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不上學~談「拒學」的處理 - 陳偉任醫師心晴小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拒學」的定義、分類、處遇計畫等問題,至今,許多的專家學者的看法還是不太一樣,常有爭議,有所謂的「拒學症」(School Refusal)、「懼學 ...
我的孩子不上學~談「拒學」的處理~
因為受邀協助處理孩子「拒學」的問題,於是乎就花了一些時間,將自己腦中的經驗以及「拒學」的相關資料整理一下,因此,就有了這篇完章的產出。
和各位好友分享囉!
什麼是拒學?
「拒學」的定義、分類、處遇計畫等問題,至今,許多的專家學者的看法還是不太一樣,常有爭議,有所謂的「拒學症」(SchoolRefusal)、「懼學症」(SchoolPhobia)等。
因此,有關於「拒學」的研究領域,仍然有許多的分歧。
有一些學者提到,「拒學」最開始的概念是來自探討「逃學」的特質。
由於正式教育的實施,學童的逃學、中輟等問題,逐漸被視為需要解決及研究的社會問題。
早期,相關的文獻中,最常用來形容學生不上學等行為的詞彙是「逃學」,主要是指「在沒有家長知道及同意的情況下自學校缺席」,是學生對於學校所表現出一種的抗議行為,許多人都認為「逃學」與青少年犯罪有關係。
然而,隨著研究慢慢的增加,有些學者發現,兒童的缺課,並不都是屬於「逃學」的行為問題。
也就是說,早期的學者的論述,忽視了潛在的心理因素,孩子不願意上學不是故意反叛的行為,而是一種對於上學會有一種莫名的焦慮與恐懼,同時合併有多種的身心症狀,以致於產生了學校適應的問題。
本質上,這樣的兒童缺課,是屬於焦慮疾患的一種表現,起因於孩子對於學校情境產生過度的焦慮與恐懼。
因此,這種學童離開母親感到的不安,是一種分離焦慮所引起的現象,於是,有些學者就稱之為「懼學症」。
之後,隨著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又發現,孩子的焦慮恐懼來源,並非玩原是由於母子分離所造成,學校也是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另外,也有學者發現,孩子「拒學」的問題,也有可能是源自於孩子本身的精神疾患,例如可能有憂鬱症、妄想症等,缺課的發生,只是精神疾患病發的表現症狀之一。
因為學童不去上學的因素,有著許多的不同,因此,不同的學者提出的名詞就大不相同。
當中,Copper(1960)所提出的「拒學症」(SchoolRefusal)這個名詞比較能廣為被接受。
至今,在精神醫學中,「拒學症」並不是一個正式的診斷。
嚴格來說,「拒學」問題應該被視為是一種症狀。
拒學的特徵
大約1~5%的孩子有過某種程度的拒學問題。
男女發生的機會大約相當。
「拒學」在孩子的每個年齡都可能會發生,但在孩子轉換學期、或在升學的過渡時期、或是搬家換新環境時,相對會比較容易出現。
可能的原因是來自於親子關係、學校師長同學的人際關係及課業問題等。
因為孩子可能不太能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感受,也有可能是不敢說,因此,有時候就會以其他的問題來呈現來成為請假的理由,希望可以達到不用到學校上課的目的。
「拒學」的孩子可能出現的問題:
身體上,孩子有可能會有頭暈、頭痛、胃痛、沒有食慾、肌肉疼痛、心悸等。
情緒上,孩子有可能會有緊張、焦慮、憂鬱、情緒不穩定、哭泣等。
上述的問題,通常會持續一段時間。
由於個體有明顯的差異,每一個拒學症的孩子所呈現的問題,也不太一樣。
通常在知道可以不用上學後,不舒服症狀會有所緩解。
但,在周遭的人又提及上學的問題時,這些不舒服的反應又會出現。
有可能的促發因子,例如原本要好的朋友離開、班級換新老師、換新學校,導致孩子由原來的團體退縮出來。
「拒學」的孩子,在沒有去學校後,通常會待整天關在房間不出房門,可能打電玩、也可能看漫畫等。
即便這些孩子沒有到學校上課,但因為他們的生活常常會是日夜顛倒,也有可能事因為打電玩或看漫畫,因此,身體也沒有因為請假在家而獲得足夠的休息。
另外,心理層面上,也因為孩子可能感受到「拒學」後伴隨而來的挫敗感、來自周遭的指責批判、或是自己給自己的壓力,而感到耗竭。
為何會有拒學?
早期的社會,許多家庭的生活重心大都放在如何維持家庭生計上,並沒有太多的思考孩子接受教育這個議題。
當時,如果孩子期待要讀書,通常需要靠自己。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經濟水平也有明顯的提升,再加上少子化的現象,現今,反而是大部分的孩子都有機會接受到教育。
所以,學校適應的問題就越來越受到關注。
文化背景也是另外一個需要考量的部分,東西方國家看待「拒學」的情況也不太一樣。
西方國家的家長比較會尊重孩子學習的意願,講求的比較是啟發的教育,孩子有時需要靠自己打工來賺取學費。
然而,華人社會的教育方式,就比較像是填鴨式教育,家長會提供學費及給予教育意見,直到孩子完成高等學歷。
所以,在東方社會中,拒學的問題比起西方社會,就會相形比較被重視及討論。
「拒學」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學校因素、家庭因素、個人因素。
學校因素:教師管教不當、學校受同學霸凌。
家庭因素:父母期待過高導致孩子壓力大、父母過度介入孩子的生活。
個人因素:罹患精神疾病(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等)、自我要求高、學習能力不足、不擅長處理人際問題、選擇以拒學作為某種抗議。
逃避學校對每個拒學症的孩子的意義不一樣,有可能是想獲得正面的好處、獲得師長的注意、逃避開不好的社交情境、或是想避開會引發負面情緒的刺激源。
如果要能有效的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可以嘗試運用「阿德勒心理學/行為目的論」。
(延伸閱讀:阿德勒教你如何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意涵~行為目的論~;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行為目的論」運用之實例;生氣,其實是一種選擇~管教孩子需要懂的行為目的論~)
另外,如果「拒學」的原因是因為孩童罹患精神疾病的話,那,表現出來的問題行為,通常就不會只出現在「拒學」這個議題而已,而會在不同的生活議題也會有問題。
如何處理拒學問題?
「拒學」對孩子的成長有極大的影響,對身為父母的家長也同樣有著不少的衝擊。
對於家中有「拒學」孩童的父母,當孩子呈現拒學的這一段時間中,不只孩子的生活變得混亂,父母的身心也勢必受到相當的影響。
因此,在處理「拒學」的問題時,除了關心孩子的感受想法外,也需要讓父母學會如何照顧自己的身心問題。
所以,在協助處理拒學孩童的過程中,也需要關心父母的身心狀況。
處理「拒學」問題的初期,因為孩子的情緒孩子混亂中,可能不太能接受來自師長的建議,另外,父母也可能自己也還沒有整理好自己的心情。
所以,在拒學一開始的混亂期間,父母與孩子彼此都需要一些空間。
因此,處理拒學問題初期的重點,或許可以擺在如何讓孩子身心先安定下來,父母也先試著整理自己的情緒,不用刻意立即要孩子返回學校,以減少家中緊繃的氣氛。
父母可以給孩子一些空間,嘗試地去配合孩子的步調,過程中,不一定要刻意地接近孩子,只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會陪著他一起面對這個問題。
(延伸閱讀:阿德勒教你如何培養出積極有責任感的孩子~父母的覺察~;教養孩子,第一步需要是增進自我覺察能力~父母「正念」練習~)
對了,有些父母可能在孩子一開始有「拒學」問題的時候,會主觀的認為孩子不去學校是因為老師的問題,因而要求要換班級。
然而,在還沒有確認孩子「拒學」問題可能原因的時候,這樣的一個要求,可能導致「拒學」的孩子,需要再花另外的精力來適應新班級、或新學校,往往造成孩子另外一個不小的壓力。
等待孩子與父母的情緒漸漸地穩定下來後,就會進入處理「拒學」問題的中期。
這個時候,可以試著讓孩子接受諮商輔導。
諮商輔導的重點,或許可以擺在讓孩子願意去談論任何自己想談論的事情,內容不一定需要關注在返回學校這件事情上。
在家中,可以鼓勵父母多聆聽孩子想表達的,記得不要提供過多的意見和介入,只要單純的陪伴給予孩子支持就好了。
到了處理「拒學」問題的後期,也就是在當孩子的需求比較明確的時候,就可以運用不同的方法來協助孩子處理拒學的問題。
例如:
運用家族治療,協助處理孩子與父母的相處問題
運用行為治療的漸進式暴露法、放鬆訓練來協助孩子緩解面對返回學校的焦慮
運用認知治療來處理孩子的預期性焦慮
利用角色扮演來協助孩子增強返校後,如何有效地處理人際互動的議題
運用焦點解決協助孩子看到自己優點及可能解決的方法
過程中,如果孩子還沒有準備好接受諮商,專業人員也可以提供父母親師諮詢。
大部分的情況是,父母有了第一步改變,家中就有可能出現不同的變化,拒學的孩子也可能獲得正面的幫忙。
結論:
「拒學」的問題,不是短時間可以容易解決,「拒學」所衍伸的問題,也可能會在反覆出現。
處理的過程,需要的是父母、老師、治療師等多方面的合作,盡早找出孩子「拒學」背後可能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才能有機會緩解孩子拒學的問題。
一般而言,拒學的孩子,嚴重程度越小、處理的時間越早,則拒學問題的緩解機率越大,也比較不會讓孩子在長大後,衍伸出許多的情緒障礙及社會適應問題。
分享給你臉書上的好友!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撰文者:
陳偉任醫師心晴小站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記得分享給您的朋友喔!】
12/03/2017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BlogThis!分享至Twitter分享至Facebook分享到Pinterest
標籤:
親子教養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標籤
阿德勒心理學
(94)
親子教養
(53)
動機式晤談
(33)
線上影音學習
(22)
腦科學
(19)
職場員工協助方案
(12)
心理異常
(5)
親密關係
(5)
督導
(3)
醫療諮商
(2)
網誌存檔
►
2022
(2)
►
四月
(1)
►
二月
(1)
►
2021
(3)
►
九月
(1)
►
七月
(1)
►
三月
(1)
►
2020
(15)
►
十二月
(1)
►
九月
(1)
►
八月
(1)
►
七月
(1)
►
六月
(2)
►
五月
(3)
►
四月
(2)
►
三月
(1)
►
二月
(1)
►
一月
(2)
►
2019
(17)
►
十二月
(2)
►
十一月
(1)
►
十月
(2)
►
九月
(2)
►
八月
(1)
►
七月
(3)
►
六月
(1)
►
五月
(2)
►
四月
(1)
►
三月
(1)
►
二月
(1)
►
2018
(23)
►
十二月
(2)
►
十一月
(2)
►
十月
(1)
►
九月
(1)
►
八月
(2)
►
七月
(1)
►
六月
(3)
►
五月
(3)
►
四月
(1)
►
三月
(3)
►
二月
(2)
►
一月
(2)
▼
2017
(28)
▼
十二月
(4)
阿德勒學派之心理評估~「出生序」與「家庭星座」~
動機式晤談量尺問句的使用
從融合動機式晤談的阿德勒取向助人工作模式談「同化整合」的概念
我的孩子不上學~談「拒學」的處理~
►
十一月
(1)
►
十月
(3)
►
九月
(2)
►
八月
(2)
►
七月
(2)
►
六月
(1)
►
五月
(1)
►
四月
(3)
►
三月
(2)
►
二月
(2)
►
一月
(5)
►
2016
(52)
►
十二月
(9)
►
十一月
(4)
►
十月
(6)
►
九月
(2)
►
八月
(6)
►
七月
(2)
►
六月
(4)
►
五月
(8)
►
四月
(3)
►
三月
(3)
►
二月
(1)
►
一月
(4)
►
2015
(3)
►
十二月
(3)
專長/興趣
從事個人及團體助人工作已有二十年經驗,熟悉阿德勒、認知、現實、家族、焦點解決學派及動機式晤談法。
對於處理憂鬱、焦慮、失眠、壓力疾患、自律神經失調、職場員工協助方案、兩性及親子關係等問題,有許多臨床實務工作心得。
臉書QRcode
https://www.facebook.com/drweijen/
延伸文章資訊
- 1拒學症—仁愛醫院
而懼學則源於孩子本身有合併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或是單純的害怕學校,對老師的轉換,或是同學的欺侮行為感到恐懼,他們不懂得如何與人建立關係,因此人際關係通常不 ...
- 2懼學症之照護
- 3拒學症
小志怎麼了? ... 1960年代西方有些醫師將孩子對上學有極度的恐懼,而有強烈的逃避與抗拒上學的企圖或行為稱為拒學症。King等人描述拒學症孩子在面臨上學壓力時所表現的症狀 ...
- 4== 歡迎光臨黃淑琦心身診所==
這些孩子都是整天待在家中,而且通常不會出現偷竊或說謊等反社會行為。突然出現的拒學(如生病或搬家 ... 總括而言,懼學的臨床表現相當多樣,並非一套固定的症狀。
- 5我的孩子不上學~談「拒學」的處理 - 陳偉任醫師心晴小站
「拒學」的定義、分類、處遇計畫等問題,至今,許多的專家學者的看法還是不太一樣,常有爭議,有所謂的「拒學症」(School Refusal)、「懼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