個火眼兒,相比之下,商代工匠的構想真夠得上科學和實用的標準了。
別開生面的構思與造型固然使人驚嘆,可是三聯甗外表豐富、和諧的裝飾也足以讓人流連駐足。
三個甑的雙耳上部均做成圓雕的獸頭,與環形的下體相連,恰似一對奮力向上攀登的猛獸;甑外壁口沿下各鑄出一周兩組的夔龍,每組兩隻聚首相對,雙眼圓睜形似“目”字,弓身翹尾,躍躍欲動;長條案形鬲的頂面上鑄有三條纏身龍紋,四角則以牛頭為飾,案四周側面分別是在一周垂三角紋上部鑄出十二條動態極強、面目猙獰的夔龍,其間以大圓渦紋相隔。
這幾組紋飾各成單元又互為照應,充分反映商代中期青銅鑄造技術和裝飾藝術所達到的境界。
在中間鬲口的內壁、甑的內壁及兩耳下的外壁,都有“婦好”二字銘文,說明了這件重量級炊具的歸屬。
“婦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甲骨文中有關她的記載,說她曾領兵出征,英勇善戰,為武丁的征伐立下過汗馬功勞。
婦好墓三聯甗體積巨大,氣魄恢宏,是前所未見的殷商巨型青銅器,迄今為止,將三個甗聯合在一起的青銅巨器,僅存一件,為稀世珍品,不可多得。
典型代表女將軍的三聯甗三聯甗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三聯甗是“婦好”生前蒸飯或祭祀時使用的器物,不僅鑄造精良,造型更是非常獨特。
甗,本是一種蒸飯器,相當於現代的蒸鍋。
每件甗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分稱為“甑”,盛放待蒸的食物;其底部是“箅”,有若干通氣的孔;下部分為“鬲”,用以煮水。
商代的銅甗大多是甑、鬲連體,一次鑄成,並且都是單體,即一甑一鬲。
而這件三聯甗則是由一件長方形鬲和三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的甑組成。
這種樣式的銅甗到現在為止僅此一例。
三聯甗的形體也比較巨大,下部的長方形鬲,長達103.7厘米,寬44.5厘米,上部的甑,高約26厘米。
看上去,有如長條桌上放置了三口蒸鍋。
該器表面還鑄有精美的紋飾。
甗的口部是兩組由夔龍組成的饕饕紋,夔龍長身卷尾,張口吐舌,頗顯神威。
夔身周邊有一些圓渦紋。
甑的內壁和雙耳的下方均有銘文“婦好”二字。
再看長方形部分,平面有3個略高出的喇叭狀圈口,上裝飾三角形紋和雲雷紋各一周。
平面上圍繞口底部還各有一條蟠龍。
側面是上下兩條紋帶,上條紋帶由夔龍紋和圓渦紋一一相間組成,下條紋帶是由雲雷紋構成的三角形紋,排列均勻、整齊。
三聯甗的上下左右均飾以醒目的龍紋,這或許是在刻意張揚王室的權威吧。
將食物由生變熟,有烤、煎、炸、蒸、煮等多種方法,科學研究表明,採用蒸的方法不僅最有利於保存食物的營養成分,且不產生有害物質,最易於人體消化吸收和代謝。
從考古資料看,我們的祖先在距今約7000年的時候,便燒制了陶甗,是世界上最早懂得利用蒸氣、採用蒸的方法熟食的民眾,加之,祖先培育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所以曾說:“中國人蒸熟了世界第一碗米飯”。
甗,一種看似簡單、平常的熟食器,竟然還有著如此重要的科學內含。
春秋四蛇飾甗春秋四蛇飾甗名稱:春秋四蛇飾甗類別:銅器、青銅器年代:春秋文物原屬:春秋時期飪食器文物現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簡介:高44.7cm,寬33.7cm,口徑28.7×23.2cm,重12.3kg。
甗分體式。
甑呈長方斗形,直口附耳,口內無隔,腹高深,上部外侈,下部收斂,平底上有箅孔,甑下有榫圈,是為子口。
鬲直口附耳,口內有用來插甑之榫圈的凹形母口,肩四角各飾以盤蛇,蛇上頸昂起,雙眼凸於頭頂處,鬲鼓腹,飾四球,分襠線連於腰際,足為蹄形。
甑腹飾有三層勾連雷紋,耳飾變體重環紋,鬲腹飾蛇紋,四條盤蛇身上飾鱗紋。
春秋早期的青銅器基本上沿襲西周晚期的文飾。
如重環紋、鱗紋等,都是西周晚期新出現的紋飾,不過從本器耳部紋飾來看,重環紋已開始變形,失去了中間的內環,只剩下外環。
勾連雷紋曾一度在商末和周初盛行,春秋時則流行嵌有松石、金、銀等物的勾連雷紋。
本器所飾勾連雷紋未見鑲嵌,尚處於過渡階段。
字源字形字源演變:字形對比:方言集匯◎粵語:jin5◎客家話:[客英字典]hien5[台灣四縣腔]hien3[海陸豐腔]hien3Englishearthenwarevesselintwoparts出處康熙字典【午集上】【瓦字部】甗·康熙筆畫:21 ·部外筆畫:16《唐韻》魚蹇切《集韻》《韻會》《正韻》語蹇切,拼音是yan的漢字拼音是yan的漢字共有209個,如下:蜒|炎|眼|彥|研|厭|顏|煙|沿|鹽|言|演|嚴|咽|淹|掩|宴|岩|延|堰|驗|艷|閹|硯|雁|唁|焰|衍|諺|燕|閻|焉|奄|芫|厴|菸|魘|琰|灩|焱|贗|筵|兗|饜|懨|罨|湮|偃|讞|胭|晏|閆|儼|郾|釅|鄢|妍|鼴|崦|嫣|乵|偐|偣|傿|儼|兗|円|剦|匽|厳|厴|喭|噞|嚥|嚴|塩|墕|壛|壧|妟|姲|姸|娫|娮|嬊|嬮|嬿|孍|嵃|嵓|嶖|巌|巖|巗|巘|巚|彥|愝|懕|戭|扊|抁|揅|揜|昖|暥|曕|曮|棪|椼|楌|樮|檿|櫩|殗|氤|洇|渰|渷|漹|灎|灔|灧|灩|焔|煙|熖|燄|牪|狿|猒|珚|琂|甗|硯|硽|碞|礹|篶|簷|縯|臙|艶|艷|莚|葕|蔅|虤|蝘|褗|覎|覎|觾|訁|訮|詽|諺|讌|讞|訁|豓|豔|贋|贗|躽|軅|這|郔|酀|酓|醼|釅|閆|閹|閻|阭|隁|隒|靨|靨|顏|饜|騐|験|騴|驗|驠|鬳|魘|鰋|鳫|鴈|鶠|鷃|鷰|鹽|麣|黶|黤|黫|黭|黰|黶|鼴|齗|齞|齴|齗|龑禮器種類禮器:中國古代在祭祀、宴饗、喪葬以及征伐等活動中使用的器具,其使用的規格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用以表明使用者的地位、身份、權力。
炊器鼎|鬲|甑|甗食器簋|簠|盨|敦|豆酒器爵|斝|觚|觶|觥|尊|卣|壺|罍|瓿水器盤|盉|匜|鑒樂器鐃|鍾|鎛|鼓玉器璧|琮|圭|璋|鉞相關詞條 彩繪陶甗 彩繪陶甗是一種泥質灰陶,以上甑下鼎組合而成,甑底布滿圓形箅孔。
通體繪紅彩三角紋。
其間以黃、白彩填飾珍珠紋。
前言 介紹 外形 特點 相關資料 銅甗 銅甗,古代詞語,是指古代炊器,相當於現在的蒸鍋,記載於《說文解字》之中。
四蛇飾甗 四蛇飾甗,高44.7cm,寬33.7cm,口徑28.7×23.2cm,重12.3kg。
屬於春秋早期的青銅器。
注音 概述 特點 關鍵字 雷紋 三聯甗 米、長103.7厘米、重138.2千克甗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為甑,用以盛物,下部為鬲,用以盛水,中間有箅以通蒸汽。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陶甗,商代早期出現了銅甗,但數量很少,到商代晚期有所增加。
商甗多為甑鬲合鑄... 婦好三聯甗 婦好三聯甗(甗讀yan第三聲,是蒸食器,分上下兩部分甑和鬲,有的是連體,有的是分開的。
1976年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基本資料 相關連結 釜甗 ㄧㄢˇ釜甗釜和甗。
,不可借釜甗。
詞語釋義 詞語解釋 紀甗 紀甗紀紀 石甗 shí石甗即陶甗。
相關搜尋聖誕節甗錡給力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古代青銅器甗頤和園光棍節感恩節甲骨文青銅器何尊《紅樓夢》第二回盤龍城遺址《道韓陵》《紅樓夢》第五回商代的經濟大克鼎西周的經濟《紅樓夢》第一百零三回鄭州商城銅器鑑定熱門詞條CorrectHowdoIliveisoPockyROM一串紅中央研究院伏妖降魔錄偷拍自拍充氣玩具匠心獨運口紅王子和絃壺鈴天震抽屜滑軌易淘無適無莫白蛋白葫蘆兄弟藤親吻姐姐趙倫熙類似愛情AMOLEDNikon鏡頭pamelaandersonSavingAllMyLoveForYouTOPIK傭兵戰場劍靈宇文化及廚房用品廣島之戀手指謠梵淨山熹妃Q傳範俊聯一臺塑牛排創始店肉燥飯英雄聯盟之極品天才蓬萊金大花的華麗冒險頓號英式茶館AlphaBATVICTORINOX二手車網宜家宜室我喜歡你神將傳奇船到橋頭自然直莎姆雷特甗@百科知識中文網
延伸文章資訊
- 1鬲
粵音系統: ... 詳解: 甲金文象古代燒水煮粥用的一種器皿;「鬲」和「鼎」的主要區別在足部,鬲足中空,足 ... 「鬲」字的異體或加從「瓦」為意符,表示器皿是陶製的。
- 2鬲 - 粵語審音配詞字庫
- 3甗(漢語拼音 - 中文百科知識
甗(漢語拼音:yǎn,粵音“演”| 注音=ㄧㄢˇ)是中國先秦時期的蒸食用具,可分為兩部分,下半部是鬲,用於煮水,上半部是甑,兩者之間有鏤空的箅,用來放置食物, ...
- 4羊羊粵語審音字典EDITABLE
- 5粵語審音配詞字庫
鎘, 部首: [167], 筆畫: 18, 字音分類: 破音字. 大五碼: C2F0, 倉頡碼: 金一口月, 頻序/ 頻次: 4887 / 14. 音節 (香港語言學學會), 粵音, & 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