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修的《明史》,到底有沒有篡改歷史貶低明朝? - 人人焦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但是現在有不少人認爲清朝修的《明史》篡改了歷史,貶低甚至是抹黑了明朝皇帝及其明朝,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清朝到底有沒有篡改、貶低甚至是抹黑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清朝修的《明史》,到底有沒有篡改歷史貶低明朝?
2020-12-14宋安之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最後一部,記載了明朝276年的歷史,以明朝十六帝爲敘事主線,詳細而全面的介紹了明朝各方面的歷史。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的卷數僅次於《宋史》,可以說是一部水平較高的史書,被人稱讚是編纂得體、敘事穩妥、材料翔實等等。
但是現在有不少人認爲清朝修的《明史》篡改了歷史,貶低甚至是抹黑了明朝皇帝及其明朝,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清朝到底有沒有篡改、貶低甚至是抹黑明朝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一、《明史》最大不足之處不是「篡改」而是「刪除」近代著名的清史學家孟森先生,在「明史講義」中特意說過《明史》的不足之處,可謂是一針見血。
《明史》有兩個不足之處,①、偶有疏漏,間有重複。
當然這個不足之處屬於正常情況,在各部史書之中,這種情況很是常見。
而且相對來說《明史》這個問題不算嚴重,並非經常性的疏漏、重複。
②、《明史》中對於清朝還沒有崛起時的建州女真部落與明朝的關係,是沒有記載的,並且選擇性刪除掉相關歷史,總之關於建州女真的歷史是一律刪除,是一片空白,至於原因很簡單,畢竟建真女真曾臣服於明朝二百多年。
諸如王翱、李秉、趙輔、彭誼、程信諸傳,這些明朝官員,都曾對建州女真有著撫治或者征討之過績,但都被略去這段歷史,或有寥寥幾筆記載,也是語焉不詳,使人辨之不明。
所以總結來說,《明史》最大的不足之處並不是篡改歷史,而是有選擇性的不記載相關歷史,有選擇性的刪除歷史。
二、關於人們對於《明史》誤解的解惑很多人認爲《明史》不客觀,甚至是認爲清朝在修《明史》過程中篡改歷史,抹黑明朝。
大概有3大原因:①、清修《明史》時間過長,前後歷時長達94年之久。
雖然《明史》在二十四史之中規模僅次於《宋史》,但卻是中國歷史上官修史書中纂修時間最長的一部,所以有人以此認爲清朝在如此長的時間之內,是反覆修改歷史,貶低甚至抹黑明朝。
其實《明史》修纂的時間很長,還是可以理解的。
順治二年,也就是清朝入關以後的第二年即1645年,設立明史館,《明史》由此開始修纂。
衆所周知清朝在入關以後,並不等於統一中國,大規模的戰爭並沒有停止,它還要面對李自成之大順政權、張獻忠之大西政權、南明小朝廷三大敵手,尤其是與南明的拉鋸戰長達十幾年,才將南明最後一帝永曆帝朱由榔趕至緬甸。
既然當時戰事延綿,清朝肯定無暇修史,爲何還要開修《明史》呢,因爲按照傳統,一般是前朝亡國以後,下一個朝代爲其修史,證明前朝政權的合法性,意思是自己取而代之也具有合法性,是順應天意,清朝是以此表示自己是繼承了明朝的政權合法性,同時又宣告了明朝的滅亡,等於是不承認當時南明政權的存在。
所以說清朝在剛剛入關,立足未穩之際,過早的修《明史》,並非是真的要修《明史》,而是以此表明自己的政權合法性。
我們再來看看因爲戰亂耽誤的時間,順治一朝,清朝的大規模戰事不停,到了康熙帝時期,先是苦於權臣鰲拜擅權,所以智擒鰲拜,不久又是三藩之亂,當時戰火波及了大半個中國,所以這前30多年時間,實際上是根本沒有修纂《明史》,也就是掛個名,達到實現自己政權合法性的政治目的即可。
因此應該以康熙十八年正式組織班子修纂爲開始,再以乾隆四年正式完成來看,一共有著60年時間,雖然即使以這個標準來看,時間也足夠長,但作爲24史之中僅次於《宋史》的大作,這個時間也算合理。
而且如果真想通過修史來貶低甚至抹黑一個朝代,時間的長短其實並不重要。
如果真想要貶低,組織龐大的人力物力也同樣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不是說時間長了就一定等於有什麼貓膩存在。
②、《明史》中一些記載被很多人詬病,進而認爲是清朝修史過程中,對於明朝的抹黑。
關於這點,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的應州大捷,應該是目前來說,很多人津津樂道的一段歷史,認爲是清朝抹黑明朝的明顯記載之一。
在正德十二年明武宗朱厚照在應州御駕親征,與蒙古韃靼部小王子激戰一天,雙方大約有十萬軍隊,結果卻記載雙方只有幾十個人戰死。
對於這個戰死人數明顯不合邏輯之處,很多人以此認爲是在抹黑明武宗,抹黑明朝。
其實關於這點,《明史》記載已經很厚道了,在武宗本紀之中是這樣記載的:「冬十月癸卯,駐蹕順聖川。
甲辰,小王子犯陽和,掠應州。
丁未,親督諸軍御之,戰五日。
辛亥,寇引去,駐蹕大同」。
並沒有記載戰死人數。
而在關於江彬的記載中,對於這場戰事是這樣記載的:「未幾,幸陽和。
迤北五萬騎入寇,諸將王勛等力戰。
至應州,寇引去。
斬首十六級,官軍死數百人,以捷聞京師」。
詳細記載是斬首十六級,這裡的明朝「軍官軍死數百人」,應該是「官軍死傷數百人」。
因爲《明史》中這個記載是援引的《明武宗實錄》,實錄中是這樣記載的:「是役也,斬虜首十六級,而我軍者(死)者五十二人,重傷者五百六十三人,乘輿幾陷」。
而《明武宗實錄》是由明朝官方修纂的,與清朝並沒有關係,所以戰死人數這個不合邏輯之處,不能歸之爲清朝抹黑明朝,是明顯不對的。
所以說有些記載,如果有著明顯不合邏輯之處,不必過分激動,要考證之後再下定義。
③、就事論事來說《明史》是客觀的,除去刪除掉不少關於建州女真歷史這個不足之處,整體來說還是很不錯的。
但除去《明史》以外,清朝其他書籍並非這麼客觀。
諸如清高宗乾隆帝借著修纂《明通鑑綱目》、《御批歷代通鑑輯覽》、《欽定歷代職官表》等,就極力推崇清朝的「功德」,把明朝有著顯著成績之處進行了抹殺。
還有乾隆時期修纂的《四庫全書》,就借著修書名義,下令將有「牴觸本朝之語」的書籍都進行銷毀,毀滅了與《四庫全書》所收書籍種類幾乎相同的三千餘種書籍。
其中銷毀了很多天啓、崇禎二朝的檔案,造成了明史史料的大量缺失,很多重要的歷史細節難以還原,因此很多歷史難以考證,基本上成爲清朝的一家之言。
再加之清朝入關,康熙帝在康熙五十六年頒布的「面諭」中自詡「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意思是得天下之正,清朝是蓋過漢、明,而且還超過三代,雖說朝代更替,每個朝代都爲自己的政權合法性加以讚美,但是像康熙帝這樣如此自誇,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
所以史料被選擇性刪去不少,加之康熙帝爲了政權合法性說出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觀點,是極力擡高先祖業績,當時對於晚明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貶低。
因此雖然《明史》客觀,但是清朝修的其他史書,因爲政權合法性原因,是擡高先祖,貶低晚明,並且選擇性銷毀不利於自己的書籍,留下一家之言,所以很多人自然對明朝有著偏見,同樣也有很多不太了解歷史的人,簡單認爲《明史》貶低甚至抹黑了明朝。
當然這也不能全怪清朝,明朝亡國以後,那些思念故國的遺民們,對於明朝的滅亡進行多層次的分析,雖然爲後世留下了很多具有參考價值的觀點,但是重點在於總結明亡的教訓,自然是負面評價多於正面肯定,這也是很多人爲之詬病明朝的一個原因所在。
三、《明史》中對明朝皇帝的記載,及其清朝皇帝對明朝皇帝評價正所謂要評價一個人或者一個事物,要對這個人或事物進行足夠了解,才可以評價,不然不了解,又何以評價呢?其實《明史》對於明朝皇帝的評價還是很不錯的,可以說是不奢讚美之詞的。
《明史》對於明太祖朱元璋是這般評價:「帝天授智勇,統一方夏,緯武經文,爲漢、唐、宋諸君所未及。
當其肇造之初,能沉幾觀變,次第經略,綽有成算」。
意思朱元璋雄才大略,是漢朝、唐朝、宋朝這些朝代皇帝所不及的,可謂是評價相當之高!對於明成祖朱棣是這般評價的:「雄武之略,同符高祖。
六師屢出,漠北塵清。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
幅隕之廣,遠邁漢、唐。
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可以說很不錯了,並沒有重點批評明成祖的篡位歷史,而是主要在於誇讚。
我們再來看看對末代皇帝崇禎帝朱由檢的評價:「帝承神、熹之後,慨然有爲。
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
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
在廷則門戶糾紛。
疆埸則將驕卒惰。
兵荒四告,流寇蔓延。
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
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
臨朝浩嘆,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僨事。
乃覆信任宦官,布列要地,舉措失當,制置乖方……亦可以知帝之蒙難而不辱其身,爲亡國之義烈矣」。
這段評價可以說是相當客觀,對於崇禎帝的勤政和節儉,還有風骨大加讚美,雖然也說了崇禎帝的錯誤地方,但是對於明朝的亡國,認爲不能歸之於崇禎帝一人身上,而是因爲積重難返的原因,可以說很不錯的。
再來說說清朝皇帝對於明朝皇帝的態度:顧誠先生曾在「南明史」中說過:「康熙皇帝在審閱明史稿以後,發現其中對於明朝皇帝和某些大臣的指責過多,很不滿意,指示纂修大臣應嚴格把握好分寸;後來修成的《欽定明史》顯然體現了康熙帝的意圖,刪改之處多是掩飾明朝統治者的陰暗面」。
康熙帝對於明太祖朱元璋的評價:「治隆唐宋」。
清世祖順治帝是這般評價明太祖朱元璋:「朕以爲,歷代賢君,莫如洪武」。
順治三年三月,清廷翻譯明《洪武寶訓》成,清順治帝制序頒行天下,直接自認爲繼明朝統治,與天下共遵明之祖訓。
可以說順治帝和康熙帝這父子倆,可謂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鐵桿粉絲,對於朱元璋一向是不奢誇獎的。
綜上來說,就《明史》而言,清朝對於明朝皇帝的評價可謂是很高,是相當客觀的。
最大問題在於隱去關於建州女真的歷史,但這並不妨礙清朝對於明朝皇帝的不錯評價,所以《明史》並沒有貶低,乃至是抹黑明朝皇帝及其明朝的。
參考書籍:明史、明實錄、清史稿、南明史、明史講義、清史講義。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讚關注哈。
相關焦點
福建金門炸出明朝魯王墓,出土碑文顛覆歷史,專家:滿清篡改明史
以史書典籍來考證歷史有一個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史料所載很有可能是虛假的,這種虛假有可能是無意的也有可能是故意的,目的就是爲了「抹黑」,畢竟「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但事實真相只有親歷者才知道」,就拿《明史》來說,名義上所載爲明朝歷史,實則是在清軍入關後才開始編寫的,按照常理來推斷,清朝必然不可能原原本本的還原明朝歷史,必然會有些「
福建發現明朝太監族譜,2條內容顛覆歷史,清朝篡改明史實錘了
就是說,編寫史書的人,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很可能會對真實的歷史進行粉飾篡改。
在古代,一個王朝新建後,總要對前朝歷史進行整理,這件事能有多少貓膩,看清朝對《明史》的態度便一目了然。
我們知道,《明史》與《明實錄》完全不同,它的纂修工作是從清順治二年(1645年)開始的,到乾隆四年定稿,花費94年近一個世紀時間,堪稱大工程。
福建一本明朝太監家譜,揭開了清朝抹黑明朝,歪曲歷史的真相
衆所周知,中國歷史上一直有後世王朝爲前朝修史的傳統,如隋朝滅亡後,負責編纂《隋書》的就是唐朝的魏徵。
通常情況下,新王朝的史官都不會替已經滅亡的前朝說好話,能做到客觀公正已實屬不易。
像唐朝的史料中都記載隋煬帝昏庸無道,李淵父子這才揭竿而起,替天行道。
清官修《明史》對萬曆朝鮮之役的歷史書寫
③李光濤指出清官修《明史》「潦亂無據者有之,湊合成篇者亦有之,總而言之,有甚多史事正如朝鮮所云『不據事直書』而已」,④因此他用朝鮮史料,辨正《明史》與日本史書的錯誤。
⑤徐泓認爲:「明朝與朝鮮之關係,載在《明史·朝鮮傳》中,《明史》以《明實錄》爲主要依據,然明人紀外國史事本已隔膜,且有緣情增飾之處,清人修史復有刪汰,故除無心之誤外,實經兩重曲筆。
」⑥所言甚是。
爲什麼現在看的宮斗劇都是清朝的,卻沒有明朝的呢?
現如今,清朝宮廷劇大行其道,成爲了當今熱播劇的風向標,似乎只要沾上清宮劇的標籤,便會收到廣大觀衆的熱捧。
那麼很多人就要問了,爲何中國的導演編劇很少碰明朝戲吶?原因其實有以下幾點:其一:清朝占了「就近原則」的光清朝的滅亡距今只有不過100餘年,大量的宮廷故事和素材還在百姓之中流傳甚廣,史料資料較多且較爲齊全,甚至很多清朝的遺老還尚存人間(現在可能少了,但是其子女尚存於人間)。
明朝真的像《明史》寫的那樣不堪嗎?
與很多人的想像不同,其實清朝皇帝(康熙)是想極力把明朝皇帝往好里寫的……至於說爲什麼你看完之後會覺得爲啥明朝皇帝這麼費拉不堪……康熙只能說
成化犁庭,一場被清朝視爲奇恥大辱的事件,《明史》該如何記載?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明史》之中就沒有錯誤,沒有篡改,乃至沒有抹黑。
清朝皇室起源於白山黑水之間,其祖先在明憲宗朱見深時代因爲過於作惡多端,遭到了明軍一次近乎毀滅性的打擊。
後世稱明軍對女真人的軍事行動爲「成化犁庭」,明憲宗「搗其巢穴,絕其種類」的狠勁令女真人百年之中始終感到不寒而慄。
滿清篡改明史?金門出土明朝魯王墓,碑文內容顛覆歷史
在進入網絡時代以後,很多人都認爲雲端儲存的方式是非常簡便的,的確如此,而那些處於古代的人們只能通過毛筆記錄下那個時代所發生的一切,我們都知道,紙張要想保存的長久,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也正是因爲如此,很多古代的殘本讓我們很難窺探到那個時代所發生的事情始末,歷朝歷代最不可缺少的應該就是史官這個職位,他們通常負責記載朝代的更迭與變遷,但是他們所記錄下的文字有一定的主觀性
明朝古墓被士兵炸出,證明滿清篡改明史!學者:鄭成功又被污衊了
明代歷史紛亂複雜,史料與史籍十分混亂,整理和考訂工作都很繁雜。
由此可見,明朝初期尚不具備編纂一部高質量正史的條件。
除此之外,清朝皇帝開設明史館,也只是出於政治目的,並沒有修成正史的決心,也沒有嚴謹的史學意識。
如《明史》中在記載「明魯王朱以海之死」時寫到——「成功使人沉之海中」。
福建金門發現明朝魯王墓,墓志銘顛覆歷史,滿清果然曾抹黑鄭成功
《明史》,二十四史之一,記載了大明自建國至滅亡的歷史。
目前大家看到的《明史》是清朝史官編寫的,最終定版於乾隆四年(1739年),這部書(武英殿本)共有332卷,以《明實錄》、《明史稿》、《明會典》等近十種明代史籍進行校勘。
順治二年(1645年),順治帝設立明史館,準備纂修明史。
此人被稱爲清朝史學大家,卻炮製了明朝最大冤案,至今人們深信不疑
馬未都說,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
胡適說,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事實上,在清朝之前,史學家還是有點節操的;但清朝之後,史學家節操就碎了一地。
清朝有個大史學家,寫一本《廿二史札記》,被譽爲「清代三大史學名著」。
然而,名不副實。
在這本書里,此人炮製了明朝最大的冤案,讓人們至今深信不疑,甚至大文豪魯迅都中槍了。
明朝的南明弘光政權爲什麼沒計算在明朝年代裡?
滿清統治者故意不想將南明這段歷史寫進《明史》,以此來彰顯自己的正統地位首先李自成於崇禎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攻入北京城,崇禎自縊殉國,到這裡明朝滅亡,這是史書記載的版本,現在我們也採用這種說法。
李自成入京後只待了一個月就被滿清趕走了,而滿清入關進京的口號是「爲崇禎帝報仇,剿滅農民軍」。
《明史:多重性格的時代》
明初種種傳統發展的極致和中後期社會轉型帶來的新氣象,相互交錯,撲朔迷離,使明朝的歷史呈現出錯綜複雜的多面性格。
清朝修纂《明史》錯誤百出,貽人口實 清朝修纂《明史》,自順治迄乾隆,歷四朝,凡九十餘年,是中國歷史上設館修史時間最久的一次。
儘管如此,清修《明史》依然錯誤百出,貽人口實。
爲什麼說明朝比清朝對中國發展做出的貢獻更大?
大家好,歡迎來到百家號「關於歷史人文」,今天小編給大家講的是明朝和清朝對中國發展做出的貢獻。
明朝和清朝都是我國古代封建制的大一統王朝,根據史料的記載這兩個朝代曾經都非常強盛,而且這兩個朝代都是我國封建歷史上的末代王朝,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將兩個王朝來進行比較,那麼明朝和清朝到底哪一個對中國的發展貢獻更大一些呢?明清時代是封建王朝的巔峯時期,由於這兩個朝代之間的時間間隔比較短,所以說他們兩者之間有很多共通之處,但是又有許多不同。
清朝接手明朝的土地面積有多大?今天算是漲知識了
清朝接手明朝的土地面積有多大?今天算是漲知識了我們知道,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上,明朝滅亡後,清朝政府開始掌權。
那麼清朝接手明朝的土地面積究竟有多大呢?其實,清朝接手明朝的時候,明朝就已經只剩下漢地了。
這和明朝全盛時期相比,領土面積萎縮了很多。
明朝再不好,能壞過韃子清嗎?明朝丟的土地,有韃子清丟的多嗎?
一,圍清救明:明朝再不好,能壞過韃子清嗎?明朝丟那麼多土地,有韃子清丟的多嗎?明朝雖然落後,但是清朝不更差嗎?三,正史不納你拿出的明史,是你清朝韃子修的,怎麼可能可信!明實錄都被清人篡改了!你下次拿個可信的史料來懟我吧!這些正史雖然成書在明朝,但是你怎麼知道沒有遭到清人的篡改?要知道四庫全書里的典籍都被清人刪改了!
明清兩代皇后升祔太廟:明朝規矩多,清朝較寬鬆
在此過程中,皇后作爲皇帝的正妻,是升祔太廟的重要參與者,但是縱觀中國歷史,歷朝歷代對於皇后升祔太廟,都有著不同的說辭和政策。
而作爲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的兩個朝代,明朝和清朝統治者雖然隸屬於不同的民族,但都有著體系化的「升祔太廟」制度,相對而言,大明朝的制度較爲嚴謹、清王朝的制度則比較寬鬆。
明朝和清朝,到底哪個更差勁?
作爲一個歷史作者,龍馬君自然要寫寫明清兩朝的歷史,有觀點不一致的地方,有的讀者老爺們自然要口吐芬芳,對於這些「芬芳」,龍馬君自然是全然接受的,畢竟都是衣食父母,然而有一點,龍馬君感到很不解。
何處不解呢?
清朝無昏君,明朝都是昏君,清朝的皇帝贏在哪裡?
其次,如果這個標準設定了,我們會發現,說明朝皇帝都昏庸顯然有些牽強了。
從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到明宣宗,這幾位皇帝可以說是都爲處理帝國的事務操碎了心。
而再看清朝,清朝皇帝普遍勤於政事自不必多言,但自同治之後,慈禧專權的現象顯然也讓這個「都」字有些蒼白。
所以,要想具體闡述這個問題,還需從多角度切入加以闡釋。
《清史稿》爲何由清朝遺老來編寫?
不是我偏袒清朝遺老而是事實如此,現代社會網絡發達什麼樣的謠言都能傳播,但是人們忘記了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就是耳聽爲虛,眼見爲實,自己親身經歷的才是真實的感受。
我們拿城市打比方,我沒有去過廣州,所以我不知道廣州究竟有多大?不知道廣州有多少個小區?有多少條街道?只是聽去過的朋友說過廣州天氣比我們這熱,現在還是穿短袖子。
延伸文章資訊
- 1明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2清朝修的《明史》,到底有沒有篡改歷史貶低明朝? - 人人焦點
但是現在有不少人認爲清朝修的《明史》篡改了歷史,貶低甚至是抹黑了明朝皇帝及其明朝,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清朝到底有沒有篡改、貶低甚至是抹黑 ...
- 3明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ikipedia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是一部紀傳體的史書。清朝明史館官修,張廷玉等主撰,全書共三百三十二卷,計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傳二百二十卷; ...
- 4官修《明史》的幕後功臣 - 博客來
本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清朝官修《明史》的纂修官為新視角。系統地考察了纂修官們對《明史》修纂提出的種種建議,廣泛搜集其所擬史稿及有關資料。
- 5清朝修《明史》贬低了明朝皇帝?其实并没有,反而评价很不错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最后一部,记载了明朝276年的历史,以明朝十六帝为 ... 但是现在有不少人认为清朝修的《明史》篡改了历史,贬低甚至是抹黑了明 ...