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Works 的秘密(I) 最初的選擇,決定了80% 的結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因此,我決定整理這系列「AppWorks 的秘密」文章,為大家回顧十年來我與AppWorks 自身的創業心得,所有做對、做錯的地方,好做為所有創業者的養分。

Home AboutEssentialsCommunityCategories 訂閱本網誌:Facebook,Google+,電子報,RSS AppWorks的秘密(I)最初的選擇,決定了80%的結果 February16th,2021byJamie Share 2020年,AppWorks滿十歲了。

天公作美,剛好在十週年時,達到幾個重要的里程碑,包括生態系新創總價值突破100億美金,創投基金開始獲利,公司也因此展開長期獲利、弭平累虧,終於可以發績效獎金給夥伴們,因此初步將同事們薪水拉齊國際投資機構水準,未來能招募更厲害的夥伴加入,一起耕耘、茁壯台灣、東南亞的新創生態。

回想十年前草創時,台灣軟體新創生態爹不疼娘不愛,對比今日企業搶著合作,心中百感交集。

雖然AppWorks存在的目的是服務新創,但本身也是一家新創,如今成功規模化、獲利,且在自身領域有領先性與高度可防禦性,客觀來說,可以歸類為一個「創業成功」的案例。

(參考天下報導)因此,我決定整理這系列「AppWorks的秘密」文章,為大家回顧十年來我與AppWorks自身的創業心得,所有做對、做錯的地方,好做為所有創業者的養分。

在閱讀此系列文章前,請先瀏覽AppWorks十年回顧網頁,理解AppWorks一路走來的歷史與重要里程碑,才能認識這個案例的全局,更精準的吸收其中精華。

第一篇AppWorks的秘密,我要帶各位回到創辦AppWorks的起點,當初的選擇對後續AppWorks發展所帶來的影響。

我在2009年初離開我在紐約的新創,接下來幾個月都在思考下一步。

那時iOS、Android、Facebook、Twitter、AWS等新興平台在美相繼崛起,基於這些巨型典範轉移,Zynga、Uber、Airbnb、Square、WhatsApp、Slack等新一批網路新創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不少開始呈現驚人成長。

回頭看看台灣新創圈,似乎相對安靜,對於這些新興平台,以及它們帶來的巨大機會與顛覆,沒有很大的關注。

於是在2009年6月,我決定無論下一步要做什麼,先開一個網誌,把這些發展用台灣朋友熟悉的繁體中文,一篇、一篇的講給大家聽,希望能幫助一些創業者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時機。

因此,MRJAMIE誕生了。

到了夏天,在開心農場等社群遊戲的助攻下,Facebook在台灣開始爆紅,我寫的相關分析文也吸引越來越多創業者的關注,讓我能透過與他們交流,更了解台灣新創圈的真正問題。

到了秋天,我下定決心搬回台灣創辦AppWorks,全力協助新一代創業者崛起。

那年11月,我回台一趟,與幾位Web2.0創業者辦了一場新創聚會,跟大家宣布了這個計畫。

這就是我當時用的投影片,在裡面你可以看到,對於台灣新創圈問題的診斷,以及AppWorks接下來十年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講了這麼多我只是想要解釋一個道理,那就是最初的選擇,決定了80%的結果。

回頭看,AppWorks之所以能如此健康茁壯,大多種子,在一開始就埋下了。

所以,AppWorks的最初,到底做了哪些正確的選擇?我想主要有以下幾項: 1.貢獻台灣 在選擇創辦AppWorks之前,我先選擇了我要貢獻台灣。

上海兩年、紐約六年,我體會到台灣才是我的祖國,我真正想長期居住的地方。

既然想要長期居住,就必須對她做出最大貢獻。

另一方面,有了小孩後,我更是真心希望,他們長大時不管旅行到哪,都能驕傲的說:「I’mfromTaiwan哇係台灣人」,國際友人聽到時會豎起大拇指,說出台灣為世界做出的貢獻,而不是分不清楚跟Thailand(泰國)間的差別。

所以AppWorks在台北創辦,而不是在紐約、舊金山、新加坡、北京,或是上海。

所以,從創辦那一天起,「貢獻台灣」就是AppWorks的北極星。

過去10年,AppWorks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航向北極星,也就是對台灣有重要Impact。

這個選擇,大大影響了後續AppWorks吸引來的夥伴、基金投資人,以及做與不做的事情。

因此,今天的結果,決定這個北極星時就決定了絕大多數。

2.幫助創業者 在美國六年,我深深體悟這國家長期強盛的核心,是從BillHewlett&DavidPackard(HP)、GordonMoore(Intel)、BillGates、SteveJobs到JeffBezosLarryPage、MarkZuckerberg、ElonMusk、JackDorsey,這些美國最優秀的年輕人,都會選擇去創造下一代偉大的公司,而不是往已經偉大的公司裡面擠。

當優秀的新創公司生生不息的發芽茁壯,企業界因此加快新陳代謝,產業高速疊代,促進國家與時俱進發展、乃至於領先群雄。

另一方面,每家偉大公司成功的過程,會帶來財富的重新分配、大量的優質就業,以及年輕世代上進的機會。

因此,幫助一波又一波的創業者,我認為,也可以用來加速台灣進步與繁榮,給下一代希望,解決許多2009年時台灣社會出現的結構問題。

在那之前,我已經創業十年,經歷兩家新創公司、四個商業模式,在美國充分運用了Social、Mobile、Cloud、3D等那時的新興平台創業,有了不少領悟。

雖然我當時不夠「成功」,換言之,共同創辦的兩家公司都尚未有IPO或被併購的出場經驗,但至少早期創業者能犯的錯誤、該繳的學費,我都親身經歷過了。

在沒有更成功的創業者願意跳出來幫助後輩之前,我覺得這是我的天命,該回來台灣開始推動這個飛輪,即使是拋磚引玉也好。

另一方面,觀察美國優秀的創業者,可以發現許多在其創業生涯中,會創辦多個新創,一個比一個對社會的影響還要大,幾乎是呈現數量級的成長。

ElonMusk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他的Tesla與SpaceX影響遠遠大過PayPal,而PayPal的影響又遠遠大過他的第一家新創Zip2。

歸結前面創業的種種經驗,尤其是失敗經驗,都是後續創造更大成功的養分。

因此,我認為,要幫助創業者,創造對台灣最大的長期貢獻,不應該著眼於他們當下的新創公司,而該著眼於加速、加深各式成功失敗經驗的積累,讓他們將來實現最大潛力,成為最優秀的自己。

因此,AppWorks從第一天就定義自身是「Byfounders,forfounders.由創業者,為創業者」的機構,任務就是幫助每一位創業者長期、持續的成長,而不強調單一次創業的成功與否,這又進一步限縮了我們後續做與不做的事情,影響了吸引及留下的夥伴,同時也限制了我們的商業模式,這點在4.我會展開。

3.持續發表文章 決定搬回台灣、專注長期幫助創業者後,我也決定持續以他們為TA筆耕[1],在MRJAMIE以每天一篇的速度發表文章,後來也接受雜誌邀請,開闢專欄,長期把我認為創業者最該關心的資訊、最該理解的知識、領悟的道理,一篇、一篇的分享給大家。

AppWorks對多數創業者來說,是一個新的服務體系,好在藉著持續發表文章,得以綿密的與創業者社群溝通,創辦AppWorks的理念,為什麼創業者應該考慮加入AppWorks,AppWorks與我可以幫助大家什麼。

另一方面,當這些文章被分享,關鍵的大門有時會被開啟,帶來關鍵的新夥伴。

在AppWorks的十年歷史中,發生了許多經典案例,在後續AppWorks的秘密文章,我會拿出來幫大家分析。

此外,持續寫作讓我可以不斷整理思緒、增加對文字的理解與運用,提升論述與溝通的能力。

這些基本功的日積月累,到AppWorks中後期,乃至於今日同時擔任台灣大哥大總經理職位,都非常受用。

所以,持續發表文章,讓AppWorks得以吸引來理念相似的創業者、同仁,以及投資人,回頭看,是另一個當初的關鍵選擇。

4.建立社群 定義要長期幫助創業者,透過發表文章匯聚大家後,接著要最大化AppWorks為他們創造的價值。

如果是AppWorks與創業者間的一對多關係,那顯然無法規模化,AppWorks也很難全知全能,方方面面幫助大家。

我想到自己在NYUStern的MBA經驗,每個同學加入前都有5-10年工作經驗,都有許多心得讓我學習。

歸結商業領域博大精深、變化迅速,創業者在AppWorks如能向同學、學長姊、學弟妹學習,那麼就能大大增加他們獲得的價值。

這個N對N互相學習的關係,聽起來很理想,但自己是創業者我清楚,我們往往自視很高,直覺的瞧不起彼此,不要說不恥下問,有時連開口聊天都不屑。

因此,AppWorks真要建立創業者間NxN的互助體系,那麼從一開始就得打破屁孩間的隔閡,建立互助的社群文化。

理解了這點,我們花了很多心思去設計AppWorks的內涵,去打破這些門戶之見,真的建造緊密的社群,實際做了什麼,什麼有效什麼無效,在未來的文章我會幫大家分析。

同一時間,創辦AppWorks當時,我個人積蓄有限,後續也不確定能募到資金,或是創投基金,在啟動時,我認為AppWorks這家新創,有相當高的機率會在兩、三年後因缺乏商業模式斷炊。

但我想,如真能建立一個互助合作的創業社群,即使AppWorks之後倒閉,社群裡的創業者以及他們後續的新創,幾乎能一輩子獲益。

換言之,只要能把社群做好,即使AppWorks這家公司失敗了,貢獻台灣、幫助創業者的任務還是可以成功。

對我而言,這便是穩贏的投資,可以大膽把積蓄放入,虧完再賺就是。

有了這些領悟,我設定AppWorksAccelerator不以幫助創業者此刻的新創為目的,而是以幫助他們透過結識彼此,向彼此學習,做彼此一輩子的後盾,成為更優秀的創業者為目的。

第一年,我先拿出10萬美金積蓄,做了兩屆AppWorksAccelerator,確定真的可以有效建立創業者社群後,又把剩下的40萬美金積蓄投入,2年後,再向家裡借了50萬美金,一路支持AppWorks到2015年募得第二支15億基金,產生的管理費得以支持日常營業為止。

因為從第一天就設定,AppWorks的任務是建立緊密的創業社群,大大影響了後續我們做的事情,並且,在大夥的努力下,讓AppWorksEcosystem在過程中真的成形、茁壯,達到今日如此巨大規模。

5.以管理創投基金為唯一獲利模式 最後,我從一開始就設定,AppWorks要以管理創投基金做為唯一的獲利模式,因此公司從註冊就是「之初創投」,而不是「之初加速器」,或是「之初育成」。

背後的思維是,要培養像PayPal、Facebook、Uber等影響一整個世代、創造大量上進機會的新創,那麼必定是長期的工作。

如果AppWorks著眼於短期利益,以跟新創收租金、育成費用,或是拿免費股權做為獲利模式,那麼會鼓勵AppWorks同仁著重短打與新創的量,而不是專注在長期、新創的質上面。

因此從起點,我就決定創投模式才能把AppWorks同仁的努力方向,跟我們的北極星與任務對焦在一起。

另一方面,當時創投已在台發展超過二十載,雖然時序進到2010年,不如先前活躍,但其發展期間,已建立起相對成熟的產業秩序,也有壽險、國發基金等充足且優質的上游資金供給結構。

只要AppWorks能解決下游,也就是優質投資案源開發的問題,那麼,接軌既有資本生態,基於其上建構健康的創投商業模式,是要確保長期經營,能持續幫助創業者,貢獻台灣的較合理選擇。

事實上,創辦AppWorks前在兩家創投機構服務的經驗,讓我體悟到創投開發案源的真正癥結,其實是優異的案子往往粥多僧少,反而是創業者在挑創投。

因此,AppWorks必須把加速器、創業者社群經營到絕佳程度,讓優異的創業者,都能把AppWorks視為首選投資人,那不僅是對創業者的服務成功,也是商業模式的成功,如此,AppWorks與創業者間的利益又更趨一致。

我非常相信,一個商業模式的設計,要讓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的利益,尤其是長期利益,越趨一致,也就是多贏的結果,那麼它能持續成功的基礎就越好。

最後,如果創投進入正循環,它能產生的收益,將遠遠大過加速器收費、共同工作空間分租等其他AppWorks可能的變現模式。

因此,我決定AppWorks採用最單純的模式,只有創投負責獲利,加速器、共同工作空間、MasterTeam、募資輔導等其他產品,都是服務,完全沒有獲利壓力。

如此一來,不但簡化營運、提升效率,又可以最大化為創業者帶來的價值。

所以,以創投基金為唯一獲利模式這個選擇,決定了我們後續同仁的努力方向,造就了AppWorks今日的財務成果,也是當初的重大決定。

結論 很多人會說,創業要莫忘初衷,意思是迷失了北極星,你的Pivots加總可能帶你原地打轉。

但回頭看,我的體會是創業過程的煎熬,反過來在考驗你對北極星的信仰。

AppWorks能走到今日,貢獻台灣、幫助創業者、透過發表文章分享知識、建立緊密互助的創業者社群,以及一個新世代創投,都是我堅決信仰的事情。

因此,一路走來,即使過程中充滿失敗、艱辛、痛苦,要面對包括家人、尊敬的前輩等許多人的不看好、對我們失誤的嚴厲批判,這些苦,都無法動搖我們長期、持續的二十哩行軍。

所以,AppWorks的第一個秘密,是最初的選擇,決定了80%的結果,創業者應該充分了解自己,選擇去創造你真正信仰的改變。

以上,希望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我們下回見。

[1]TA=TargetAudience目標受眾 前一篇文章:走出片場的楚門,必須學會的12個思維—盧希鵬老師《為什麼員工都是哈士奇,狼呢?》推薦序後一篇文章:NFT=NextFrontier 《前一篇文章後一篇文章》 PostedinAppWorks的秘密 Ping/Trackback 上一篇文章走出片場的楚門,必須學會的12個思維—盧希鵬老師《為什麼員工都是哈士奇,狼呢?》推薦序下一篇文章NFT=NextFrontier About 創業者從實作中學習,無論結果是成功或失敗。

我正在建造一家更好的創投機構,並把每天的學習心得寫成文章,讓這些知識成為所有創業者的啟發,無論結果是成功或失敗。

我是Jamie林之晨,我正在創造AppWorks之初創投。

最新文章 NFT=NextFrontier AppWorks的秘密(I)最初的選擇,決定了80%的結果 走出片場的楚門,必須學會的12個思維—盧希鵬老師《為什麼員工都是哈士奇,狼呢?》推薦序 沒有奇蹟,只有累積—成功,就是要快速砍掉重練 初創業者,拜託,不要再犯這七宗罪 創業者,你給世界的Impact是什麼? 創業CEO/每個CEO都該有Mentees 搶司機工作的不是Uber,而是無人駕駛 騙錢是可恥的,賺錢是可敬的 如果你有一個主意,就去試吧!即使最終不成,還是會得到很多 ©2022MRJAMIE. 網站由AllenHsu設計|Logo動畫由WenChen完成 ©2022MRJAMIE·ProudlypoweredbyWordPress & GreenPark2 byCordobo.ThememodifiedbyJamieC.Lin. ValidXHTML1.0Transitional|ValidCSS3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