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無看錯,他也沒寫錯,這些都是異體字 - 夠POP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台灣有國字標準字體,內地的簡體字亦有通用規範漢字表,唯獨香港政府並沒有頒發相類似的字表。

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陳雲指,歷史因素讓異體字在香港有足夠的發展 ... 鍵入關鍵詞並按”Return”/“Enter”開始搜尋,離開按”Esc” 是鵞還是鵝?是舘還是館?在現今的電腦打字年代,大家或許認為後者更為面善,然而在昔日手寫字的年代裡,兩者幾乎相通,挑哪一個來寫,悉隨尊便。

電腦的出現,確實令字體統一,然而卻令大量異體字逐漸消失。

幸好現在還有不少老招牌,多以手寫書法為主,走在街上,只要細心留意舊式招牌,仍能發現很多有趣的異體字。

台灣有國字標準字體,內地的簡體字亦有通用規範漢字表,唯獨香港政府並沒有頒發相類似的字表。

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陳雲指,歷史因素讓異體字在香港有足夠的發展空間︰「香港早於清朝時割讓給英國,本地流傳下來的漢字,就是清朝時所用的字體。

加上殖民時期非華人政府接掌,港英政府沒有要求漢字系統化,令民間自行發揮很多漢字寫法。

」       太平館餐廳建於1860年,招牌及橫額出自「嶺南才子」陳荊鴻手筆,特別之處是將餐廳的「餐」寫成「飡」。

  沒有官方規定,民間異體字生命力特別旺盛,陳雲說,六、七十年代的粵語長片及粵語流行曲的字幕,全都是手寫字,人人書寫習慣不同,異體字自然有所增加,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鄧思穎副教授也認同,手寫字確實是異體字產生的主因︰「簡單點看,以英文字體為例,手寫的“a”、“g”和打出來的“a”、“g”,字形完全不一樣,中文字其實也一樣。

」     圖中的異體「繩」字,於《龍龕手鏡》有記載此字。

「龍龕」象徵佛經,未知此位郭西醫是否佛教徒?   昔日香港甚多冰室,而多數寫成「氷」,大概是因為簡筆,方便書寫。

  朙,實為篆體字,灮,則為隸書。

寫起來搶鏡有餘,唯美感不足。

  不少港鐡站月台皆以書法寫出車站名稱,而新港鐵站亦繼承這個風格。

其中「堅尼地城站」的寫法在網上造成一陣爭議,因為堅以「坚」的形態出現,不少網友認為是簡體字,並因此推論香港回歸後受到簡體字「入侵」;另外則有人認為那只是來自書法字的異體字形。

鄧思穎教授說︰「很多簡體字本身來自書法字,月台上的『坚』字,顯然是書法字而非簡體字。

」再例如灣仔的「灣」港鐵月台上亦以「湾」這個字形出現。

「坚」和「湾」這兩個字正正是行書寫法,只要認清源頭,不難分辨出來。

  如何辨正、異 陳雲指六十年代聽一些教人寫字的電台節目,節目中的訓詁學家主要參考《康熙字典》。

而鄧教授則指,香港教育署於1984年開始制定「常用字字形表」,用了兩年時間,於1986年出版。

鄧教授說︰「初時字形表是手寫的,後來才有印刷版,現稱為『香港中文學習字詞表』。

字形表主要是給老師教書時作參考用,列明哪個是正體字,哪個是異體字。

」雖然有字典和字形表作參考,但由於始終沒有官方規範,異體字在本地民間還是可自由使用。

      而異體字成為招牌,趣味在於用意,其一是刻意寫出古怪字形引人注意,而這些較少考慮字形美感。

陳雲指,六十年代廣州有些酒樓,招牌上刻意將「點心」的「心」字中間寫少一點︰「也有些是富美感的古怪字形,例如我任教的嶺南大學,門牌所寫的『南』字是古字,上面的『十』部寫成『亠』,很多人途經也會討論一番。

」另外,招牌也講究字形公整,陳雲繼續說︰「例如麵包店,寫成麵麭店,看起來更勻稱,這是字形的美感。

」   TEXT.JILLSANDY           掘擂槌,同槌有沒有關係?  「咦!果然食過下夜粥喎!」遇上身手不凡之人,我們會形容他「食過下夜粥」。

何解係夜粥,而不是夜飯,夜湯,或者夜菜呢? Commentscomments 最Pop 本地薑 DeepWeb是網路中的恐怖世界,是一般搜尋器難以搜尋的黑暗資源... 文字狂 廣東話九音口訣 文字狂 港式改英文名方法 本地薑 綠的等於新界的士? 文字狂 行李喼?行李gip?原來係⋯⋯ 本地薑 露營女生:「營友不懂烹飪,煮出午餐肉炒蛋,會比人噓!」 本地薑 香港式婚禮,有哪些必定會有的公式環節? 本地薑 這小店星期六日才營業,賣的,是坪洲閒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